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碉楼的好词好句伴着油菜花的清香,远眺开平碉楼自然的古朴,远离了俗世的尘嚣,回归舒心的本真。 到了江门,最不可不看的就是遍布在乡间、竹林间的碉楼。 开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其赤坎乡一带旧称驼驮,过去是一片湿地,芦苇丛生,水凫成群,最初到这里来定居的人是芦庵公。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6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村的人口不断增加,而楼的容量又有限,再遇紧急时,总是人满为患。在水患人祸不断发生的日子里,为了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居住在三门里村的芦庵公的曾孙关圣决定在村中兴建一座更大更坚固的楼。 2.写一篇开平碉楼的的文章(说明文)开平碉楼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 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开平碉楼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 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 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 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 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 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 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 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 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 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 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3.帮忙写一篇开平碉楼的导游词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先介绍介绍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开平碉楼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4.开平碉楼的作文(400字)在我浩翰无边的脑海里,有一个五彩缤纷的音乐盒,有一个音符却深深地印在我记忆的脑海里,就是游览开平碉楼。 在阳光明媚的夏日之中,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令人神往的开平碉楼游览。碉楼的设计非常独特,是中西合壁,碉楼的地方非常广阔,每一层楼都有厨房,每一座碉楼从不低于两层,每扇门的设计非常精美,是铁门,每扇门都有几十口凸出来的点,从这一点,就可以体现出碉楼的美丽和贵气。 每一座碉楼最高为六楼,七楼就是天台,天台大多数是六角形和四角形,天台上面有大小不相同的石头,是用来向敌人投和攻击的。这边有凸出的防卫建筑件被称作“燕子窝”燕子窝的造型化多样,在那一个时代,不单是开平,还有加拿大村、赤坎古填、自力村利迎龙楼,都是碉楼聚集的地方,碉楼遍布全国,自然就形成了一句话,叫“无碉楼不成村”的一名话,碉楼内状装修是非常精美。 如今我最深刻的楼就是方氏灯楼,方氏灯楼在开平市的塘口镇塘口此北面的山坡上,原名叫“古溪楼”后人改为方氏灯楼,这座楼高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灯之处,第4层为桃台敞廊,第5层楼是由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阔,楼内面配有值班预警的西方早照灯,枪械房是典型的碉楼,楼里有10多名消防队员长期在守碉楼,他们配有当时先进的枪械,有七光枪,还有两支从美国购进的马枪。后来不在第一层楼设置了发电机,楼顶设有盏探照灯,都是从德国进口的。 如果有土匪来打劫,守卫人就开着探照灯照射土匪,然后通知村民,采取反击行动。以后土匪再也不敢来这里轻举妄动了。 方氏灯楼也安全发挥着。 以上就是我介绍开平碉楼,接下来介绍的就是立园,立园是谢维立先生为国家贡献,而回祖国建造的碉楼就是立园,立园非常广阔,当时的防护网非常大,也被日军侵略过,不过财物就没有失去,因为那个时候的建筑非常密,在立园有一个地下室,当时就是把财物放在地下室,我来说一说谢维立先生他妻子的故事。 第一个妻子,帮谢维立先生生下了几个孩子,有六个是男孩,有人怀疑她一直在喝井里的水, 人民称这口井叫做“生仔井”,谢维立就在立园旁边种了一棵树,树非常有灵感,结果不久就癌病去了世,谢维立先生又和一个妻子,她帮谢维立先生生下了一个孩子,难产又过世了。谢维立先生又娶了一个老婆,她琴、棋、书、画样样都有。 谢维立又娶了一个妾氏,妾氏又改嫁别人了。第三个老婆2003年就去世了,才把碉楼交回给国家。 其实立园还有一个故事,谢维立先生因为从第一个老婆去世了,他的生意也不是很顺利,所以就叫风水大师来测一测这里的风水,风水大师说,这一座山叫虎山,正对着你这里,所以要买几个狮子回来震一震这个老虎,谢维立就从美国买来两个狮子回来,风水大师又说,狮子的嘴边流了血,其实是材料不好,风水大师又说买两条虎鞭来打一打这个老虎,结果老虎受伤了,所以不敢再做了,以前的人就是这样的迷信。 开平的碉楼特别吧!如果你有空也来开平和立园玩一玩吧!他们一定会欢迎你的。 5.求一首赞美碉楼的诗歌,急,各位大虾帮帮忙,谢谢大家拉峡谷· 羌人·碉楼 文 / 巴国王子 高原的神秘美丽,让我爱慕着迷, 我溯流而上,想揭开她的面纱。 汽车在汶川茂县峡谷的谷底行驶, 高原的美景电影般在车窗口闪动。 ?? 奔腾的岷江在谷底咆哮激荡, 像奔跑的羊群,在岸边、江石上碰撞。 两岸对峙着陡峭的青山。 蓝天下,雪山像少女一样羞涩 偶而露露脸。 江边滩地有碧绿的菜地, 路边坡地有挂果的苹果园。 ?? 路边走来了盘着黑布头巾的羌族大婶, 闪过了身着赭红色藏袍的藏胞, 晃悠悠的铁索吊桥,荡漾着马队的铜铃声。 峭壁上残留的木桩和孔洞 回忆着茶马古道的传奇故事。 劲风吹起的尘土掩盖不了人行马踏的小路, 一串串脚窝如省略号,一直伸展到头顶。 ?? 较场口高耸的碉楼, 感慨人们把油路筑到半空。 “之”字型曲折盘旋的路上, 一辆辆汽车层层叠叠 喘着粗气蛇行; 一团团雾霭从脚下谷底升起, 车人好似腾云驾雾。 一边是悬挂的峭壁, 一边是万丈悬崖,深不见底。 伙伴们闭着眼睛不敢向外看, 默默无语祷告着上帝。 6.开平碉楼风景作文开平碉楼——中西文化的底层碰撞有一种习惯认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底层是一支排斥外来因素的重要力量,中国的近代化基本上是殖民的产物,即使有自动的接受,也主要是社会上层的行为。 在开平碉楼和民居面前,要重新审视这观点。今年6月28日,新西兰“花园城市”基督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这里召开。 作为理事国成员的21国代表们仅用了8分钟的时间,几乎没有任何争议,中国广东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项目就获得了全票通过,“中国最年轻的世遗”就此诞生!而就在上一天,代表们还在为待表决的另一个申报项目争论不休。在中国,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遗迹比比皆是,为什么却是历史不过百年的“开平碉楼和民居”顺利成为我国第35处世遗?世遗大会表决的评估结论之一是:它“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洋元素”开平市地处珠三角西边,属江门市管辖,与同属江门的台山、新会、恩平、鹤山等地共称“五邑”,是中国著名侨乡。从广州向西行,两个小时不到,车窗外开始不断闪过看起来像西方古堡的建筑,就是到了开平境内了。 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鼎盛时期超过3000座,它们错落有秩地分布在稻田和村落之中,展现着古希腊式的柱廊、古罗马式的拱券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拱以及哥特式、巴洛克风格,甚至还有新艺术运动和工业派建筑手法。如此之多的“洋元素”,让游走于它们之间的人们有置身于西方田野的感觉。 申遗成功让开平这个“小地方”瞬间热闹起来了,无数的旅游大巴和私家车正载着游客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塘口镇自力村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四个提名地之一,也是迎接游客最多的一个地方。 在该村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碉楼铭石楼里,首层正中悬挂着楼主方润文与三位太太的大幅照片,顶层供奉着方家的祖宗牌位,室内除了摆设精美的岭南家具外,还有美国式座钟、法国香水、德国的落地钟、留声机、缝纫机、皮沙发等很多“舶来品”。这“合理的异态”让游人啧啧称奇,就连历史专家们在初步看到碉楼并进入它们时,也不由得感到激动。 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2006年8月22日,自力村方广宽、方广容、方广寅三兄弟的三座居庐及其家族祖屋分别被打开,张国雄进房子里后,看到的场景就和如今铭石楼里陈设的一样:房间里摆放一部留声机和十多张唱片,其中既有西洋音乐,也有国内当时的红歌星周旋和王人美的唱片,此外也有粤剧大师马师曾的,这说明楼主当时既享受西洋音乐,也喜爱国内音乐和本土音乐的包容心理;在梳妆台上有男人用的发油和女人用的香水瓶、爽身粉等。 、开平碉楼处处展现着中西合璧,在极具异域风情的外表下,开平碉楼几乎无一例外地有着一个“很中国”的名字,比如铭石楼以及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在碉楼的细节上,人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绚烂的传统壁绘、鲤鱼状的排水口、门框和屋檐上的狮子、麒麟或飞鸟的浮雕……新兴的西方文化和古老的中国传统就这么以生活式的随意和实用观念被融洽地交融在一起。“年轻”的开平碉楼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中成功胜出,顺利载入世遗名录,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张国雄说,能否成为世遗,主要并不在于其历史的长短,关键要看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开平碉楼首先在于价值独特,西方的建筑艺术进入东方的稻作文明区并大量生存,跟当地的自然要素、传统民居和谐地融为一体,这种景观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张国雄说,中国不少沿海城市都有中西合壁的近代建筑,但它们大都是殖民地时期由外国人主持建造的。而开平碉楼却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学习、吸收西方建筑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 “开平碉楼与村落”不仅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全球首个反映移民文化的世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平人开始了向美国等国家的大规模海外移民,但从19世纪末起,美国、加拿大等国盛行的排华政策却使得他们难以扎根异乡,并在1910——1930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潮,如今人们所见到的碉楼就大多建成于这一时期,它们具有防匪和避涝的双重功用。 早在2001年9月,联合国世界遗产协调员亨利博士来开见到碉楼时,就大为惊讶:“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我所看到的东西,我在中国的其它地区都没有看到这种现象,就是当地人把西方的一些优点带回他们的家乡。这种走出去、带进来的传统的现象还没有结束,还没有中断,还在继续下去。” 7.开平的碉楼的作文450字左右 快啊开平碉楼是中国民居中土洋结合的一种形式,主要建造年代在20世纪。 但追溯其历史,可以远至明代。开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其赤坎乡一带旧称驼驮,过去是一片湿地,芦苇丛生,水凫成群,最初到这里来定居的人是芦庵公。 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6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村的人口不断增加,而楼的容量又有限,再遇紧急时,总是人满为患。在水患人祸不断发生的日子里,为了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居住在三门里村的芦庵公的曾孙关圣决定在村中兴建一座更大更坚固的楼。 这座楼建于清代初年,坐北朝南,楼高大约十公尺,共有三层。楼的占地面积约一百五十二平方米多,算是比较大的楼。 这座楼的墙壁全是用一种较大的红砖砌成的。砖长三十三厘米,宽十五厘米,厚八厘米,墙体的厚度竟达到九十三厘米,接近一米之厚!修建这样一座楼的确要花不少钱,所以关圣徒建到一半时,发现钱已不够建完楼。 据说,他的夫人谭氏见此情景后,拿出私蓄,楼才得以完成。为求吉利,关圣徒将此楼命名为“迎龙楼”。 从平面上看,这座楼呈长方形,但四个角各突出一块。每层的四角都有枪眼,最下面一层的正立面开有一个拱形顶的小门,门的两边各开一个四方形的小窗户。 从平面上看,每一层都分中厅和东西耳房。从造型上看,楼顶是传统的硬山式屋顶,而且屋顶很小,前后并不出檐。 别看迎龙楼其貌不扬,它可是开平碉楼的起因。三门里及其附近等村的地势低洼,房屋易遭洪水淹浸,有时一年发生数次洪灾,百姓苦不堪言。 史书记载,清朝光绪甲申(公元1884年)和戊申(公元1908年)年的两次特大洪水,各村的房屋几乎都被淹没过顶,但躲进迎龙楼的村民避开了危险,全都活了下来。由于瑞云楼早已毁坏,开平人对迎龙楼的防卫功能有口皆碑。 人们敬重楼,仰慕楼,只不过建这样的楼太贵,决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担的,所以开始摹仿建楼时,往往几个村才建一座碉楼。除了防御洪水外,防御土匪是建碉楼的另一个原因。 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个县之间。立县以前,历来是四不管的地区,社会秩序比较紊乱,所以地方希望建县以保太平。 清朝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始建开平县治,所以开平县至今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县治虽然建立,但要保证天下太平,并非易事。 翻阅开平县志,碉楼的功能除防洪以外,更加偏重于防范盗匪袭扰。民国二十一年的《开平县志》,记载了“奉父楼”的故事。 清代初年,盗贼十分猖獗,不仅夜闯民宅、杀人、**、抢劫、而且还常常绑票勒索钱财。一次,许龙的妻子被土匪掠走上山,土匪派人捎信来勒索赎金。 许龙的儿子许益赶快将钱备齐,准备和匪徒商量议赎的问题。这时,许龙的妻子暗地托人捎来口信:“母不必赎,但将此金归筑高楼以奉尔父足矣!”当天夜里,许龙的妻子乘匪徒不备,从山上投崖而死。 许益便遵照母亲的遗嘱,修建一座“奉父楼”。朝代的更迭,往往带来社会的动乱。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土匪乘机抢劫百姓。民国十一年十二月的一个夜晚,一大群匪徒劫掠赤坎开平中学。 旁边鹰村碉楼的探照灯一下子打开照射,四处的乡团闻讯及时截击,救出校长及学生十七人。这件事一下子轰动了开平,海外华侨得知后也十分惊喜,觉得在防范匪患中,碉楼确有作用。 因此,他们宁可在外节衣缩食,也要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开平人一下子兴起了建碉楼的风气,人们不断总结使用经验,国外的华侨又反把西方的先进建筑技术介绍过来,中西融汇,华洋并举。 开平碉楼的建筑占地普遍不大,人们追求的是高度,这样可以眺望,晚上便于射击。碉楼的结构一般是用生土材料。 生土墙又分为土坯墙和版筑墙两种形式。土坯墙建得快,只要土坯干透以后,一次就能从底部砌到顶楼。 为了延长土坯的寿命,人们还常常在土坯墙的表面,先抹上灰砂,然后再抹一层水泥,这样可以防御雨水的冲刷,也能防止枪弹的射击。版筑墙是用黄泥、石灰、砂子和红糖水混合拌成的三合土材料,在两块大木板中使劲夯制而成墙的。 开平碉楼的夯土墙都不厚,一般也就一尺多,比福建土楼要薄了。不过,三合土的坚固程度和低标号的水泥墙硬度相等,抗张力甚至更大。 但是这种夯筑法很费工时,要等先筑好的墙体干透之后才能再筑上面一段,所以体积庞大的碉楼一年内不太可能完成。用生土材料砌成的墙体占大多数,更有全部用钢筋水泥墙体的,但这种楼造价太贵,所以极少见到,当时水泥是依靠进口,所以人称“红毛泥”,水泥是用一米多高的木制圆桶装的。 碉楼的楼板有用钢筋水泥楼板的,也有用木地板的。有的钢筋水泥楼板是水磨石的,光洁美观,底层还用方形釉面砖铺地,十分平整。 有的碉楼内的楼梯扶手做工精细,展现欧式风格。碉楼内部空间普遍不大,尽管每层都有窗子,但窗户很少。 所以,碉楼只是作为应急使用,一旦发生情况全族人。 8.开平碉楼风景作文开平碉楼 ——中西文化的底层碰撞 有一种习惯认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底层是一支排斥外来因素的重要力量,中国的近代化基本上是殖民的产物,即使有自动的接受,也主要是社会上层的行为。在开平碉楼和民居面前,要重新审视这观点。 今年6月28日,新西兰“花园城市”基督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这里召开。作为理事国成员的21国代表们仅用了8分钟的时间,几乎没有任何争议,中国广东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项目就获得了全票通过,“中国最年轻的世遗”就此诞生!而就在上一天,代表们还在为待表决的另一个申报项目争论不休。 在中国,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遗迹比比皆是,为什么却是历史不过百年的“开平碉楼和民居”顺利成为我国第35处世遗?世遗大会表决的评估结论之一是:它“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洋元素” 开平市地处珠三角西边,属江门市管辖,与同属江门的台山、新会、恩平、鹤山等地共称“五邑”,是中国著名侨乡。从广州向西行,两个小时不到,车窗外开始不断闪过看起来像西方古堡的建筑,就是到了开平境内了。 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鼎盛时期超过3000座,它们错落有秩地分布在稻田和村落之中,展现着古希腊式的柱廊、古罗马式的拱券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拱以及哥特式、巴洛克风格,甚至还有新艺术运动和工业派建筑手法。如此之多的“洋元素”,让游走于它们之间的人们有置身于西方田野的感觉。 申遗成功让开平这个“小地方”瞬间热闹起来了,无数的旅游大巴和私家车正载着游客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塘口镇自力村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四个提名地之一,也是迎接游客最多的一个地方。在该村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碉楼铭石楼里,首层正中悬挂着楼主方润文与三位太太的大幅照片,顶层供奉着方家的祖宗牌位,室内除了摆设精美的岭南家具外,还有美国式座钟、法国香水、德国的落地钟、留声机、缝纫机、皮沙发等很多“舶来品”。 这“合理的异态”让游人啧啧称奇,就连历史专家们在初步看到碉楼并进入它们时,也不由得感到激动。 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2006年8月22日,自力村方广宽、方广容、方广寅三兄弟的三座居庐及其家族祖屋分别被打开,张国雄进房子里后,看到的场景就和如今铭石楼里陈设的一样:房间里摆放一部留声机和十多张唱片,其中既有西洋音乐,也有国内当时的红歌星周旋和王人美的唱片,此外也有粤剧大师马师曾的,这说明楼主当时既享受西洋音乐,也喜爱国内音乐和本土音乐的包容心理;在梳妆台上有男人用的发油和女人用的香水瓶、爽身粉等。、 开平碉楼处处展现着中西合璧,在极具异域风情的外表下,开平碉楼几乎无一例外地有着一个“很中国”的名字,比如铭石楼以及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在碉楼的细节上,人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绚烂的传统壁绘、鲤鱼状的排水口、门框和屋檐上的狮子、麒麟或飞鸟的浮雕……新兴的西方文化和古老的中国传统就这么以生活式的随意和实用观念被融洽地交融在一起。 “年轻”的开平碉楼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中成功胜出,顺利载入世遗名录,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张国雄说,能否成为世遗,主要并不在于其历史的长短,关键要看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开平碉楼首先在于价值独特,西方的建筑艺术进入东方的稻作文明区并大量生存,跟当地的自然要素、传统民居和谐地融为一体,这种景观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张国雄说,中国不少沿海城市都有中西合壁的近代建筑,但它们大都是殖民地时期由外国人主持建造的。而开平碉楼却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学习、吸收西方建筑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开平碉楼与村落”不仅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全球首个反映移民文化的世遗。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平人开始了向美国等国家的大规模海外移民,但从19世纪末起,美国、加拿大等国盛行的排华政策却使得他们难以扎根异乡,并在1910——1930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潮,如今人们所见到的碉楼就大多建成于这一时期,它们具有防匪和避涝的双重功用。 早在2001年9月,联合国世界遗产协调员亨利博士来开见到碉楼时,就大为惊讶:“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我所看到的东西,我在中国的其它地区都没有看到这种现象,就是当地人把西方的一些优点带回他们的家乡。这种走出去、带进来的传统的现象还没有结束,还没有中断,还在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