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黄岩老通判全州》 潇湘之山可当一枝笔,潇湘之水可充一砚滴。

潇湘之山可当一枝笔,潇湘之水可充一砚滴。

意思:潇湘之山可以当一枝笔,好的水可以充当一个砚台滴。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送黄岩老通判全州》

全文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对潇湘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也对人才进行了颂扬。诗人以潇湘的山和水作为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灵感之源。 首句“潇湘之山可当一枝笔,潇湘之水可充一砚滴”通过比喻,描绘出潇湘的山水之美,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敬仰和热爱。山如笔,水如砚,形象地展现了潇湘山水的秀美和灵动。 “白石得官斑竹林,天鍚笔砚供醉吟。”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自然的景色,同时也引入了诗人的创作状态。白石、斑竹、天鍚笔砚,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诗人醉吟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找灵感,挥洒才情的形象。 “好将湘山点湘水,洒满青天一张纸。”这两句充满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诗人希望以湘山点湘水,用笔墨描绘出自然的美丽,将其洒满青天的纸张。 “台家旁搜清庙珍,奇珍随在湘水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湘水滨的奇珍异宝的赞美,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乌衣枢相今水镜,手提一道人材柄。”这两句以乌衣枢相比喻当权者,以手提人材柄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最后两句“皈来肯过诚斋里,分似锦囊新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来访的期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整首诗通过对潇湘山水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才和诗歌创作的关注和热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潇湘之山可当一枝笔,潇湘之水可充一砚滴。
白石得官斑竹林,天鍚笔砚供醉吟。
好将湘山点湘水,洒满青天一张纸。
台家旁搜清庙珍,奇珍随在湘水滨。
乌衣枢相今水镜,手提一道人材柄。
外台况复有三贤,看即吹嘘送上天。
皈来肯过诚斋里,分似锦囊新句子。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关键词解释

  • 潇湘

    读音:xiāo xiāng

    繁体字:瀟湘

    英语:Xiangjiang

    意思:(潇湘,潇湘)

     1.指湘江。因湘江水清深故名。
      ▶《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

  • 一枝

    引用解释

    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

  • 砚滴

    读音:yàn dī

    繁体字:硯滴

    意思:(砚滴,砚滴)
    滴水入砚的文具。也称水注。
      ▶唐·皎然《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诗:“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
      ▶宋·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