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书信往来的诗句

1.描写古人书信往来的诗句

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2、《逢入京使》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3、《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4、《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代: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译文:精美的红格信笺写满密密小字,说的都是我平生对你的爱慕之情。鸿雁飞翔云端且鱼儿游戏水里,这番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在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遥远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桃花般的人面不知到何处去了,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5、《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2.描写古人书信来往的诗句

鱼传尺素出处:

用“鱼”来传递书信的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思念情感。

《饮马长城窟行》全文:“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他乡各异性。展转不可见,忽觉在他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宋代秦观的《踏莎行》词也有对“鱼传尺素”的描述。

词的全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鸿雁传书的出处:

《周易 渐》曰:初六鸿渐于干,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威仪吉;《礼记 月令》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盲风至,鸿雁来……是月也,日夜分……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是月也;《仪礼》曰:大夫执雁取其候时而行也。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书》曰: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畔。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怀至;《春秋繁露》曰,凡贽大夫用雁,雁有类。长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为贽。

3.我国古代关于书信往来的比喻有哪些急

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鱼传尺素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青鸟传书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4.古人朋友之间书信往来的诗词分析

书信大行天下与造纸术的发明有关。

一管狼毫(无狼羊亦可)、一纸素笺,写不尽上下古今多少事;一声问候、一声呼唤,寄不尽山长水远相思情。古代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通信便成为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联络的重要方式。

即使是近在咫尺,古代闺训也不允许怀春少女踏出闺门半步。粉墙高阁,雕栏重帘,遮断了多少佳人梦;书生寄语,小姐题诗,演绎了多少传奇事。

“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这些寄托古人美好愿望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其中的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还不是书信为双方连起了红线。 山高地远,鸿雁传书;江头河尾,鱼传尺素,在浩如烟海的古人书札中,蕴涵着多少浓浓的亲情和厚谊。

“大人尊前,叩请金安”,“惠书敬悉,思意绵绵”这是游子对父母的思念;“接获手书,快慰莫名”,“别来良久,甚以为怀”,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牵挂;“海天在望,不尽依依”,“纸短心长,甚为至念”,这是友人对友人之间的关切;“别后萦思,愁肠日转”,“春寒料峭,善自珍重”,这是怨女对旷夫的企盼。即使是革命领袖,在书信中也念念不忘敬师之情。

“诲谕勤勤,感且不尽”,“世局多故,为国自珍”,便是**信中致师之语。 古代不比当今,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狗屁文章,只要花点钱便可以出书。

无论是高人学士,迁客骚人,诗稿文稿大都是在友人之间诗酒唱和中保存下来的。古人出一本书,,出一本诗集,那是十分奢侈的事情,面壁十年,皓首穷经,不闹出个名气,那是出不起书的,李白、杜甫莫不是晚年出书。

即使是李贺,可说得上是千古留名的大诗人,因为他死得太早,诗集还是后代的“粉丝”们刊印出来的。因此古代诗词文赋的流传形式,往往靠书信,而且有的本身就是书信。

例如李白的“送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金陵酒肆留别”、“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杜甫的“寄韩谏议”、“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 弟妹”,这是一首七律,仅标题就有四十九字,大意是说在战乱的时期,白居易从河南到关内,饥餐渴饮、兄弟离散,望月而引发思念之情,接着就列出一串人名,这不是书信又是什么。因是文言,人们大都能看懂或记住诗,而这些有点拗口的标题,往往不被人所记忆了。

再看诗内四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不是诗化的书信语言吗? “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这是安定环境中往事萦怀的一种心境,挂念而不担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寥寥十字,身处战乱,怎一个思念了得;“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泪痕”,这是有情人之间的无奈感叹。最感人的,莫过于陆游与前妻唐婉不期而遇而在沈园影壁上题诗(词)相寄的“钗头凤”。

陆游说:“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唐婉说:“小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一个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一个是“欲笺心事,独倚斜栏”,两情相悦,却不能所属,连互相寄封信都那样难,不得已发出了“难!难!难!”、“莫!莫!莫!”的感叹,这是多么深挚无比,令人窒息的爱情啊!一张尺素、一纸红笺,承载着古来多少深挚的情感啊!记得上中学时,本人尚是个不知爱情为何物的愣头青的时候,看了陆游和唐婉的故事以及他们的题壁诗词,沉沉焉以感胸内憋闷潸然而泪下。绵绵真情,一字一泪,已使红笺尽湿,这些诗句把书信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已表现殆尽,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况且还有那么多关于书信的传说呢,《柳毅传书》、《红叶题诗》,使书信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朦胧而美丽。那传递书信驿路上来去匆匆的马蹄,在黄尘中踏下的是平仄交互、纸短情长的诗句;我们似乎已经看到撩起帘幕遥望天际征鸿的少妇了,那是一幅望眼欲穿的哀艳的图画,给后人以不尽的幽思。

而太史公的《报任安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清代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不仅内容丰富,且篇篇都是美文,感今怀旧,多少情思留在纸上!至于曾国藩家书、鲁迅书信、傅雷家书已成为经典.那是他们内心的剖白,是经风历雨后的大彻大悟,也是智者对同辈以及后代的谆谆叮嘱,说它们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毫不过分。 当今已是信息时代,通讯从来也没有现在这般快捷。

网络覆盖着整个世界,偌大的地球似乎已变成了弹丸之地,不要说天涯海角可以朝发夕至,就是天上人间也可以瞬息相通。这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似乎已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总使人感到在生活中少了些情思和诗意。

在今天能够认真写一封信的人已经不多了。令人望眼欲穿的时间距离缩短了,空间拉近了,成了零距离,这边一句短信,那边一句调侃;这边一声“哈罗”,那边一声“OK”,在电话(手机)两端,复杂的感情简化了,两人之间感情的细节被电波删节了。

即便有书信往来,也是形同公文,没有感情,没有诗意,更不会有故事和传说。这对于当代人来说,究竟是幸呢还是不。

5.形容“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释义:战争时期,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2.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释义: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3.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猎骑》。

释义:君不要射从南边飞来的大雁,万一大雁带着家书,收信的人就收不到了。

4.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端州江亭得家书》。

释义:拆开信封看看有什么喜事,虽然只有几行字,但是家书的分量也比千两黄金重。

5.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出自汉代无名氏的《饮马长城窟行》。

释义:叫小二开始煮鲤鱼,发现鱼的肚子里有封书信。

6.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

释义: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要写封家书表达思念。

7.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得家书》

释义:凭借游子送去书信,回信的时候带回来家书一封。

8.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出自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蝶恋花》。

释义:想把自己的感情写在尺素上传给心爱的人,可是大雁飞在上空,而鱼沉在水底,最终都是不了了之罢了。

9.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出自宋代词人陆游的《渔家傲》。

释义: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

10.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出自明代诗人袁凯的《京师得家书》。

释义: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1. 书信是以前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2.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手机,电话与电脑这些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书信来互通信息。但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书信的格式变得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原有经典格式,有些甚至没有对象,即没有受体的说教议论性书信。

3. 书信中称呼父母的尊称: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4. 书信中称呼长辈的尊称: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5. 书信中称呼师长的尊称: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6. 书信中称呼平辈的尊称: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7. 书信中称呼同学的尊称:砚右、文几、台鉴。

8. 书信中称呼晚辈时的尊称:如唔、如面、如握、青览。

9. 书信中称呼女性的尊称: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6.关于书信的诗句

《饮马长城窟行》

——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结素鱼贻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得家书》

——唐·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赠猎骑》

——唐·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渔家傲》

——宋·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蝶恋花》

——宋·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佩玉采丝文竹器.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物会见郎人永弃.心驰魂去神千里.

《蝶恋花》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