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冬至夜雨感怀》 寒在微阳气,风疏缓漏声。

寒在微阳气,风疏缓漏声。

意思:寒冷的天气在微阳之气,风疏缓漏声。

出自作者[明]高启的《冬至夜雨感怀》

全文赏析

这首诗《节序关何事,徒令百感生。升沉当世事,存殁故人情。寒在微阳气,风疏缓漏声。他年说今夜,听雨宿南城》是由明朝诗人王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节序关何事,徒令百感生。”诗人以节序的流转引起百感交集的情感,表达了对于时光飞逝、世事变迁的深深感慨。诗人通过“关何事”的疑问,表达了对世事的困惑和无奈,通过“徒令百感生”的描述,表达了这种困惑和无奈所带来的复杂情感。 颔联“升沉当世事,存殁故人情。”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既有对已逝的人和事的怀念,也有对现实中的升沉起伏的无奈。这一联既表达了对已故亲朋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对当前世事变迁的无奈和感慨。 颈联“寒在微阳气,风疏缓漏声。”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寒冷的天气中微微升起的阳气,象征着微弱的希望和生机;风疏缓的漏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无可挽回的过去。这两句诗将自然景象与世事变迁相结合,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感慨和无奈。 尾联“他年说今夜,听雨宿南城。”诗人以一种深深的怀念和感慨结束全诗,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想象未来的某一天,再次回想起今夜的情景,那时或许会是在一个雨夜,在南城的某个地方听着雨声,回忆着过去的一切。 这首诗以对世事的感慨和怀念之情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比,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感慨和无奈。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节序关何事,徒令百感生。
升沉当世事,存殁故人情。
寒在微阳气,风疏缓漏声。
他年说今夜,听雨宿南城。
作者介绍 高启简介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关键词解释

  • 阳气

    读音:yáng qì

    繁体字:陽氣

    英语:yang-energy

    意思:(阳气,阳气)

     1.暖气,生长之气。
      ▶《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
     

  • 微阳

    读音:wēi yáng

    繁体字:微陽

    意思:(微阳,微阳)

     1.谓阳气始生。
      ▶《逸周书•周月》:“微阳动于黄泉,阴降惨于万物。”
      ▶宋·苏轼《贺邻帅及监司冬至启》:“气兆黄宫,复来于七日,

  • 疏缓

    读音:shū huǎn

    繁体字:疏緩

    意思:(疏缓,疏缓)

     1.懒散迟钝。
      ▶晋·葛洪《抱朴子•百里》:“或有闇塞退愦而庶事乱者矣,或有潦倒疏缓而致弛坏者矣。”
      ▶《北齐书•王晞传》:“且性

  • 漏声

    引用解释

    铜壶滴漏之声。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谭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怀》之四:“有约闻鷄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读音:lòu shēng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