搜索
首页 《怀孙子实》 举眼趋浮末,斯人独好修。

举眼趋浮末,斯人独好修。

意思:抬眼去浮末,这些人只是喜欢修。

出自作者[宋]秦观的《怀孙子实》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举眼趋浮末,斯人独好修》是一首描绘生活态度和品质的诗。它表达了一种对人生追求的独特理解,以及对美好品质的赞美。 首句“举眼趋浮末”,这里的“浮末”可以理解为表面的繁华和无实质的东西。诗人以此表达出一种对浮华世界的淡然态度,他更看重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品质,而非外在的虚荣。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也是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 “斯人独好修”是对这种态度的具体描绘,这里的“斯人”可以理解为诗人自身,或者代表了某种理想的人格特质。“独好修”则表达了这种品质的独特性和稀有性,意味着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青春三不惑,黄卷百无忧”,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心境。“三不惑”可能指的是不惑于青春、不惑于金钱、不惑于名利,这表明诗人对于人生的理解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黄卷百无忧”中的“黄卷”通常指书籍,表示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内心的宁静,使他无需为琐事忧虑。 “玉出方流润,鸾停翠竹幽”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心境。前一句描述了如玉石般温润、高雅的环境,后一句则描绘了诗人停驻在翠竹幽深之处,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和与世无争。 最后两句“相思自成韵,不必寄西邮”,这里的“相思”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而“成韵”则表达了这种情感和思考的独特性和美感,无需通过外在的传达(如寄给西邮的人)来展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珍视和自信。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在品质和宁静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情感的珍视和自信。它鼓励人们去关注内心世界,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举眼趋浮末,斯人独好修。
青春三不惑,黄卷百无忧。
玉出方流润,鸾停翠竹幽。
相思自成韵,不必寄西邮。
作者介绍 秦观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苏高邮人(现高邮市三垛镇武宁秦家垛),字少游,一字太虚。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

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关键词解释

  • 斯人

    读音:sī rén

    繁体字:斯人

    意思:
     1.此人。
      ▶《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刘基《郁离子•

  • 举眼

    读音:jǔ yǎn

    繁体字:舉眼

    英语:raise the eyes

    详细释义:抬眼看。唐?白居易?登龙尾道南望怀庐山旧隐诗:『青山举眼三千里,白发平头五十人。』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 好修

    引用解释

    喜爱修饰仪容。借指重视道德修养。《楚辞·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脩以为常。”《楚辞·离骚》:“汝何博謇而好脩兮,纷独有此姱节?” 洪兴祖 补注:“皆言好自脩洁也。”

    读音:hǎo xiū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