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山中景色的诗句天地山水 1.雄鸡一声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描写山中美景的诗句有哪些】元好问的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声.树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天门山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描写山中美景的诗句有哪些元好问的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声. 树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形容山里风景诗句1、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出自: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释义: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2、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自: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释义: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3、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出自:唐代·王维《鸟鸣涧》 释义: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4、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出自: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释义: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5、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出自:唐代·王维《鹿柴》 释义: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5.描写山水景色的诗句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 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 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 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 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 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 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 6.秋天山中景色的诗句最能表现秋天的景色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唐代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 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境界特别宽广,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如《赤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山行》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篇。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7.描写山的景色的诗句有哪些《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关山月 》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独坐敬亭山 》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8.描写山景色的诗句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描写山水景色的诗句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 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 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 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 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 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 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 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 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 王维善于概括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