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筠守毛维瞻司封观修城三首》 异时碧瓦千门合,应记红旌百度来。

异时碧瓦千门合,应记红旌百度来。

意思:不同时期碧瓦千门合,应记红族百度来。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次韵筠守毛维瞻司封观修城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等待某位官员到来,以及他对即将到来的变化充满期待的描绘。 首联,“北垣荆棘旧成堆,留待公来次第开。”作者描绘了一个荒芜的景象,暗示着等待公的到来。荆棘丛生,暗示着这个地方的艰难和困苦,而“次第开”则表达了作者对公到来的期待和喜悦。 颔联,“车马已通城下路,榛芜尽付冶家灰。”描述了公的车马已经进入了城下的小路,而荒芜的景象将被清理干净。这表达了作者对公到来的欢迎和期待。 颈联,“异时碧瓦千门合,应记红旌百度来。”描绘了公到来后,城市的变化和繁荣景象。碧瓦千门,象征着城市的繁荣,而红旌百度则暗示了公的到来将带来更多的变化和繁荣。 尾联,“自笑裨谌便旷野,肩舆飞盖许追陪。”作者自嘲自己就像裨谌一样,在旷野中等待公的到来,并希望有机会跟随公一起出行。这表达了作者对公的敬仰和期待。 整首诗充满了对公的期待和欢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的期待和乐观。通过描绘荒芜的景象和未来的繁荣景象,作者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对山城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山城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整首诗充满了情感和热情,是一首充满希望和期待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北垣荆棘旧成堆,留待公来次第开。
车马已通城下路,榛芜尽付冶家灰。
异时碧瓦千门合,应记红旌百度来。
自笑裨谌便旷野,肩舆飞盖许追陪。
拨弃案头文字堆,晓晴山色四门开。
究怀民事老虽壮,俯首山城心已灰。
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
规模先遣通蹊隧,后乘应容众客陪。
山脚侵城起阜堆,绕城徼道斩新开。
闉阇半坏惊潮信,隍壑初深见劫灰。
蚁聚千夫曾几日,鳞差万瓦看将来。
史君才力轻山郡,朝论行闻急召陪。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应记

    读音:yìng jì

    繁体字:應記

    意思:(应记,应记)
    谓与所记的符合。
      ▶《汉书•薛宣传》:“宣察湛有改节敬宣之效,乃手自牒书,条其姦臧,封与湛……谌自知罪臧皆应记,而宣辞语温润,无伤害意。”
      ▶颜

  • 碧瓦

    读音:bì wǎ

    繁体字:碧瓦

    英语:green

    意思:青绿色的琉璃瓦。
      ▶唐·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
      ▶宋·梅尧臣《寄题滁州丰乐亭》诗:“

  • 百度

    读音:bǎi dù

    繁体字:百度

    英语:Baidu

    意思:
     1.百事;各种制度。
      ▶《书•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晋·陆机《辨亡论》:“天人之分既定,百度之缺

  • 异时

    读音:yì shí

    繁体字:異時

    英语:heterochronism

    意思:(异时,异时)

     1.不同时候。
      ▶《墨子•经上》:“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
      ▶《

  • 千门

    读音:qiān mén

    繁体字:千門

    意思:(千门,千门)

     1.犹千家。
      ▶宋·韩维《和景仁元夕》诗:“箫鼓千门沸,弓刀万马腾。”
      ▶陈三立《十月十四夜饮秦淮楼感赋》诗:“狼嗥豕突哭千门,溅

  • 合应

    读音:hé yìng

    繁体字:合應

    意思:(合应,合应)
    I
    理应,应该。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问拟》:“其所犯例与律俱无正条,则用比照法,合应比照某律,比照某例定拟。”
    II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