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菩提树的诗句

1.描写“菩提树”的诗句有哪些

1、身是菩提树。 唐 神秀 《偈一》

2、饭猿台上菩提树。 唐 皮日休 《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

3、身是菩提树。 清 曾燠 《罗汉松》

4、菩提树杪碧阑干。 宋 戴应魁 《凌源阁》

5、菩提树下清凉。 宋 李石 《扇子诗》

6、僧腊菩提树。 宋 盛松坡 《乌石山僧舍》

7、狸奴倒上菩提树。 宋 释如珙 《偈颂二十首》

8、驴年斫倒菩提树。 宋 释绍昙 《偈颂十九首》

9、善护菩提树有年。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10、誓坐菩提树。 宋 释智圆 《湖居感伤》

11、佛国菩提树。 宋 舒邦佐 《隐几》

12、我惊唤作菩提树。 宋 唐仲友 《蜡梅十五绝和陈天予韵》

13、一尘不惹菩提树。 宋 杨公远 《次文长老》

14、庭前双树尚依然,何处犹参无树禅。

一自老卢归去后,年年长结万灯缘。作者:方信孺 (宋)《菩提树》

一、"菩提"简介: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二、菩提山

菩提山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渡舟镇境内,处于长寿城市发展区的中心区域,陆路距重庆主城区63公里。菩提山由西山之望军山蜿蜒至八颗镇分水岭,过麻柳冲岩向东南行4公里,有一山突起,海拔598米在渡舟镇境内,距县城5公里。此山巍峨壮丽。山顶中凹,似一盂仰置。山上筑寨,寨中有庙。寨上井水永不枯竭,其味甘美。

三、菩提山特色:

菩提山名字的由来据《长寿县志》记载:因菩提达摩至此,故名。

明代正德丁卯(1507年)春二月,县进士戴锦认为"东则日出而光临曰晶(县东有晶山)西则日入而光射之曰晶。晶、晶二字实天造使然,若山名菩提,无其意义,应更名为晶山。"从此,菩提山又名晶山。戴锦游罢赋诗一首,诗云:

天畔浮光结一山,山巅佳气动江关。

云牙漱雨寒仍碧,石发梳青老未斑。

策马拂烟寻胜迹,觅龙分水涤尘颜。

高名自应垂千古,岂在空门两字间。

菩提山是长寿老八景之一,历史上由 明僧大智铸铁柱1根,长16米有余,高插峰顶,燃灯于上,夜间灯光四射,远近可见。"菩提山上灯一盏"的诗句,迄今县人老少皆知。其灯柱虽已早废,但灯杆堡的地名犹存。聚集人气的佛门寺院,曾经佛光普照,别有洞天。此外,还有建于宋代时期的定慧寺,远古以来以"古寺炉烟歇,明河下五更。初回尘世梦,忽报晓钟鸣。夜送寒山月,朝惊远水清。欲知深省意,试听此间声"的美景传递着佛门弟子的心声,只可惜现在已看不到它的神韵。现存的东林寺是明代仿宋建筑,其结构遵循佛教传统,寺内佛像雕塑庄重,各类装饰细致入微,济公和尚的传说在此有烙印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宗教文化及文物价值,天台寺和龙泉寺也都有类似的地位。

2.关于"身似菩提树"的诗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对话。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

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五十岁时嗣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

弘忍卒后,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一派。卒谥大通禅师。

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

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慧能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关于"身似菩提树"的诗句

1.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2. 《夏夜登南楼》

唐代:贾岛

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

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3. 《与伏牛长老偈二首》

唐代:司空图

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

无端指个清凉地,冻杀胡僧雪岭西。

长绳不见系空虚,半偈传心亦未疏。

推倒我山无一事,莫将文字缚真如。

4. 《卜算子》

宋代:向子諲

胶胶扰扰中,本体元来静。一段澄明绝点埃,世事如泡影。

歇即是菩提,此语须三省。古首无人著脚行,禾黍秋风冷。

5. 《与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兼简二林僧社》

唐代:白居易

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

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4.描写“菩提树”的诗句有哪些

1、身是菩提树。

唐 神秀 《偈一》 2、饭猿台上菩提树。 唐 皮日休 《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 3、身是菩提树。

清 曾燠 《罗汉松》 4、菩提树杪碧阑干。 宋 戴应魁 《凌源阁》 5、菩提树下清凉。

宋 李石 《扇子诗》 6、僧腊菩提树。 宋 盛松坡 《乌石山僧舍》 7、狸奴倒上菩提树。

宋 释如珙 《偈颂二十首》 8、驴年斫倒菩提树。 宋 释绍昙 《偈颂十九首》 9、善护菩提树有年。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10、誓坐菩提树。 宋 释智圆 《湖居感伤》 11、佛国菩提树。

宋 舒邦佐 《隐几》 12、我惊唤作菩提树。 宋 唐仲友 《蜡梅十五绝和陈天予韵》 13、一尘不惹菩提树。

宋 杨公远 《次文长老》 14、庭前双树尚依然,何处犹参无树禅。 一自老卢归去后,年年长结万灯缘。

作者:方信孺 (宋)《菩提树》 一、"菩提"简介: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

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

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

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二、菩提山 菩提山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渡舟镇境内,处于长寿城市发展区的中心区域,陆路距重庆主城区63公里。菩提山由西山之望军山蜿蜒至八颗镇分水岭,过麻柳冲岩向东南行4公里,有一山突起,海拔598米在渡舟镇境内,距县城5公里。

此山巍峨壮丽。山顶中凹,似一盂仰置。

山上筑寨,寨中有庙。寨上井水永不枯竭,其味甘美。

三、菩提山特色: 菩提山名字的由来据《长寿县志》记载:因菩提达摩至此,故名。 明代正德丁卯(1507年)春二月,县进士戴锦认为"东则日出而光临曰晶(县东有晶山)西则日入而光射之曰晶。

晶、晶二字实天造使然,若山名菩提,无其意义,应更名为晶山。"从此,菩提山又名晶山。

戴锦游罢赋诗一首,诗云: 天畔浮光结一山,山巅佳气动江关。 云牙漱雨寒仍碧,石发梳青老未斑。

策马拂烟寻胜迹,觅龙分水涤尘颜。 高名自应垂千古,岂在空门两字间。

菩提山是长寿老八景之一,历史上由 明僧大智铸铁柱1根,长16米有余,高插峰顶,燃灯于上,夜间灯光四射,远近可见。"菩提山上灯一盏"的诗句,迄今县人老少皆知。

其灯柱虽已早废,但灯杆堡的地名犹存。聚集人气的佛门寺院,曾经佛光普照,别有洞天。

此外,还有建于宋代时期的定慧寺,远古以来以"古寺炉烟歇,明河下五更。初回尘世梦,忽报晓钟鸣。

夜送寒山月,朝惊远水清。欲知深省意,试听此间声"的美景传递着佛门弟子的心声,只可惜现在已看不到它的神韵。

现存的东林寺是明代仿宋建筑,其结构遵循佛教传统,寺内佛像雕塑庄重,各类装饰细致入微,济公和尚的传说在此有烙印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宗教文化及文物价值,天台寺和龙泉寺也都有类似的地位。

5.关于菩提树的那首诗

是唐代六祖慧能作的偈《菩提偈》,全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白话文释义: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注释:“菩提”是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佛的境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两句均采用了倒装语法结构。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

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何处有尘埃:这句是针对无相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作,佛性清净,色即是空,所以尘埃也是空。

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 扩展资料 《菩提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共有四首,属于五言绝句。

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 唐代和尚慧能是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

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

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菩提偈》四首的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

《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 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

6.关于菩提树的诗句

菩提偈 (唐)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流传甚广;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采纳。

7.描写“菩提树”的句子有哪些

很久之前,释迦牟尼在一棵足有百丈高的菩提树下,得道成佛。

菩提树或许没有真正告诉释迦牟尼那所谓的真谛,它仅仅是用自己澎湃的生机,包容万物的颜色,让释迦牟尼体会到了自然的空灵与美。于是释迦牟尼的心灵,便在这蓊蓊郁郁的菩提树下,得以升华。

所以才有后人望菩提树而感慨万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 成道 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 大彻大悟 的象征。

我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就是从这棵树上采摘下来的,所以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成的小树苗,赠送给我国领导人**主席和**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

**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养护,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都十分重视,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状,枝叶茂盛。就在这缘分的六月,只想在心田种一棵菩提树,也和释迦摩尼大师一样,在菩提树下慢慢的彻悟。

秉持一抹虔诚,去剪辑一段清浅的时光,夹在岁月的扉页里,给平凡的你我,留下些许本真的笺香和墨迹。直到黄昏,我坐在菩提树下,那夕阳西下柔和的光辉再次刺痛了我的心灵,天空中再次幻化出那些美好,那是心灵深处的回忆、那是不变的感情、那是刻骨的铭记。

拾起一片落叶,叶纹依旧就如那些回忆般清晰而久远,在时光的磨合中显得更加恒久,而这凝重的气息让我俯下头去痛苦。我爱恋的菩提树,不知多少人为它震撼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充满着一种动人的东西,这是青春,也是生命。

常被身边事物所感动的诗人说,美是上帝的笑容。我相信。

因为菩提树,我才相信。几乎是整个童年,我都在被这生机之树感染着,这生命的气息渗透我的肌肤,在我的血液中蓬勃、沸腾。

如今,我又再度来到来到这棵菩提树下,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还是那条匆匆流逝的河,还是那群相依相守的雁,还是那片没有边际的天,这一切的一切在沧桑中似乎什么都没变,还是让人那么地感伤。当我转首念望去年的心情,这秋让我明白了,唯一变了的是那份心情。

第一次见到菩提树,是在一位朋友的旅游照片中。我凝视着那径入云霄的枝叶,心灵随它心形的叶片一起摇曳。

它的姿态看似随意,却又如同一位少妇,隐约流露出优雅高贵。菩提树的绿,就像一汪天泉,洒入我贫瘠的心,荡涤我的灵魂。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任那抹翠色灼伤我的双眼。停步于山腰,发现一株别样美的菩提树,俯身细看,株茎矮小,叶片宽厚,叶片间一簇簇粉白相间的花瓣点缀着,组合的那样均匀,不多一瓣,也不少一瓣。

轻轻触摸,花瓣圆润而厚硕,轻嗅,一股淡雅的清香沁入心脾。这清香,恰似遗忘在旧时光里的那一抹沉香。

触手处,一朵花儿轻轻飘于掌心,看着圆润的花瓣,心头一惊,难道是我的粗鲁惊扰了花儿?可我明明是那样小心、那样虔诚的一触呀!捧着飘落的花瓣,恍然萌动了一种禅意: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际遇,亦或我与花儿是前世文字之旅的恋人、相识一世的旧友。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样子。

菩提树的叶子最善于捕捉微风的呼吸,摇摇摆摆地舞动着,婀娜多姿,如裙裾曼舞。霎时,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密密匝匝的叶片宛若数万只绿色的蝴蝶在飞翔,发出刷刷的响声。

这声音迎合了大地的节拍,仿佛一切都随着树叶律动了起来。菩提 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在英语里, 菩提树 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独自一人想了那么多,不知为何,像是被命运牵引般,我轻轻走进树下,触摸菩提树那已然苍老的脸,触摸的瞬间突然顿悟这尘世间的沧桑竟是这么的深,以致这原本湛蓝的天在它的眼中成了那恒久不变的记忆,这匆匆流逝的河成了它叹年轮流逝的线索,而那脸上一条条深深的皱纹是为了谁?那流传千年的传说是否会得到圆满的结局?这一切我不得而知,但我明白,它用坚强的心灵告诉这个世界,它等待千年只是为了红颜芳影的到来。我不得不钦佩它对她的好,可我真的为它感到不值。

更令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菩提树仿佛从厚重的大山,变成了狂舞的海洋,浪花敲击着树枝发出铿锵有力的生命进行曲,拍打着碧蓝的天空。

有一位很懂欣赏的朋友告诉我,她看到菩提树时,几乎惊呆了。菩提树那绝美的绿色,就像要淌出一条溪流,弯弯绕绕,释放着生命光芒,包裹了她的心。

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 菩。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