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老年人孤苦无依的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形容老人孤独,历经沧桑的词有哪些形容老人孤独,历经沧桑的词有饱经风霜、饱经沧桑、饱经霜雪、孤苦伶仃、茕茕孑立 1. 饱经风霜[bǎo jīng fēng shuāng] 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雪霜,丝鬓如银。” 2. 饱经沧桑[bǎo jīng cāng sāng] 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出处:王蒙《轮下》:“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饱经沧桑,眼角皱纹细密如网。” 3. 饱经霜雪[bǎo jīng shuāng xuě] 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霜雪,丝鬓如银。” 4. 孤苦伶仃[gū kǔ líng dīng]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5. 茕茕孑立[qióng qióng jié lì] 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例句: 1.小王的职位被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很是懊恼。 2.这位老人,没有子女,没有至亲,落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他是个瘦高个儿,看上去饱经风霜。 4.大雨无情的下着,一颗颗大的雨珠从那饱经风霜的脸颊上流下来。 5.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中国遥遥五千年的故事。 6.他们的宗旨是让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堡重现昔日的辉煌。 3.形容失去老伴的老人孤零零,孤独的诗词只剩下孤独的一个人啦 胡秉言 家里面只剩下孤独的孤独的一个人啦 孤寂的身影伴着夕阳落下 清冷的院子里蟋蟀在低吟 瑟瑟的秋风把树叶儿摇下 家里面只剩下孤独的孤独的一个人啦 零乱的碗筷,寂寞的沙发 钱财也不缺,条件也不差 就是那心情低沉把脑袋耷拉 家里面只剩下孤独的孤独的一个人啦 只有那小狗儿陪在脚下 家里面只剩下孤独的孤独的一个人啦 多想啊多想啊有人来个电话 多想有个亲人来唠唠嗑 多想有个亲人了拉拉呱 家里面只剩下孤独的孤独的一个人啦 家里面只剩下孤独的孤独的一个人啦 家里面只剩下孤独的孤独的一个人啦 家里面只剩下孤独的孤独的一个人啦 4.一个老人孤独的背影用一些优美的诗句来形容1、《子瞻赠岭上老人次韵代老人答》 宋代: 苏辙 岭头卢老一炉灰, 长短根茎各自栽。 轻贱已消先世业, 知君海上去仍回。 译文: 灵头芦萝的骨灰,长根状茎和短根状茎分别种植。低从上一代中消失了。志军出海返回。 2、《鹧鸪天 陈公密出侍儿素娘歌紫玉箫曲,劝老人酒。老人饮尽,为赋此词》 宋代: 苏轼 笑捻红梅亸翠翘。扬州十里最妖饶。 夜来绮席亲曾见,撮得精神滴滴娇。 娇后眼,舞时腰。刘郎几度欲魂消。 明朝酒醒知何处,肠断云间紫玉箫。 译文:微笑,扭动红梅绿泉。扬州十里是最迷人的地方。夜幕降临,家人都看到了,精神淋漓迷人。美丽的后眼,跳舞时的腰身。刘朗有几次想消失。明朝酒醒知何处,云间肠断自玉笑。 3、《醉中真·不信芳春厌老人》 宋代: 贺铸 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拼君瞋,物情惟有醉中真。 译文: 不相信芳春是厌倦了老人,老人几次送玉春,珍惜春天快乐的墨子频频出现。微笑和唱歌是我的全部意志,让人心烦意乱和醉酒,唯一真正重要的是喝醉。 4、《逢老人》 唐代: 隐峦 路逢一老翁, 两鬓白如雪。 一里二里行, 四回五回歇。 译文:这条路遇到一位老人。寺庙洁白如雪。一英里,两英里。四次五次。 5、《击磬老人》 唐代: 王昌龄 双峰褐衣久, 一磬白眉长。 谁识野人意, 徒看春草芳。 译文:双峰棕色的衣服很长。长长的白色眉毛谁知道野心?白白看春草。 5.形容老年人的诗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实,这满头稀疏的白发是诗人忧愁劳心所 致。 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然而却眼睁睁看着挚爱的国家一步步沉沦,这无疑是对他最沉痛、最残忍的打击。春来,祖国的大好河山依 旧,只是战乱之火却无情地蔓延,国破家亡,哀鸿遍野,连花鸟都让人触目惊心。 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家里的亲人境况如何,不得而知。当时杜甫年仅46岁,本不应该有太多的白发,因为忧愁而生白发,因为忧虑而致白发脱落,以至越来越稀疏了,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通过 “搔”这一个动作,把内心的焦虑彷徨和痛苦之情,极其有力地表达出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白发苍苍,忧愁郁闷的老人形象。 “尘满面,鬓如霜”苏轼在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不过四十岁,却已经“尘满面,鬓如霜”了。 “尘满面,鬓如霜”,简单质朴的六个字,把作者饱经 风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来。诗人陈师道也是如此,他在《除夜对酒赠少章》一诗中感慨道:“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说自己备受无情的现实之摧 残,以至头发脱落斑白,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显现红光。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不一定是实写,“颜衰酒借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 诗人此时不过三十出 头,本不应该有白发衰颜,只不过是借此表达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艰辛罢了。 据记载,陈师道早年受业于曾巩,得到器重。 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 史,但朝廷以陈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曾巩去世后,陈师道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但生活一直无着,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以至孤苦伶仃。 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在这样的人生遭际中,诗人怎不“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呢。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一诗,诗人抓住秋雨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安闲的老翁形象。“凉冷三秋夜”是老翁所 处的背景,他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十分“安闲”。 “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两句,写老翁就寝的 情景,也是“安闲”的一个具体体现。 “卧迟”是老年人的特性,正因为睡得晚,他才能在秋雨声中“睡美”。灯灭之后,闻着窗外淅沥的秋雨声入眠,他的心中是 静美的,连梦都是美的。 睡醒之后,他仍是安闲的——“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可他还要添香,打算 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末两句“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以景作结,写出老翁淡泊清净的内心。 此时,诗人白居易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俨然“安闲一老翁”,再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自然特别淡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写《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这首诗时,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乌桓,正踌躇满志,充满乐观自信的情调。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 了,想到自己的人生历程,不由得感慨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作者认为神龟虽然可以活几千年,最终仍难免一死,腾蛇虽能乘云驾 雾,最终仍不免成为土灰。 人生也是如此,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诗人却唱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高歌。他说,千里马虽然形老体 衰,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那些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仍有一颗勃勃雄心,他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 诗人以千里马自比,表 达自己不应因年暮而意志消沉,而要乐观奋发,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活力。 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气势豪迈,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 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则高唱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两句,以反诘领起,并作回答。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旦逝去,就不 可能再来,正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然而,在苏轼看来,人的青春虽然不可再现,但人可以老当益壮,可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使人焕发出 青春的光彩,即人生可以再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一样。 这两句振奋人心的议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休将白发唱黄鸡”,再次唱出催人奋进之曲。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而作者却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