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愈对潮汕文化的影响愈谪潮对潮州民俗生活与群体心理的影响 作者:赵松元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 民俗形成的原因到底有哪些?陶立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曾从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地域的原因、宗教的原因以及语言的原因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颇令人信服的阐析。 但笔者感到,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地方的民俗建构还往往与迁谪这种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现象相关。很多著名的迁客逐臣都是文化名人,他们对贬所的民俗生活与群体心理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如屈原之与岳阳、柳宗元之与柳州,等等。 中唐时韩愈贬放潮州,对潮州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潮州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潮州之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就离不开韩愈。 甚至可以说,没有韩愈,就没有潮州的现在。本文拟就韩愈谪潮对潮州民俗生活与群体心理的影响作一粗浅的论述,以求正于方家。 一、三大效应:韩愈对潮州民俗生活与群体心理发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一般而言,一个贬臣逐客如果能够赢得贬地人们永久的崇敬与怀念,从而对贬地民俗生活与群体心理发生影响,往往离不开这样三个因素: A 棠阴效应:贬官在贬地积极有为,如召公施以惠政,造福一方,赢得当地士庶的永久怀念; B 名人效应:贬官本身是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名人(诗豪、文豪或名艺术家等); C 宣传效应:贬官身后得到他人的推崇宣传。 唐代贬谪潮州的中央大员可谓多矣,如张元素、唐临、常怀德、卢怡、李皋、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等都曾贬逐潮州。 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在潮人心灵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也没有留下什么可供后人观瞻的文化遗迹。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这三大效应:或在贬潮期间无大作为,影响微微。 如果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无论如何也不会为当地人士所认同,所怀念;或虽为中央大员,却文名、诗名不高。所以,他们在贬所只能是匆匆过客,很快就被“雨打风吹去”,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了。 韩愈则与之不同。韩愈之于潮州,完全具备了这三大效应。 因而,他地位虽不如曾高居相位的李德裕辈,贬居潮州的时间也很短,仅七个多月,却赢得了不朽的声名,永远活在世世代代潮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当然,不仅仅是潮人尊崇韩愈,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尊韩”几乎是唐宋以来中国历代文人士子的共同心理,这不是个别的、局部的甚至也不是地域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历时性的全国性的突出文化现象。 但相对而言,在全国范围内,恐怕很少有一个地方的人象潮州人那样崇敬韩愈、神化韩愈,以致民俗生活与群体心理都为之受到了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 韩愈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古文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在当世已享有盛名,因而他所到之处,自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关注与尊敬。 而实际上,在韩愈未到潮州之前,韩文就已流传到了潮州,潮人进士赵德就曾在“蓬茨中手持目览,饥食渴饮”,并为之“沛然满饱”而自发把韩文编录成集了①。韩愈的“名人效应”于此可见一斑。 韩愈之能为潮人永久崇敬,尤其与宋代仕潮官吏的尊韩和其他文化名人的推崇与宣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宋哲宗时,王涤知潮州,把刺史堂后的韩文公祠迁至城南七里处,并专门约请名满天下的苏东坡撰写碑文,东坡因而写成《韩文公庙碑》的千古名文,文章高屋建瓴,高度评价了韩愈,这对潮州以至全国性的尊韩发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历代仕潮官吏尊韩学韩,也对潮人崇拜韩愈起着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对此,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早在《宋代潮州的韩学》一文中有过细致而精辟的论述②,庄义青先生也在其近著《宋代的潮州》一书中进行过详细的阐述。 兹不赘述。 众所周知,韩愈之治潮惠政,主要有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等方面。 当韩愈贬来潮州之时,潮州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潮州自古以来,远离中原,僻处岭外,交通不便,形成一个带有封闭性的地理文化圈。 唐杜佑《通典》云:“五岭之南,人杂夷獠,不知礼义……是以汉室常罢弃之。”到唐代,当中原文明已高度发达的时候,潮州大部分地区还仍然处在荒凉落后的状态之中。 因而潮州成为当时贬臣逐客的弃置之所。有唐一代,在韩愈之前,先后有不少中央官员如张元素、唐临、常怀德、卢怡、李皋、常衮等谪放潮州。 他们把中原文化礼俗某种程度地传播到了潮州。当时潮州固然土广人稀,落后荒僻,但社会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文化教育亦已有了一定的根基。 自韩愈贬潮之后,潮州的社会历史则加快前进的步伐,到了宋代,潮州人口迅速增多,由唐元和年间的一万零三百二十四户,猛增到北宋元丰年间的七万四千六百八十二户与南宋淳祜年间的一十三万五千九百九十八户③。随着人口激增,潮州的经济文化也迅速发展,并逐步赶上了中原和江淮地区的发展水平。 可见,韩愈恰好是在潮州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点上贬到了潮州。潮州当时的历史发展,正需要文明的火焰烧去蛮荒落后,代表中原文化的杰出人物韩愈,恰逢其时,贬来潮州,奋发有为,德化潮州。 这大约是一种历史的因缘吧;而潮人之尊韩,应该也离不开这个因缘。 二、韩愈对潮。 二、了解一下有关于潮州的文化潮州是广东省省辖市。 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中下游,西距省会广州380公里。介于东经116°22′~117°11′,北纬23°26′~24°14′之间。 东邻福建省漳州市,南接汕头市,西连揭阳市,北与梅州市相连。东西最大横距76.6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9.92公里,总面积3613.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 现辖潮安县、饶平县和湘桥区,枫溪区。总人口23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8.75万人。 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主要有畲族。境内群峰起伏,河流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 北部凤凰山主峰鸟髻是粤东第一高峰,海拔1497.8米。东部海域蜿蜒曲折的海(岛)岸线长136公里,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建瓴北下的千里韩江自西北向东南斜穿而过,哺育着两岸的平原。处低纬度的潮州,濒临南海,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长冬短,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21.4℃,极端最高气温39.6℃,极端最低气温-0.5℃。年均降雨量1685.8毫米。 [城市de特点]潮州历史悠久,山水秀丽,文物众多,人文荟萃,文化独特,与台湾、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是著名侨乡,1986年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从已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人骨化石等,可以窥见其远古文明的光辉。 唐太宗开科取士,潮州已有进士出现。韩愈贬潮,重置乡校,延师兴学,使潮州的文风蔚然兴起。 宋代的潮州更是文风鼎盛,"一州两书院,他郡所无"。南宋时潮州主客户人口14余万人,而端平以后参加科举的居然"终场至万以上人",终宋一代潮州中进士者多达172人,其中建炎二年(1128)一科连捷9人,一时为之轰动。 明代的进士为160人,传出了同榜八俊、兄弟连科等佳话和一门三进士的荣耀。明代乡试中举竟多达1088人。 在历代的殿试中潮州还涌现出状元林大钦、榜眼王大宝、探花姚宏中这样的英才。潮州古城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刻,依江筑建的州城略带狭长,北高南低,东西略为倾斜。 城北是衙署区,城南为居住区,城东为商业区,城西为手工业和平民区,整个布局以《易》为本,突出体现"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特点。贯穿于南北的通衢大道太平路,鳞次栉比屹立着40多座形式各异的石牌坊。 这些建于明、清两代的牌坊,宛如潮州一部文明史,也成了潮州古城独特的人文景观。白墙黛瓦,嵌瓷木雕的潮州民居建筑也颇具特色,不管是"四马拖车"、"四点金"这样的深院大宅,还是"抛狮"、"竹竿厝"的平民居第,无不显示出深刻的潮州民俗意蕴,体现了精美典雅的文化内涵。 潮州还有自己的方言、戏剧、音乐、工艺美术以及饮誉中外的潮州菜和名扬天下的工夫茶,这些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潮州文化对台湾及东南亚一带都有着同根同源的深远影响和联系。[文化名城潮州历史]潮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人版图。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冠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 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 潮州这个名称虽然基本固定下来了,但是历史上关于潮州的称谓,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隋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复郡,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在唐朝的时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说,东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从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设置了漳州。 现在,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和平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 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 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长汀,另一个源头,是在河源的紫金,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郡,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复潮州。 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三、潮汕 坟墓诗词大师是要看缘分的, 大师不代表落后哦, 大师会的都是超级先进的, 手机,电脑都是手到擒来,并且还很得心应手。 不要看地域,、李嘉诚 黄光裕 韩愈 赵德 王大宝 文天祥 郑大进 翁万达 俞大猷 郑成功 杜国庠 蔡楚生 秦牧 李梨英 麦贤德 李嘉诚 饶宗颐 肖灼基 许涤新 侯祥麟 马大猷 陈运泰 郑松辉潮汕小食源于民间,它是全国点心的八大派系之一。潮汕小食主杂,荤素皆有,蒸、煎、烤、炸齐全,品种丰富,口味清鲜,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乡土风味浓厚。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潮汕小吃有230多种,而我整理到的不潮汕有哪些古城?潮汕的古城很多,潮汕三市中,历史最悠久的是揭阳,但市区古迹不多,潮州是潮汕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最多,而其他的有汕头的达濠袖珍古城,城墙仍在,还有饶平的所城,潮阳的棉城,潮安的龙湖潮汕名地有:“海丰白天锣,潮州三点桃,陆丰公背婆”但好像不是林姓的。我就是名人,我也是潮汕人。 注: 在我家里李嘉诚 黄光裕。 四、介绍潮汕文化作文300茶叶的种类有很多,总的说来可分为红、白、黑、青(乌龙)、绿五大类。 乌龙茶又可分为三种,其中之一的凤凰单枞茶和铁观音就是潮汕地区盛产的品种。这种单枞茶是由十种花蜜香型珍贵单枞组成,分别是乌岽、水仙、宋种东方红、八仙、通天香、黄枝香、芝兰香、玉兰香、蜜兰香。 听父亲说,经常饮茶对身体有好处,我本来是不相信的。但有一次,我从史书记载中看到一句话“神农尝百草,日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我才相信父亲说的话。 作文父亲做茶叶买卖已有十年了,不仅茶叶种类越来越多,而且销量也越来越大。每次购进大批茶叶之后,都要经过加工才能成为一袋袋小巧玲珑的茶叶包。 这茶叶的加工,要说难也不是那么复杂,可说容易也不是那么简单呀。它需要经过筛选、称量、折纸、装茶、上标签、装袋和封口七个步骤。 去年暑假,我和几位姐姐在半个月的时间内一连加工了近一吨的茶叶。虽然辛苦了点,但一想到人们喝茶时点头微笑的满意神情,我的抱怨就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作文在潮汕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套茶具,空闲时就邀上三两个邻居或是朋友,围在一起品茶,倒挺有几分诗情画意。每逢过年过节,或是有客人到家,喝茶就更是必不可少了。 喝茶似乎成了人们待客的一种重要方式。潮汕工夫茶不仅是一种风俗,一种文化,也体现了潮汕人民高雅的情趣、热情好客的性格。 哪一天有空,你也来潮汕走走,说不定你也会爱上潮汕工夫茶。 五、潮汕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傩仪之副产品———潮戏 古代仪式、典礼和艺术之间的分界并非十分清晰,大概正因如此,许多学者认为,原始艺术绝大多数都直接与祭礼仪式有关,甚至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 (一)关童戏与傩仪。潮州之“关戏童”以巫而事歌舞,乐神并以悦人,可视为古代巫舞之余绪。 关戏童所祀田元帅,被尊为青娃神。农人祀之,犹田祖、田婆和土谷诸神。 关戏童之“关”亦为“观”,释为观看。“关”旧称召死灵问答为关亡,以巫为灵媒,召亡者之魂附于巫者之体以言祸福,此事必用符篆,如官府之文移,谓之“关”。 关戏童,亦犹以符篆召亡魂附身于人之体而唱戏。据传潮之关戏童,必以童子充之,古之倡优称之为侏儒。 宋元戏曲史云:“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 “侏儒”即短小人,亦称童子。 旧说部往往记以童男女祭神之故事。巫之事神,亦必以童男女献舞,以示虔诚,纯洁。 潮俗呼巫觋为“童魕”或“童身”。 所谓“魕”,妖祥也。 《淮南子》:“吴人鬼,越人魕”。古之俳优,以“童子”或“侏儒”充之。 潮州关戏童,仍固守数千年侏儒之旧俗,又吸取了各地之特色,如请紫姑、关亡等。 如潮州农村,中秋前后常有关戏童之举,表演时,先由主其事者赴田间奉田土一杯归,安置香炉中,陈瓜果香烛拜之,名曰请田元帅。 之后复邀集童子十余,推出一二人为脚色,拈香闭目,蹲坐中央。群童四周果香烛拜之,每人各执香火一炷,上下左右摇晃,若鱼贯飞荧,火光缕缕闪烁。 。 六、有岭南文化内涵的古文诗句一丶唐 · 司空曙《送人游岭南》 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 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 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 囊金如未足,莫恨故乡遥。 二丶唐· 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三丶唐·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四丶唐·柳宗元《岭南江行》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五丶宋·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 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古诗《岭南江行》的译文是什么? 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 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 从今后忧虑之事何止一桩,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几年!。 七、有关于潮汕民风和民俗的资料1,潮汕婚俗 潮汕婚俗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 其礼俗虽各地繁简有异,但较一致的提法和仪礼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也有将其概括成“四礼”:文定、请期、送聘、迎娶。 2,吊灯习俗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3,成人礼“出花园” “出花园”这一潮汕成人礼,几百年来成为孩子成长必经的习俗礼仪。 其中有着传统文化“孝悌”、“感恩”等理念。2009年,潮州“出花园”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潮汕民艺: 1,澄海灯谜 澄海区“灯谜之乡”“版画之乡”“动物舞蹈之乡”扬名海内外,澄海灯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阳美火把节 揭阳阳美汉族人家也有自己的火把节,且源远流长。 旨在祟仰前贤高风亮节,陶冶村民道德情操,弘扬恪守信义、忠孝仁爱美德。“阳美火把节”被列入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潮汕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潮汕。 八、潮汕文化有哪些呢潮汕地区,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三个地级市的统称。潮汕人以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诚实信义著称于世,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潮汕地区拥有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综述,纷繁荟萃的潮汕文化是数千万潮人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其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她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有自己的潮州话、潮汕戏剧(潮剧、潮州铁支木偶戏、正字戏)、潮州音乐、潮州菜、潮州工夫茶、工艺品(如潮州刺绣、潮州木雕,贝雕,石雕,抽纱,剪纸、麦秆画、瓶内画等)、潮汕民俗和潮汕特有的慈善结构(如潮汕善堂)等特色,它既是潮汕的,也是世界的。 潮汕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 潮州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高端的菜系之一,其作为粤菜的中坚力量,有最上得厅堂菜式之称; 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州话编写而成的第一本文学巨著。在歌舞奏乐方面,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迈的普宁、潮阳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而作为潮州音乐下的一大门类,欢庆喜人的潮州大锣鼓更是声震海内外; 另饶平步马舞、澄海蜈蚣舞、乔林烟花火龙等广场表演亦颇具观赏性; 民居方面,“潮汕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