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拼音大全 l是什么意思 li的汉字 li第二声有什么字

li第二声有什么字(lí)

    • 拼音:chī

      lí ㄌㄧˊ

       ◎ 山梨。

      其它字义

      chī ㄔˉ

       ◎ 布木。

    • 拼音:chī
    • 形容词 黏。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四上.释诂四》:「黐,黏也。」
    • 拼音:chí

      lí ㄌㄧˊ

       ◎ 徐徐,缓缓:“~收而拜。”

      其它字义

      chí ㄔˊ

       ◎ 古同“迟”。

    • 拼音:duò

      yí ㄧˊ

       1. 椴树,落叶乔木:“~棺一,梓棺二。”

       2. 山桃:“梅杏~桃则华。”

      其它字义

      lì ㄌㄧˋ

       1. 顺着木纹劈开:“伐木掎矣,析薪~矣。”

       2. 扩大。

      其它字义

      lí ㄌㄧˊ

       ◎ 古通“篱”,篱笆:“~落不完,墙垣不牢。”

      其它字义

      duò ㄉㄨㄛˋ

       ◎ 古同“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

      其它字义

      tuò ㄊㄨㄛˋ

       ◎ 古代的一种车。

      详细解释
    • 拼音:duò

      yí ㄧˊ

       ◎ 椴树,落叶乔木。

      其它字义

      duò ㄉㄨㄛˋ

       1. 古同“舵”。

       2. 引导,沟通,如“~以漕渠,轴以崐岗。”

      其它字义

      lí ㄌㄧˊ

       ◎ 〔柯~〕古代一种酒名。

      详细解释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姓氏。

    • 拼音:lí
    • 名词 锹、臿之类的挖土器具。《孟子.滕文公上》:「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汉.赵岐.注:「虆、梩,笼臿之属,可以取土者也。」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 名词 植物名。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叶互生,呈卵形或长椭圆形。开白花。果实呈球形,果皮上有赤褐色小斑点,汁多,肉硬。
    • 动词 分离、分割。通「剺」。《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分梨单于,磔裂属国。」《后汉书.卷一九.耿弇传》:「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流血。」
    • 拼音:lí
    • 动词 分别、分开。  【组词】:「离群索居」。《吕氏春秋.仲夏纪.大客》:「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唐.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 买茶去。」
    • 动词 距、相隔。  【组词】:「我家离火车站很近。」《三国演义.第一六回》:「辕门离中军一百五十步。」
    • 动词 背叛。  【组词】:「背离」、「乖离」、「离经叛道」。《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 动词 遭受、触犯。《韩非子.五蠹》:「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必去曹,无离曹祸。」
    • 动词 缺少。  【组词】:「做蛋糕,离不了面粉与蛋。」
    • 名词 《易经》卦名:(1) 八卦之一。卦形为?。其象为火、日、电。(2) 六十四卦之一。离(?)下离(?)上。象以阴柔之质而得中正之义。
    • 名词 姓。如五胡十六国时后燕有离班。
    • 拼音:lí
    • 名词 动物名。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形体似狐而较小,色灰褐,体毛杂黄色且有斑点。尖嘴,四肢甚短,尾粗长而蓬松。穴居近村野地,昼伏夜出,捕食鸡、鸭等小动物。
    • 拼音:lí
    • 名词 纯黑色的马。《说文解字.马部》:「骊,马深黑色。」《诗经.鲁颂.駉》:「有骊有黄,以车彭彭。」
    • 副词 并列。《文选.张衡.西京赋》:「骊驾四鹿,芝盖九葩。」三国吴.薛综.注:「骊,犹罗列骈驾之也。」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羊蹄菜,一种草本植物。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古同“劙”。

    • 拼音:lí
    • 名词 耕翻土地所用的农具。《广韵.平声.齐韵》:「犁,垦田器。」
    • 名词 姓。如春秋时齐国有犁弥。
    • 动词 耕土、翻土。《文选.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宋.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诗:「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
    • 动词 摧毁。《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明史.卷一三五.叶兑传》:「然后进攻平江,犁其心腹。」
    • 形容词 黑色的。《战国策.秦策一》:「形容枯槁,面目犁黑。」唐.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 同「黎」。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1. 恨。

       2. 懈怠。

       3. 喜悦。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古同“梨”。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同“梨”。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 参见「黄鹂」条。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䣫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同“犁”。

    • 拼音:lí
    • 参见「蛤蜊」条。
    • 拼音:lí
    • 形容词 湿透的样子。  【组词】:「汗水淋漓」。
    • 动词 浅薄、刻薄。《北史.卷八六.循吏传.序》:「后之为吏,与世沉浮,叔季浇漓,奸巧多绪。」
    • 拼音:lí
    • 名词 古代女子出嫁时配带的彩巾。《诗经.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汉.毛亨.传:「缡,妇人之褘也。母戒女,施衿结帨。」
    • 拼音:lí
    • 名词 参见「江蓠」条。
    • 名词 用竹或树枝编成的栅栏。通「篱」。《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赞曰》:「乃使蒙恬北筑藩城而守藩蓠,却匈奴七百余里。」
    • 拼音:lí
    • 动词 割、划。唐.杜甫〈哀王孙〉诗:「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新唐书.卷二零七.宦者传上.杨思勖传》:「所得俘,必剥面、剺脑、褫发皮以示人。」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1. 古书上说的一种似藤的蔓生竹。

       2. 古同“篱”。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目闭。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古书上说的一种船。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豆名。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同“蜊”。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 名词 动物名。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形体似狐而较小,色灰褐,体毛杂黄色且有斑点。尖嘴,四肢甚短,尾粗长而蓬松。穴居近村野地,昼伏夜出,捕食鸡、鸭等小动物。
    • 拼音:lí
    • 名词 寡妇。《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晋.杜预.注:「嫠,寡妇也。」《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刘翊传》:「乡族贫者,死亡则为具殡葬,嫠独则助营妻娶。」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孖(zī)〕a.人和哺乳动物产双子。b.双生子。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公制容量单位“厘升”的旧译。

    • 拼音:lí
    • 参见「玻璃」、「琉璃」等条。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1. 以瓢为饮器。

       2. 古代一种官职名称,在司徒、司马、司空之上,兼管东西军政:“~之地位甚高,在三司之上。”

       3. 古同“蠡”,虫蛀木。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同“黎”。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幸福吉祥。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 名词 一种外形似蛇的鱼。《玉篇.鱼部》:「鲡,鱼似蛇,无鳞甲,其气辟蠹虫也。」
    • 拼音:lí
    • 形容词 众多的。  【组词】:「黎庶」。《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 形容词 黑色的。通「梨」、「黧」。《荀子.尧问》:「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
    • 副词 及、将。参见「黎明」条。
    • 名词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国内广东、广西两省,而以海南岛黎母岭下人数最多。
    • 名词 国名。殷商时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国内山西省长治县西南。
    • 名词 姓。如北周时有黎景熙。
    • 拼音:lí
    • 参见「犁牛」条。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lí
    • 名词 同「犁」。参见「犁牛」条。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七下.滇游日记七》:「其地多氂,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
    • 名词 马尾。《淮南子.说山》:「执而不释,马氂截玉。」汉.高诱.注:「氂,马尾也。」
    • 名词 长毛。《列子.汤问》:「昌以氂悬蝨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闲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后汉书.卷一七.岑彭传》:「狗吠不惊,足下生氂。」
    • 名词 硬而卷曲的毛。同「斄」。《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好厚履高冠,以氂装衣。」唐.颜师古.注:「毛之强曲者曰氂。」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公制长度单位(“毫米”――千分之一米的旧译)。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同“藜”。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黑金。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同“缡”。

      详细解释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㦒忚]欺謾。

      (二)、同“謧”。多言。

    • 拼音:lí
    • 名词 以竹或树枝编成的栅栏。  【组词】:「竹篱」。晋.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朝宋.沈约〈宿东园诗〉:「槿篱疏复密,荆扉新且故。」
    • 拼音:lí
    • 动词 遭遇、遭受。  【组词】:「罹祸」、「罹难」。《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三国演义.第四四回》:「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故决计请降耳。」
    • 名词 忧愁、忧患。《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唐.柳宗元〈佩韦赋〉:「苟纵直而不羁兮,乃变罹而祸仍。」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量詞。禾兩把。

      (二)、同“離”。黍穗下垂貌。

    • 拼音:lí
    • 名词 古代女子出嫁时配带的彩巾。《诗经.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汉.毛亨.传:「缡,妇人之褘也。母戒女,施衿结帨。」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1. 金属。

       2. 剥;裂。

       3. 釜一类的器物。

    • 拼音:lí
    • 名词 薄酒。《说文解字.酉部》:「醨,薄酒也。」《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三.滦阳续录五》:「肆中村酿薄醨,殊不足辱杯斝。」
    • 形容词 浅薄、不敦厚。《旧唐书.卷一三.德宗本纪下》:「然而王霸迹殊,淳醨代变。」唐.皮日休〈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文中子之末,降及贞观、开元,其传者醨,其继者浅。」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䵓鼠]也作“犁鼠”,蚡鼠。

      (二)、也作“犁”。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1. 〔~詍(yì)〕多言。

       2. 欺慢戏弄之言。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螏~〕见“螏”。

    • 拼音:lí
    • 名词 植物名。藜科藜属,一年生草本。茎高五、六尺,叶心色黄,卵形,有锯齿,嫩叶可食。初夏开黄绿色小花,茎老时可用来作木杖。一般多生于原野。
    • 拼音:lí
    • 名词 量词:(1) 计算长度的单位。公制一厘等于千分之一公尺。(2) 计算地积的单位。一厘等于百分之一亩。(3) 计算重量的单位。一厘等于千分之一两。(4) 计算利率的单位。年利率一厘是本金的百分之一,月利率一厘是本金的千分之一。
    • 名词 寡妇。通「嫠」。《文选.张协.七命》:「茕厘为之擗摽,孀老为之呜咽。」
    • 名词 姓。如五胡十六国时后秦有厘艳。
    • 动词 治理。《书经.尧典》:「允厘百工,庶绩咸熙。」汉.孔安国.传:「厘,治。工,官。」《资治通监.卷一七一.陈纪五.宣帝太建六年》:「群臣表请,累旬乃止。命太子总厘庶政。」
    • 动词 改正、改变。《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议者以为隆刑峻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梁书.卷三八.贺琛传》:「今若厘其风而正其失,易于反掌。」
    • 动词 赐予。《诗经.大雅.既醉》:「其仆维何?厘尔女士。」汉.毛亨.传:「厘,予也。」
    • ,
    • 名词 福气、吉祥。通「禧」。  【组词】:「春厘」、「恭贺年厘」。《史记.卷一零.孝文本纪》:「今吾闻祠官祝厘,皆归福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或怀厘而谒帝,或披褐而负薪。」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1. 译音用字。《字彙補·口部》:“嚟,音梨。占城國呼國王爲芳嚟馬哈札剌。見《瀛涯勝覽》。”

       2. 〈方〉來,來到。粵語。

    • 拼音:lí
    • 动词 分别、分开。  【组词】:「离群索居」。《吕氏春秋.仲夏纪.大客》:「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唐.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 买茶去。」
    • 动词 距、相隔。  【组词】:「我家离火车站很近。」《三国演义.第一六回》:「辕门离中军一百五十步。」
    • 动词 背叛。  【组词】:「背离」、「乖离」、「离经叛道」。《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 动词 遭受、触犯。《韩非子.五蠹》:「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必去曹,无离曹祸。」
    • 动词 缺少。  【组词】:「做蛋糕,离不了面粉与蛋。」
    • 名词 《易经》卦名:(1) 八卦之一。卦形为?。其象为火、日、电。(2) 六十四卦之一。离(?)下离(?)上。象以阴柔之质而得中正之义。
    • 名词 姓。如五胡十六国时后燕有离班。
    • 拼音:lí

      暂无解释,欢迎补充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㠟峨山]古山名,在贵州省。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同“璃”。

    • 拼音:lí
    • 名词 硬而卷曲的毛。《说文解字.犁部》:「斄,强曲毛也,可以箸起衣。」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古同“鑗”。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鲥鱼的别称。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黄〕黄鹂。亦称“仓庚”、“黄莺”。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木名。

    • 拼音:lí
    • 名词 参见「江蓠」条。
    • 名词 用竹或树枝编成的栅栏。通「篱」。《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赞曰》:「乃使蒙恬北筑藩城而守藩蓠,却匈奴七百余里。」
    • 拼音:lí
    • 形容词 黑黄相杂。《广韵.平声.齐韵》:「黧,黑而黄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方〉同“嚟”。來。粵語。

    • 拼音:lí
    • 动词 渗流。《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云??而来迎兮,泽渗漓而下降。」
    • 名词 参见「漓江」条。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古同“劙”。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同“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接㒿]也作“接䍦”。古代的一種頭巾。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1. 古同“骊”,古国名。

       2. 姓。

      其它字义

      lì ㄌㄧˋ

       1. 美好:“高贤姣~,富贵显荣。”

       2. 古通“俪”,配偶:“祁祁皇~,言观贞淑。”

    • 拼音:l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 〔~廔(lóu)〕雕饰美丽明亮的窗户。

    • 拼音:lí
    • 动词 割、划。《荀子.强国》:「剥脱之,砥厉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聊齐志异.卷四.念秧》:「或有劙囊刺橐,攫货于市,行人回首,财货已空,此非鬼蜮之尤者耶?」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䙰褷]也作“離褷”、“褷”。①羽毛初生貌。②紗幔。

      (二)、同“褵”。

    • 拼音:lí
    • 名词 以竹或树枝编成的栅栏。  【组词】:「竹篱」。晋.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朝宋.沈约〈宿东园诗〉:「槿篱疏复密,荆扉新且故。」
    • 拼音:lí

      基本字义

      lí(ㄌ一ˊ)

      (一)、[羃䍦]頭巾,古代的一種面罩。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1. 金属。

       2. 剥。

       3. 古代釜一类的器物。

    • 拼音:lí

      lí ㄌㄧˊ

       1. 禾苗。

       2. 黍稷行列。

    • 拼音:lí
    • 名词 纯黑色的马。《说文解字.马部》:「骊,马深黑色。」《诗经.鲁颂.駉》:「有骊有黄,以车彭彭。」
    • 副词 并列。《文选.张衡.西京赋》:「骊驾四鹿,芝盖九葩。」三国吴.薛综.注:「骊,犹罗列骈驾之也。」
    • 拼音:lí
    • 名词 一种外形似蛇的鱼。《玉篇.鱼部》:「鲡,鱼似蛇,无鳞甲,其气辟蠹虫也。」
    • 拼音:lí
    • 参见「黄鹂」条。
    • 拼音:lǐ
    • 名词 英美的重量单位。一公克等于十五点四三二喱。
    • 拼音:lǐ
    • 动词 虫子蛀食木头。《说文解字.零部》:「蠡,虫啮木中也。」清.段玉裁.注:「此非虫名,乃谓蠹之食木曰蠡也。」
    • 形容词 器物用久剥落、腐蚀的样子。明.张自烈《正字通.虫部》:「凡器物用久剥落若虫蚀者谓之蠡。」
    • ,
    • 名词 用瓠瓜做成的水瓢。《广韵.平声.戈韵》:「蠡,瓠瓢也。」《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语曰:『以筦闚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
    • 拼音:lì
    • 形容词 美好、华美。  【组词】:「艳丽」、「天生丽质」。《楚辞.宋玉.招魂》:「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文选.扬雄.羽猎赋》:「丽哉!神圣,处于玄宫。」
    • 形容词 成双的。通「俪」。《周礼.夏官.校人》:「丽马一圉,八丽一师。」汉.郑玄.注:「丽,耦也。」
    • 动词 附着。《易经.离卦.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夫战国交争,戎车竞驱,君若缀旒,人无所丽。」
    • ,
    • 参见「高丽」条。
    • 拼音:lì
    • 参见「茉莉」条。
    • 拼音:lì
    • 名词 译音用字。常用于西洋人名的翻译。  【组词】:「玛琍亚」、「维多琍亚」。
    • 拼音:lì
    • 形容词 美好、华美。  【组词】:「艳丽」、「天生丽质」。《楚辞.宋玉.招魂》:「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文选.扬雄.羽猎赋》:「丽哉!神圣,处于玄宫。」
    • 形容词 成双的。通「俪」。《周礼.夏官.校人》:「丽马一圉,八丽一师。」汉.郑玄.注:「丽,耦也。」
    • 动词 附着。《易经.离卦.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夫战国交争,戎车竞驱,君若缀旒,人无所丽。」
    • ,
    • 参见「高丽」条。
    • 拼音:lì
    • 名词 地名。春秋时鲁地。《左传.僖公元年》:「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晋.杜预.注:「郦,鲁地。」
    • 名词 姓。如汉代有郦食其。
    • 拼音:lì
    • 名词 配偶。  【组词】:「贤伉俪」。《左传.成公十一年》:「鸟兽犹不失俪。」
    • 形容词 成双成对的。  【组词】:「俪影」。
    • 形容词 文字成对偶、对仗的。  【组词】:「俪辞」、「俪句」。
    • 拼音:mái
    • 名词 悬浮于空气中之烟、尘等微粒聚集形成的昏暗现象。唐.卢纶〈送惟良上人归江南〉诗:「苦雾沉山影,阴霾发海光。」《红楼梦.第七八回》:「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
    • 动词 大风扬尘土,从上而下。《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 动词 覆藏。通「埋」。《楚辞.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 拼音:máo

      基本字义

      máo(ㄇㄠˊ)

      (一)、同“蟊”。

    • 拼音:sǎ
    • 动词 撒、泼。  【组词】:「洒水扫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埽施设,在听事坐相待。」
    • 动词 东西散落或倾倒。  【组词】:「汤洒了」、「花生洒了一地。」
    • 动词 抛、投。《文选.潘岳.西征赋》:「洒钓投网,垂饵出入,挺叉来往。」
    • 动词 挥写。  【组词】:「挥洒」。唐.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
    • 形容词 自然不受拘束。  【组词】:「洒脱」、「潇洒」。
    • 拼音:shī
    • 动词 滤酒。《说文解字.酉部》:「酾,下酒也。」《诗经.小雅.伐木》:「伐木许许,酾酒有藇。」《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援乃击牛酾酒,劳飨军士。」唐.章怀太子.注:「酾,犹滤也。」
    • 动词 斟。宋.苏轼〈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 动词 疏通、分流。《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乃酾二渠以引其河。」颜师古注引孟康曰:「酾,分也。分其流,泄其怒也。」
    • ,
    • 动词 用水清理酒渣。《集韵.平声.支韵》:「酾,以水?糟。」
    • 拼音:shǐ
    • 名词 古代用来包头发的丝织品。《说文解字.糸部》:「纚,冠织也。」《仪礼.士冠礼》:「缁纚,广终幅、长六尺。」汉.郑玄.注:「纚,今之帻梁也,终充也。纚一幅长六尺,足以韬发而结之矣。」
    • 拼音:xǐ

      xǐ ㄒㄧˇ

       ◎ 视;远看:“目~鼎俎,耳听康衢。”

名句 | 成语大全 | 宠物百科 | 杂谈 | 谜语 | 字典 | 词典 | 拼音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