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形容女子登高望人归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出自 《点绛唇》 李清照 倚遍栏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 望断归来路。 《夜直》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御街行》 晏几道 栏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土宅】 王维 土宅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北倚栏干。 「北楼」李商隐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 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 《菩萨蛮》 温庭筠 雨晴夜台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 2.古诗登高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诗经中形容女子登高望人归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出自<红楼梦> 《点绛唇》 李清照 倚遍栏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 望断归来路。 《夜直》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御街行》 晏几道 栏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土宅】 王维 土宅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北倚栏干。 「北楼」李商隐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 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 《菩萨蛮》 温庭筠 雨晴夜台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 4.诗经.氓的内容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登高全文: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什么登高什么,四字词语1.步步登高 登:升。一步步地升高。多形容仕途顺利,职位不断高升。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十:“曰:‘步步登高时如何?’师曰:‘云生足下。 2.登高必赋 古代指大夫必须具备的九种才能之一。指登高见广,能赋诗述其感受。 出处:《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3.登高履危 比喻诚惶诚恐。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亏。” 4.登高能赋 赋:写作。登得高,看得远,能够描绘形状,铺陈事势。指国家的有用人才。 出处:《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终然允臧。”毛亨传:“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登高去梯 攀登到高处后把梯子拿掉。表示已无退路。 出处:《孙子·九地》:“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5.登高望远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出处:《荀子·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6.登高一呼 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一省之内,惟彼独尊,自然是登高一呼,众山响应。” 7.登高自卑 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 出处:《礼记·中庸》:“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6.“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比自迩”出自哪里“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比自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1、作品简介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2、原文节选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3、译文 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的行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没有射中靶子,就应反过来责求自己。实行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就如同是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诗经》上说:‘夫妻情投意合,协调有如琴瑟,兄弟和睦相处,快乐安顺长久。家庭美满,妻儿愉快。” 7.古诗登高唐杜甫第一层怎样描述自然景象《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2。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