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魏晋风流诗句

1.魏晋风流人物介绍

要说风流人物,魏晋可能在美男方面比较多点,再者就是当时有名的王谢两大名门和退隐的大诗人陶渊明,还有便是魏晋崇尚玄学,盛行名士之风。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吧! 潘安:天下第一美男 人们常用“貌似潘安”来夸赞一个男人的美貌,潘安俨然成了千古美男的代言人。

《世说新语》中记载,潘安每次出去游玩的时候,总有大批少女追着他,追着潘安的一批批少女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能够满载而归,这也就成为了“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

潘安的长相是没得说,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并不像他的外貌一样令人欣羡,他的政治道路还是很坎坷的,早年不被重用,后期投靠了贾南风和她的侄子贾谧为首的贾氏集团。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

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不幸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

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

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这次奸计得逞,潘安终也不得善果。

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名将兰陵王:北朝时期的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

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兰陵王是北齐的一员名将。

兰陵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北齐和北周在芒山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场恶战。

北齐名将兰陵王率领500铁骑两次冲入敌阵,杀敌无数。一直打到洛阳西北面的金墉城下,被敌人团团围住。

城上北齐守将只见来者戴着面具,不知是敌是友,正在犹豫之际,兰陵王突然脱下了他的面具,露出一美丽绝伦的脸来。上面的人就认出了是兰陵王,群情激愤,万箭齐发,射向了北周的军队。

下面的500将士在兰陵王的带领下更是越战越勇敢,结果北周的军队在这上下夹击之下溃败而归。皇帝很怕兰陵王功高盖主,于是皇帝一次关切地对他说,你作战的时候太勇猛,往往深入敌阵,很危险。

兰陵王一时口误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事。听了这话皇帝就睡不着觉了,你和我还想分家不成?这不是要篡位夺权吗?一般人说错这话倒也未必会怎么样,但兰陵王是战将又有地位,皇帝是怎么也不能放过他的。

于是皇帝就赐了毒酒送到他家。兰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愤。

他说我一生为国,现在干错了什么,老天要这样对我?原本为了自保,他连英雄都不做了,故意给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头来还是难逃一死。兰陵王死时的年龄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估计是正当英年。

卫玠:这可是魏晋除去潘安外最有名的美男了。 出生地不详,西晋人。

曾任太子洗马,博学多才,他善于辩说,是当时有名的清谈家,玄理学家。同时生得“花一般娇,粉一般嫩”,他常坐在白羊车上在洛阳的街上游玩。

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时人称之“壁人”。 一年他到下都城游玩,不料被无数艳丽女子争相围观,使他一连几天无法好好休息。

这个体质孱弱的美少年终于累极而病,一病而亡。见《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卫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

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以上为故事,其实卫氏也本是名门望族,后因贾南风事件卫蚧的祖父卫瓘被斩首了,后虽未累及家门,卫门却是一振不起。后卫蚧因迁徙江南躲避战乱,路途颠簸而病逝。

嵇康: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美男作家,精通文学、玄学和音乐,同时英俊潇洒,别人形容他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史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据《琴议》记载:嵇康非常喜爱《广陵散》,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独孤信(502-557):本名独孤如愿,鲜卑族人,中国古代著名美男之一,北周云中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

官拜大司马,进封卫国公。史称其“美容仪,善骑射”。

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也就是李世民的舅公) 琅琊王氏,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鼎盛时期的名门望族,是中古时期典型的文化世家大族,后人曾其将与陈郡谢氏合称“王谢”,其家族影响之久远,可谓叹为观止。

东晋中期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上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他致力于文学创作,成就颇大,受到历代文学史家的关注。王羲之的诗文创作数量不少,《隋书·经籍志四》载:“《王羲之集》九卷。

梁十卷,录一卷。”其中流传至今者也很可观,《全晋文》卷二二至二六辑录其文五卷,《晋诗》卷一三辑其诗歌四首,其中《兰亭诗序》和《兰亭诗》历来受人称道,誉为名篇佳作。

作为当时世族人士的代表之一,王羲之不仅自己从事诗文创作,而且还组织了当时规模最大、最著名的诗歌集会,即所谓“兰亭雅集”。《晋书·王羲。

2.魏晋风度今日谈写一个小短文,有才之士帮帮写写奥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 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

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四一脉相承的。 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关相辅相成。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说这话时,一眼就看出曹操为儿子曹丕、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在知识分子中各杀了一只骇“猴”的“鸡”。魏晋文坛,便没有了文人的噪音;魏晋风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风采。

争势篡位,司马氏父子杀“鸡”要来得更为爽利,司马懿宰了何晏,司马师宰了夏侯玄,使正始之音断了两根弦。至于前前后后而遭殒命的其他著名文人,李泽厚、余秋雨都曾列过清单加以追悼。

原来篡位者竟是这么振振有词,原来杀人者真是这般有恃无恐!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一边精心避祸,一边强行理解,仓猝之间行为乖张,出现了种种独特的风度。 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

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

“同志”一词最初使用于东汉末年,可见当时的文人对著名的东汉宦祸是何等的同仇敌忾,这种传统也使魏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不文人相轻的时代。可是,政治是不甘仁慈的,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多嘴,于是正始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

但何晏是不该带头吃“五石散”的,越吃越精神,越精神越多嘴,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且一齐喝酒,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结果被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加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 窃想,药使人死,酒使人活,无非因为药越吃越笔挺,酒越喝越摇晃,正的都得杀,歪的才留下。

嵇康的白纸黑字是《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不与司马氏谈婚论嫁是因为连续醉了两个月:正的杀以示严厉,歪的留以示宽宏,司马昭的两手,不亚于曹阿瞒的两手。精通文史哲、会耕地施肥、开处方、打铁的嵇康,就这样弹完了人世间最后一曲《广陵散》。

第四代清谈核心是谢安。 倘若说,起初阮籍们是为了避政治而清谈,那么清谈爱好者发展到晋简文帝后,清谈反而相当于现代的文凭吃香了,成了晋人攀升的依据,著名的王导谢安就是因为清谈而成名而当官的。

当然,满肚子淝水战略的谢安是一贯抵制“清谈误国”的说法的,那些真正的清谈名士本质上是更为务实的。 魏晋风度的极致,是陶渊明提出桃花源的设想。

知识分子是社会上信仰最为虔诚的一群,即使政治逼迫他们放浪形骸,他们骨子里也不敢忘掉忧国,陶渊明“归去来兮”最后还是充满政治热情地留下了桃源情结。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

但是,流行性正是纯品格的终结,千秋而下,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风度却只能是魏晋的风度了。

3.请教中国文学史一些问题,关于诗经风雅精神,魏晋风流,汉乐府民歌

1.

"风"是音调的别名,它标志着诗歌由宗庙到朝廷到社会的发展,使诗经中的精华所在."风"诗中有大量的反徭役,反战争,反压迫,反剥削的诗它接触到了当时社会的本质,意义更为重大.

"雅"是"秦声","秦音",雅是以"乌"(a)这个个音调为基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这是由于应用场所不同之故。“雅”与西周相始终,实分前后两期。昭王,穆王以前的诗,旧称为“正雅”,之后的,旧称为"变雅".前者是宫廷作品,以宴会,田猎,歌颂祖先以主要内容.后者"变雅"是描述政治黑暗,国危民困,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分化.是一些不得势,受排挤打击的忧国忧民的贵族,为了抒发自己的痛苦,忧虑和愤慨,写出了思想性,斗争性较强的诗篇.

2."魏晋风流"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3.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敍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汉乐府民歌以现实主义的真切描绘为主,同时也不乏浪漫主义色彩。汉乐府民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现实,倾诉了封建社会人民的痛苦,也体现了他们的心态、愿望和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同时反映了人民的饥饿、贫困、受欺压的苦难生活,是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血泪控诉;体现了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精神揭露了统治者连年征战,残酷的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4.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能于丽中时带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对后世的诗坛和词坛影响很深。其诗继承面较广。其七律成就最高,继承了杜甫精严顿挫的特点,又融合了齐梁诗的艳和六朝民歌的清丽,以及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其词旨隐晦的作风受阮籍影响;一些长篇古风如《韩碑》接近韩愈的歌行;一些抒情写景小诗淡语天成,绰约多姿,不失盛唐绝句风味。李商隐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

4.魏晋风流人物介绍

要说风流人物,魏晋可能在美男方面比较多点,再者就是当时有名的王谢两大名门和退隐的大诗人陶渊明,还有便是魏晋崇尚玄学,盛行名士之风。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吧! 潘安:天下第一美男 人们常用“貌似潘安”来夸赞一个男人的美貌,潘安俨然成了千古美男的代言人。

《世说新语》中记载,潘安每次出去游玩的时候,总有大批少女追着他,追着潘安的一批批少女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能够满载而归,这也就成为了“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

潘安的长相是没得说,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并不像他的外貌一样令人欣羡,他的政治道路还是很坎坷的,早年不被重用,后期投靠了贾南风和她的侄子贾谧为首的贾氏集团。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

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不幸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

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

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这次奸计得逞,潘安终也不得善果。

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名将兰陵王:北朝时期的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

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兰陵王是北齐的一员名将。

兰陵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北齐和北周在芒山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场恶战。

北齐名将兰陵王率领500铁骑两次冲入敌阵,杀敌无数。一直打到洛阳西北面的金墉城下,被敌人团团围住。

城上北齐守将只见来者戴着面具,不知是敌是友,正在犹豫之际,兰陵王突然脱下了他的面具,露出一美丽绝伦的脸来。上面的人就认出了是兰陵王,群情激愤,万箭齐发,射向了北周的军队。

下面的500将士在兰陵王的带领下更是越战越勇敢,结果北周的军队在这上下夹击之下溃败而归。皇帝很怕兰陵王功高盖主,于是皇帝一次关切地对他说,你作战的时候太勇猛,往往深入敌阵,很危险。

兰陵王一时口误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事。听了这话皇帝就睡不着觉了,你和我还想分家不成?这不是要篡位夺权吗?一般人说错这话倒也未必会怎么样,但兰陵王是战将又有地位,皇帝是怎么也不能放过他的。

于是皇帝就赐了毒酒送到他家。兰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愤。

他说我一生为国,现在干错了什么,老天要这样对我?原本为了自保,他连英雄都不做了,故意给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头来还是难逃一死。兰陵王死时的年龄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估计是正当英年。

卫玠:这可是魏晋除去潘安外最有名的美男了。 出生地不详,西晋人。

曾任太子洗马,博学多才,他善于辩说,是当时有名的清谈家,玄理学家。同时生得“花一般娇,粉一般嫩”,他常坐在白羊车上在洛阳的街上游玩。

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时人称之“壁人”。 一年他到下都城游玩,不料被无数艳丽女子争相围观,使他一连几天无法好好休息。

这个体质孱弱的美少年终于累极而病,一病而亡。见《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卫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

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以上为故事,其实卫氏也本是名门望族,后因贾南风事件卫蚧的祖父卫瓘被斩首了,后虽未累及家门,卫门却是一振不起。后卫蚧因迁徙江南躲避战乱,路途颠簸而病逝。

嵇康: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美男作家,精通文学、玄学和音乐,同时英俊潇洒,别人形容他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史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据《琴议》记载:嵇康非常喜爱《广陵散》,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独孤信(502-557):本名独孤如愿,鲜卑族人,中国古代著名美男之一,北周云中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

官拜大司马,进封卫国公。史称其“美容仪,善骑射”。

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也就是李世民的舅公) 琅琊王氏,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鼎盛时期的名门望族,是中古时期典型的文化世家大族,后人曾其将与陈郡谢氏合称“王谢”,其家族影响之久远,可谓叹为观止。

东晋中期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上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他致力于文学创作,成就颇大,受到历代文学史家的关注。王羲之的诗文创作数量不少,《隋书·经籍志四》载:“《王羲之集》九卷。

梁十卷,录一卷。”其中流传至今者也很可观,《全晋文》卷二二至二六辑录其文五卷,《晋诗》卷一三辑其诗歌四首,其中《兰亭诗序》和《兰亭诗》历来受人称道,誉为名篇佳作。

作为当时世族人士的代表之一,王羲之不仅自己从事诗文创作,而且还组织了当时规模最大、最著名的诗歌集会,即所谓“兰亭雅集”。《晋书·王羲。

5.魏晋南北朝的诗句有哪些

魏晋南北朝诗选〔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注】: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东汉末年,以黄巾军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武装,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曹操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接着他又"挟天子以令诸侯",逐个地打败了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最后统一了北方,形成了与吴、蜀相峙的三国鼎立局面,并为日后的晋朝进一步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他又采取了一些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广行屯田的措施,对当时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曹操的一生大半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因而他的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思想积极,风格慷慨悲壮。

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采用的乐府古题,明显地表现了对汉代乐府的继承关系。他的文章也一变东汉以来的典雅繁缛,而以"清峻通侻"著称,显示着他崇尚刑名,反对儒学传统的突出特点。

鲁迅曾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著作今有辑本《曹操集》,诗歌注本以黄节的《魏武帝诗注》较为详备。

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同,枯也,人死则枯槁,故云。

《蒿里行》是汉乐府《相和歌。相和曲》中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这里是曹操按照旧题写作的新辞。作品叙述了袁绍等军阀讨伐董卓不成,转而互相攻战,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这表现了作者对割据势力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要削平战乱,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的愿望。〔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注】:《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属《相和歌·平调曲》。

这里是曹操按旧题写作的新辞。从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一文看,此诗可能作于建安十三年征孙权的前夕。

原作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作品反映了曹操为实现他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广泛招揽人才的急切心情。

第一节调子比较低沉,这是时代乱离和汉末以来社会上流行的颓废人生观在作者思想上引起的回波反响。从第二节起调子变化,作品出现新境界,新场面。

最后四句直抒胸臆,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是不可多得的四言警句。〔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第一首。《步出夏门行》是汉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瑟调曲》。

曹操曾用这个旧题写过新辞,全诗共四首,前面有"艳"(序歌)。正当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的时候,活动在辽西一带的乌桓民族强盛起来。

他们攻汉州郡,掠虏汉民,成为北部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打垮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袁绍死,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中去了。

当时曹操的处境是,南有盘据荆襄一带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勾结的乌桓,形势是严重的。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207)八月,出奇兵袭击乌桓,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省兴城县西南)。

九月,胜利回师。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就作于回师的途中。

《观沧海》描写了碣石山下深秋的海景,通过写景,自然巧妙地抒发了作者对于当时的社会动乱,生计艰难,人心不定的种种忧虑,并暗含着他削平割据、稳定时局、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图。作品情景交融,境界场面极其壮阔。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龟虽寿》是《步出夏门行》的第四首。

作品从哲学角度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他否定方士们关于神仙的种种妄谈,也否定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那种消极颓废和及时行乐,而表达了自己的一种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与豪迈气概。〔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

6.古代具有清高的文人,,及其突显清高的诗句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译文: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3、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唐)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译文: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来自欺欺人。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7.有没有哪首诗词是描写魏晋南北朝的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