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意思: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出自作者[唐]殷尧藩的《端午日》

全文赏析

这首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是一首描绘人生不同阶段在不同节日情感变化的诗。 首联“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诗人以自己为例,描述了年轻时在节日中总是充满情感,而年老时却因经历世事变迁而感慨万千。这一对比表达了人生的变化无常和岁月的无情。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习俗的看法。他不追求效仿艾符以求吉利,而是希望与朋友一起蒲酒来话,谈论国家太平。这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颔联“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诗人以白发和明亮的石榴花来描绘年华的老去和生命的延续,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永恒之间的对比。 最后两句“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指出无论贤者或愚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瞬息而过,但有多少人会被铭记,又有多少人会湮没无闻呢?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名垂千古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节日情感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关心社会,追求真理,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贤愚,生命都是短暂的,而名垂千古的机遇只属于少数人。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殷尧藩(780年—855年),浙江嘉兴人。唐代诗人。唐元和九年(814年)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关键词解释

  • 佳节

    读音:jiā jié

    繁体字:佳節

    英语:festival

    意思:(佳节,佳节)
    美好的节日。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 多情

    读音:duō qíng

    繁体字:多情

    英语:acracholia

    意思:
     1.富于感情,常指对情人感情深挚。
      ▶《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 少年

    读音:shào nián

    繁体字:少年

    短语:未成年 苗 未成年人

    英语:juvenile

    意思:I
    不几年。
       ▶《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

  • 倍多

    读音:bèi duō

    繁体字:倍多

    意思:成倍增加。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又其本军各须资遣,道路辽远,劳费倍多。”

    解释:1.成倍增加。

  • 知感

    读音:zhī gǎn

    繁体字:知感

    意思:知恩感德。
      ▶《南史•顾越传》:“二宫恩遇,有异凡流,木石知感,犬马识养,臣独何人,敢忘报德。”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承蒙相公夫人抬举,人非木石,岂不知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