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张才甫知池阳》 频向长亭折柳枝,客中送客动愁思。

频向长亭折柳枝,客中送客动愁思。

意思:多次向长亭折柳枝,客人中送客人动愁思。

出自作者[宋]曹勋的《送张才甫知池阳》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情感深沉且富有哲理。诗人通过描绘长亭折柳、客中送客的场景,表现了深深的愁思和离别的痛苦。同时,诗人也通过赞美对方的品德和才华,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和祝福。 首联“频向长亭折柳枝,客中送客动愁思。”通过“频向长亭折柳枝”的典型送别场景,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愁思和离别的痛苦。在古代,长亭是送别的地方,而柳枝则是送别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一场景,把读者带入了离别的氛围之中。 颔联“未论莲社重分袂,第喜牙璋再把麾。”诗人通过“莲社重分袂”的比喻,进一步表达了离别的痛苦。莲社是古代文人雅士结社吟咏的地方,而“重分袂”则意味着再次分别。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离别的痛苦之中,而是通过“第喜牙璋再把麾”的表达,展现了友人即将上任的喜悦。 颈联“旁塞兵民须旧德,长淮风月待新诗。”诗人通过对友人即将上任的地方的描述,表达了对友人才华和品德的赞美。诗人认为,友人的旧德能够得到边塞兵民的认可,而长淮的风月也期待着友人的新诗。 尾联“行看紫诏求耆宿,正是霜天清晓时。”诗人通过“紫诏求耆宿”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紫诏是指皇帝的诏书,而耆宿则是指有德行和才能的老者。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诗人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和对友人品德和才华的赞美,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时,诗人的用词简练精准,富有哲理,使得整首诗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频向长亭折柳枝,客中送客动愁思。
未论莲社重分袂,第喜牙璋再把麾。
旁塞兵民须旧德,长淮风月待新诗。
行看紫诏求耆宿,正是霜天清晓时。

关键词解释

  • 愁思

    读音:chóu sī

    繁体字:愁思

    短语:忧伤 悲天悯人 忧 犯愁 发愁 愁 忧愁

    英语:melancholy

    意思:
     1.忧虑。
      ▶战国·楚·

  • 送客

    解释

    送客 sòngkè

    [see a visitor out] 为客人送行

    读音:sòng kè

  • 长亭

    读音:cháng tíng

    繁体字:長亭

    英语:road-side pavilion

    意思:(长亭,长亭)
    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十里长亭”。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 折柳

    读音:zhé liǔ

    繁体字:折柳

    英语:Breaking the Osier

    意思:
     1.折取柳枝。语出《三辅黄图•桥》:“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