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贺知章写给李白的诗李白 (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陆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2.贺知章写给李白的诗李白 (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3.贺知章和李白的诗贺知章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白: 军行 诗人:李白 朝代:唐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秋浦歌 【其一】[1]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⑴。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⑵,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⑶。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⑷。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⑸。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⑹。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⑺。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⑻。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⑼。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⑽。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⑾。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⑿。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⒀。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⒁,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⒂,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⒃,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⒄。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⒅。 【其十七】 桃陂一步地,了了语声闻⒆。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4.贺知章和李白的诗贺知章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白: 军行 诗人:李白 朝代:唐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秋浦歌 【其一】[1]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⑴。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⑵,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⑶。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⑷。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⑸。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⑹。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⑺。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⑻。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⑼。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⑽。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⑾。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⑿。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⒀。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⒁,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⒂,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⒃,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⒄。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⒅。 【其十七】 桃陂一步地,了了语声闻⒆。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5.解释贺知章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处:唐·贺知章《咏柳》 [今译]不知那丝丝柳叶是谁裁出,原来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 [赏析]这两句是对大自然生化万物所唱的赞歌。 那巧如剪刀的春风裁制出丝丝碧柳,给大地披上新妆,是自然活力的象征,给人以美的启迪。宋代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诗云:“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清人金农《柳》诗云:“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无不由此化出。 清黄周星《唐诗快》说它是“尖巧语,却非有雕琢而得”,也就是说它比喻新巧,却出语自然,毫无人工的痕迹。 [原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成: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导读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作者简介 贺知章,唐朝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 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 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 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 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 (施宿《嘉泰会稽志》)贺知章以草书名世。《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 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 6.关于李白的趣事:贺知章为什么夸李白是天上的谪仙李白的资料:李白是唐朝时期有名的诗人,即使唐朝的诗人多如夜空中的繁星,但不可否认的是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那颗星星。 李白年轻时游历了大江南北,写下了无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李白为人乐观旷达,心中有着远大的抱负。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是西域地区碎叶城人。李白的家族在当地应该是一个名门望族,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从小就对李白严格教育。 李白在他们的培养下,五岁时就能背诵六甲,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李白在十五岁那年,喜欢上了剑术,并一直痴迷于此想要做一名游历四方的侠士。 终于,在公元725年即开元十三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白拜别父母,仗剑远游。李白在游历的途中,欣赏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于风景的壮丽,李白写下了无数有名的诗歌。 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李白已经四十一岁了,但他因为仕途的不顺,一直没有实现自己心中远大的抱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唐玄宗翻阅了李白的诗集,当即惊为天人。 于是,唐玄宗就召李白进宫,并亲自去迎接他,李白被封为翰林,随时侍奉在唐玄宗左右。这一段时间应该是李白最为轻松惬意的日子了,他也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但好景不长,因为嫉妒李白的好运,许多人开始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他,于是李白就被放逐了。李白被放逐出了长安,一路走走停停,因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只能将自己的愤慨与忧愁藏在诗歌之中表现出来,留下了许多佳作。 李白是哪个朝代的人:李白一直有诗仙的美誉,其诗歌风格飘逸自然,豪迈奔放,意境深远,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李白年少时便已离家,仗剑游四方,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 但奈何李白一直时运不济,屡屡不得志,生活也十分的困苦,最后在当涂县因病而亡。那么,这位十分有名的诗人是哪一朝的人呢?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在公元762年去世,所以根据时间来推算,李白应该是唐朝人。 根据史书的记载,李白出生在西域地区的碎叶城,李氏一族在当地也是非常有名望的家族。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白,从小便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在李白五岁时,他就能够全篇背诵六甲,是当地有名的神童。 成年后的李白,没有选择科举之路,而是告别父母离家远游。离家远游是李白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历,正是因为李白见识过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最后才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等到公元726年即开元十四年,李白结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挚友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都有着相同的抱负和兴趣,遂成为至交好友。不久之后,李白辞别孟浩然继续北上,李白一心想为江山社稷做出一点贡献,但是奈何一直没有人推荐他。 终于,在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唐玄宗偶然间翻阅了李白的诗集,当即惊为天人。他立马召李白觐见,并亲自前去迎接李白。 在经过一番交谈后,唐玄宗封李白为翰林,让李白跟随侍奉在他的左右。但好景不长,许多人因嫉妒李白被唐玄宗所赏识,便在唐玄宗面前中伤李白,唐玄宗也听信了他们的话,最后放逐了李白。 李白被称为什么: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一生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大诗人。李白在诗歌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写出来的诗歌琅琅上口,又有着深刻了的意义,是当时最受推崇的诗人了。 那么,李白都有过哪些称号呢?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李白最有名的,传的最广的称号应该就是“诗仙”这一称号了。李白是在西域地区的碎叶城出生的,李氏一族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 李白自小便十分的聪慧,五岁时就会背诵六甲,是当地有名的神童。等到了十五岁,李白便开始钟情于剑术,喜好行侠仗义。 公元724年即开元十二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白拜别父母,仗剑远游。李白心中一直都有远大的抱负,但却一直没法实现。 时间匆匆而过,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经人推荐来到了长安,见到了当时已经久负盛名的贺知章。李白将他在途中所写的《蜀道难》一诗呈献给贺知章,贺知章读后十分惊讶于李白的才华。 贺知章将李白比作天上下凡而来的仙人,称李白为“谪仙”。就这样,李白诗仙的名号就广为人知了,大家就跟随贺知章的说法,称李白为诗仙。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是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李白所写诗歌的风格了。李白在写诗歌时十分擅长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等等一系列修辞来写。 李白富有想象力,所写的诗歌常常是飘逸空灵的,十分有“仙气”。由于李白写诗的风格,所以就称李白为诗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