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史开封》 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

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

意思:天低荒草誓师坛,艾心知道作战的地点宽。

出自作者[唐]杨巨源的《赠史开封》

全文赏析

这首诗《天低荒草誓师坛》是一首对历史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通过对邓艾在荒野誓师坛上的英勇决战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首联“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描绘了战争的背景和邓艾的心理状态。荒野上的草原低垂,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邓艾深知这是他立功报国的战场。这一句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烘托出战争的紧张气氛,同时也暗示了邓艾的决心和勇气。 颔联“鼓角迥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进一步描绘了战斗的场面。鼓角声在霜冻的田野中回荡,与曙光中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高举的旌旗在雪峰的寒气中显得更加威武。这一联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和紧张。 颈联“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描绘了战斗的具体过程。五营士兵在水边展开激战,尘土飞扬;邓艾手持利剑,在白日之下英勇杀敌。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节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邓艾的英勇。 尾联“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最后两句以邓艾的先辈伏波将军的英勇事迹作结,表达了对邓艾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这一联通过历史典故,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整首诗通过对邓艾在荒野誓师坛上英勇决战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同时也表达了对邓艾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诗歌语言简练、生动,通过视觉、听觉和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将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歌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
鼓角迥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
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
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另外同名的还有宋代抗金名将。

关键词解释

  • 邓艾

    读音:dèng ài

    词语解释

    ⒈  三国魏大将。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曾建议司马懿屯田两淮,广开漕渠。后任镇西将军,与蜀将姜维相拒。公元263年,魏军攻蜀,他率奇兵出阴平小道,攻灭蜀。后被诬告谋反,被杀。

  • 誓师

    读音:shì shī

    繁体字:誓師

    英语:to vow before one\'s troops

    意思:(誓师,誓师)
    I

     1.《书•大禹谟》:“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

  • 荒草

    读音:huāng cǎo

    词语解释

    ⒈  野草:荒草丛生。

    国语辞典

    荒草[ huāng cǎo ]

    ⒈  杂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