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秋天大登高的诗句

1.关于秋天登高的诗句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孟浩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崔涂 【送友人】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申欢 【兜玄国怀归诗】 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

李贺 【句】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

张谔 【九日宴】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崔国辅 【九日】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描写秋天登高的诗词

《秋日与诸君马头山登高》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晴原霜后若榴红,佳节登临兴未穷。日泛花光摇露际,酒浮山色入樽中。

金壶恣洒毫端墨,玉麈交挥席上风。惟有渊明偏好饮,篮舆酩酊一衰翁。

《登楼》

年代: 唐 作者: 贾岛

秋日登高望,凉风吹海初。山川明已久,河汉没无余。

远近涯寥夐,高低中太虚。赋因王阁笔,思比谢游疏。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年代: 唐 作者: 李显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3.描写秋天登高赏月的诗句

描写秋天登高赏月的诗句:

《山居》

【唐】李频

欲出穷吾道,东西自未能。卷书唯对鹤,开画独留僧。

落叶和云扫,秋山共月登。何年石上水,夜夜滴高层。

《游敬亭寄崔侍御 (一本作登古城望府中奉寄》

【唐】李白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

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

时来顾我笑,一饭葵与藿。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

4.描述秋季“登高远眺”的诗句有哪些

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唐代:杜甫

2. 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唐代:阴行先

3.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九日登高台寺》清代:沈辂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5.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代:柳永

6.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

7.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采桑子·九日》清代:纳兰性德

8.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魏晋:陶渊明》

9.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秋登兰山寄张五》唐代:孟浩然

10.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唐代:李白

5.秋天老人登高的句子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这首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

(《诗薮》)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赏析 这首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