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郴州的诗句(1)

1.有关于“郴州”的诗词有哪些

1、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原文选段: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释义:

远方的朋友寄来了书信,信中带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2、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

原文选段:

郴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从役何蛮貊,居官志在行。

释义:

郴州非常的寒冷,郴县东的橘井还是凄凉冷清。在这样的南蛮之地上任,我志在成为一个做官的内行。

3、唐·戴叔伦《送孙直游郴州》

原文选段:

孤舟上水过湘沅,桂岭南枝花正繁。 行客自知心有托,不闻惊浪与啼猿。

释义:我坐在孤船上经过了湘江和沅江,桂岭上枝繁叶茂树木很多。船上的客人另有心事,对浪涛声和猿啼叫充耳不闻。

4、明·邵宝《寄崔工侍民瞻用前韵》

原文选段:

郴州南望楚云边,颜色长怀别我年。岭北春从梅折后,衡阳书在雁归前。

释义:从郴州往南边看就是楚天之云的边界了,脸色看上去是在遐想和我告别那年的场景,岭南以北在梅花掉落的时候就开春了,来自衡阳的书信在大雁归来的时候就送到了。

5、唐·刘长卿《送李侍御贬郴州》

原文选段:

洞庭波渺渺,君去吊灵均。

释义:洞庭湖的湖水碧波荡漾,你将要去缅怀屈原。

2.求一首关于写郴州苏仙岭诗词或散文

踏莎行 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

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赏析一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

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

“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

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

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

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

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

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

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

王静安先生吟诵至此,不禁挥笔题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重累。

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

“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

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

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

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

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

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

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

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

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

3.有关于“郴州”的诗词有哪些

1、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原文选段: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释义: 远方的朋友寄来了书信,信中带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2、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 原文选段: 郴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

从役何蛮貊,居官志在行。 释义: 郴州非常的寒冷,郴县东的橘井还是凄凉冷清。

在这样的南蛮之地上任,我志在成为一个做官的内行。 3、唐·戴叔伦《送孙直游郴州》 原文选段: 孤舟上水过湘沅,桂岭南枝花正繁。

行客自知心有托,不闻惊浪与啼猿。 释义:我坐在孤船上经过了湘江和沅江,桂岭上枝繁叶茂树木很多。

船上的客人另有心事,对浪涛声和猿啼叫充耳不闻。 4、明·邵宝《寄崔工侍民瞻用前韵》 原文选段: 郴州南望楚云边,颜色长怀别我年。

岭北春从梅折后,衡阳书在雁归前。 释义:从郴州往南边看就是楚天之云的边界了,脸色看上去是在遐想和我告别那年的场景,岭南以北在梅花掉落的时候就开春了,来自衡阳的书信在大雁归来的时候就送到了。

5、唐·刘长卿《送李侍御贬郴州》 原文选段: 洞庭波渺渺,君去吊灵均。 释义:洞庭湖的湖水碧波荡漾,你将要去缅怀屈原。

4.求一首关于写郴州苏仙岭诗词或散文

踏莎行 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

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赏析一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

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

“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

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

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

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

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

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

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

王静安先生吟诵至此,不禁挥笔题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重累。

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

“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

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

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

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

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

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

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

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

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

5.诗词歌赋关于郴好象有一首诗里面提到关于郴这个字,请问有知道的吗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秦观(字少游)被贬郴州,一日游览白鹿洞后,满怀惆怅,悲愤交加,回旅舍写下. 译文: ?桥_笼罩在一?屿F?猱?中,月色?⒈楹影兜亩煽冢?O目远眺,??在也?o法看到桃源了。

在这孤?蔚目宛^里,春寒料峭,使人很难忍受,尤其在这斜??⒈M,伴著一?陕?杜鹃鸟?D??的哀鸣。 远方朋友??淼奈拷澹砑幼约旱闹刂爻詈蕖3唤。

『畏领o绕郴山算了,究竟又?榱耸颤N人,而流下?t水和湘水去呢?。

6.描写风景的好诗句

1、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2、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4、

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5、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唐·范传正

暧暧当迟日,微微扇好风。

吹摇新叶上,光动浅花中。

澹荡凝清昼,氤氲暧碧空。

稍看生绿水,已觉散芳丛。

徙倚情偏适,裴回赏未穷。

妍华不可状,竟夕气融融。

10、

唐·白居易

禁苑残莺三四声,景迟风慢暮春情。

日西无事墙阴下,闲踏宫花独自行。

7.谁知道郴州八景

据明代《万历郴州志》记载:这八景就是:苏岭云松、北湖水月、南塔夕照、东山一览、鱼绛飞雷、相山瀑布、圆泉香雪、龙泉烟雾。

苏岭云松 古城郴州东北角的苏仙岭,原名“牛脾山”,属于骑田岭山系余脉,海拔526米。自古以来就是古雅秀美的风景名胜地。

山势峻拔,古木参天。在云蒸雾绕的峰顶,有一片傍岩依石的古松,挺拔奇秀,枝柯一致向西南方向展开,宛若一群苍劲虬龙在擎云腾雾般的山峰中直泻而下,蔚为壮观,故称“苏岭云松”。

这里有一个美丽神话故事。郴州东门外鸭子塘(今市一中内),一位美丽村姑在郴江河边洗衣,手被一根红丝线缠住,回家后怀孕,生下一子。

姑娘又羞又怕,将婴儿藏于牛脾山下的桃花洞中。七天后,姑娘看见一只白鹤,张开雪白的翅膀温暖婴儿,一头白鹿以甜美的乳汁喂养孩子。

几年后,孩子长大,取名“苏耽”,替人放牛,上山采药。一天,忽然祥云铺道,仙乐沓沓,一只仙鹤落在身旁,苏耽跨上鹤背,升天而去。

在升天的地方,迄今还留下“升仙石”、“跨鹤台”痕迹。后人将牛脾山更名“苏仙岭”,桃花洞改名为“白鹿洞”。

这就是千古不朽的“苏仙故事”的由来。 古往今来,苏仙岭的景色风物引人无比向往。

文人名士以苏仙为题材,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唐、宋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在他们的诗文中描述了“苏仙岭”和“桔井”等景观。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详细记述了“苏仙”的故事。还有白鹿洞的“三绝碑”。

“三绝”就是北宋词作家秦观(字少游、号淮海)的“词”(注2),大文学家苏轼(号东坡)的“跋”,大书法家米芾(字元章)的“字”。南宋,郴州知军邹恭仰慕“三绝”的精湛艺术价值,遂摹刻“三绝碑”竖立于白鹿洞旁,并写下“淮海词,东坡跋,元章笔,素号三绝”的纪念文字,永世传颂,供人千秋万代欣尝。

这些奇特的景色和美妙的神话传说,使苏仙岭宛如仙境,青松翠柏,溪水碧绿,仙鹤起舞,白鹿挺立,仙女沐浴,脍炙人口的诗作,引人入胜,如入仙境。而成为现代旅游城市首屈一指的旅游名胜景点,中外人士慕名而来。

北湖水月 北湖位于郴州城东北,原有水面约180亩。湖水清平如镜,湖畔垂柳成行。

《万历郴州志》称:北湖水源出自湖中龙窟,渊深莫测,湖底有100多个泉眼,泉涌四季不枯,沉积为一浩大的水面,最初称“百湖”。 北湖泉水冬暖夏凉,适宜鱼类繁殖生长。

每逢初春时节,人们扎木排,点松火,下湖叉鱼。“独燃明似昼,又落浪翻银”(注3)。

这就是北湖叉鱼的历史故事。 北湖入夜,皎洁的明月悬挂天幕,微风吹来,湖中涟波起伏,抖动满湖星斗,寂静的山林村野灯光闪烁。

星月灯火倒映湖中,光妖媚人。故称“北湖水月”。

唐朝时间,伟大文人韩愈来到郴州,郴州刺史李伯康邀韩愈泛舟夜游北湖,叉鱼为乐。韩愈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叉鱼诗”。

李伯康在湖中小岛建立一座纪念亭,取名“叉鱼亭”,以示对韩愈的永远怀念 南塔夕照 位于城南文明山,又称“南塔岭”。岭上有一座古塔高矗,这就是著名的“郴州南塔”。

北宋诗人金承务诗云:“孤城四望万山中,浓秀龙传文笔锋。千古黄金光布地,七层白塔影凌空。”

明代诗人罗云通诗云:“钟悬宝塔影玲珑,天际一声万籁空。清韵飞来红树外,余音半绕白云中。

惊醒鹤梦三更月,送得南船十里风。占得高峰闻自远,振聋启聩悟无功”。

每逢夕阳西斜,余辉映照,塔身色彩斑斓。晚风徐徐,钟声悠悠回扬。

塔身高矗云天,俯瞰山下郴城景色,顿生诗情画意。这就是故人对“南塔夕照”的真实写照。

东山一览 东山又名“东塔岭”。一峰突出,巍峨峻峭,古柏苍松萦绕期间。

登上峰顶,可揽一州之胜。西南有南塔遥遥相望;正西,北湖水波谵谵;往北,苏岭仙云飘渺。

俯瞰城内,街衢巷道纵横,青墙瓦舍栉次鳞比,车马行人历历在目,真是“千家楼阁双眸底,万里峰蛮一线间”。所以,这里被称为“东山一览”。

自古以来,东塔不仅是登高览胜之处,还是修身养性、攻读诗书的极佳境地。东山古迹“刘相读书堂”,就是唐代宰相刘瞻曾经发奋读书、求取功名的地方。

“刘相读书堂”名闻天下。为追思故人,汲取教益,宋代郴州知府刘彭老咏诗赞曰:“湖光渺渺浸朝霞,十里中存旧相家”。

元代诗人王都中也颂曰:“岩花识面远迎笑,野鸟忘饥近不飞,相国书堂今寂寂,山僧法座久巍巍”。为纪念刘宰相,清乾隆三十五年,满族人都世喜摄理郴州知府时,在这里办了一所书院,取名“东山书院”。

鱼绛飞雷 鱼绛山坐落在城东30里,山头四峰对峙,如刀削般陡然峭立。上有飞流倾泻,下有水池数处。

飞流之中有一方正巨石,激流澎湃,撞击巨石,激起银白水花,发出雷鸣般巨响,故称“鱼绛飞雷”。 北宋秦少游曾到此一游,赞叹这里山峰造化,宛若鬼斧神功;出谷洪涛,有如狼嗥虎啸,并留言“其形胜大类华山之阴,而沃润过之”。

古人更有诗曰:“渺茫远自云根出,喧吼深疑天上来,风雷放走檐前石,虎豹晨嗥屋后山。” 鱼绛山下有一座“柳毅祠”。

唐代仪凤年间,书生柳毅北上赶考,途经郴州,遇上龙女。龙女系洞庭君(龙王)的女儿。

8.春寒料峭的诗句

描写春寒料峭的诗句:

1、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4、不是春寒料峭、怯东风——王炎《虞美人·镜中失画双青鬓》

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6、春寒料峭元无事。——杨万里 《出真阳峡十首》

春寒料峭: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春天异常寒冷的天气。

【释义】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春天的寒冷天气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示例】 那是一个阴冷的漆黑之夜。春寒料峭,风雨凄凄。(何为《春夜的沉思和回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