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不耻下问的名言和诗句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 根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浜投痰纳嗤贰?——弗莱格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 贝勒斯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二、跪求关于读书不耻下问品质的名言警句你可以结合课文来理解“读书不耻下问”的警句 比如说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有关不耻下问的名言警句有关不耻下问的名言警句如下: 1、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译文: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只是因为好学不耻下问。 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文: 聪明并且好问,只有这样才能成才。 3、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译文:如果你不学习,你就不会成才;如果你不提问,你就不会知道。 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 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译文: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译文: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7、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8、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9、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译文: 读书喜欢问,如果问一次没达到目的,那么还可以接着问。 10、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译文:好问的人, 虽然你问问题的时候是”愚人” 但是也就那几分钟是愚人知道了就不是了, 如果什么问题你不问, 你一生都不知道, 那你就当一辈子愚人。 1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译文:学与问一定相互牵引而成学 ,不学习不会有疑问,不问不会有更多的见解 。 1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刘开 译文:好学而不能够勤于提问请教的人,不是真正能够好学的人。 四、关于不耻下问的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 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 ③下问:向下请教。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 【读解】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 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谥号,《逸周 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 “文”。 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其实也就是谥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 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 了。 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 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 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于开口了。 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试试看:向你的学生 讨教,向你的属下村教,不要碍口饰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请教的话题用查问的口气来说。 那才叫难。 所以,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考人呢。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孔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