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毛尖”的古诗词有哪些1、咏信阳毛尖茶 春到淮南满地青,茗阳阁下咏茶经。 云山雾气毛尖嫩,溮水烟波绿茗菁。 陆羽三言晓天下,卢仝七碗入青冥。 珠玑一啜成其美,赢得仙人刻骨铭 2、明朝信阳人、文坛领袖何景明有诗描述: 川流一曲抱,峭壁万年开。 白石传杯坐,青天送月来。 蛟龙亦自舞,鸥鹭岂相猜。 谁识仙潭上,天留此钓台。 3、明代诗人周继文作的《重游龙泉寺》真实地记载了龙泉寺茶香景幽的情况,诗中写道: 宝地重临好避华,霏霏零雨暗烟霞。 余寒雏雉鸣深林,新水游鱼趁落花。 踪迹漫劳鱼义问,留连须费远公茶。 年来予念如灰灰,不信禅林不是家。 4、雷沼喷云 鸿钧通窍处,雷沼在山巅。 薄霭初浮水,浓云已布天。 篆丝重叠吐,簇练立空悬。 敢作崇朝雨,满山溉茶园。 5、三仙缸 两山之间夹平石,石山流泉水色碧。 连山三巧圆而坚,口大如瓮深百尺。 桃花红映仙缸春,第一烹茶味更醇。 可惜品题无陆羽,年年只好待游人。 2.谁知道信阳毛尖的茶叶诗看在河南老乡的份上,帮你找几个。 无名诗 悠悠狮河水,浓浓故土情! 四月毛尖露,十里毛尖香! 家家忙碌碌,脸上笑盈盈! 外来人儿多,全是为毛尖! 信阳我的家,自豪毛尖茶! 咏信阳毛尖茶 春到淮南满地青,茗阳阁下咏茶经。 云山雾气毛尖嫩,溮水烟波绿茗菁。 陆羽三言晓天下,卢仝七碗入青冥。 珠玑一啜成其美,赢得仙人刻骨铭。 3.帮我写一片信阳毛尖的作文这段时间在我们信阳这个城市到处宣传地就是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的到来。 我很想去看茶叶节晚会,就哀求妈妈。妈妈说去看可以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了解一些关于茶的一些知识”。 这时有关于一件茶叶的事情浮现在我眼前。那天因为贪吃把肚子搞坏了,半夜里肚子“咕咕噜噜”地响了起来还疼的要命,一会就上厕所拉了好几次。 可是当时家里没有止泻的药了,妈妈想起听老人们说过茶水可以治腹泻,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泡了一杯浓浓的茶水端来让我喝。我先泯了一小口“啊”好苦,我再也不愿喝了。 这时肚子好像跟我作对似的又疼了起来。我想来想去这也许是唯一的办法了,苦就苦一点吧总比拉肚子要强得多。 于是我皱着眉头捏着鼻子把它喝下去。慢慢地我的肚子好像不那么疼了迷迷糊糊中我睡着了,第二天我的肚子奇迹般的好了。 从那以后我知道浓茶是可以治腹泻的。我找来姐姐正在学习的《茶文化》书,饶有兴致的看了起来。 我知道了信阳毛尖属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了解信阳毛尖的由来、发展、礼仪和栽培、制作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过看书和亲身体会我知道了茶叶的种种好处,每年的茶叶节晚会更是我的期盼。 我爱信阳,更爱信阳的毛尖茶信阳毛尖茶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是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河家寨)、一寺(灵山寺)。这些地方海拔多在500-800米以上,高山峻岭,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弥漫。 乾隆时有个拔贡叫程悌,常游车云山而留有一诗:“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黑白两潭景色更是绮丽诱人,清时张铙有诗描述:“立马层崖下,凌空瀑布来。 溅花飞霁雪,暄石响晴雷。直讶银河泻,遥疑玉洞开。 缘知龙伯戏,击水不能回。”这云雾弥漫之地,丝丝缕缕如烟之水气,滋润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独特的信阳毛尖提供了天然资源。 上等优质原料是炒制名茶的基础。信阳茶区属高纬度茶区,四季分明,茶园比南方开采晚、封园早。 每年隆冬季节,冰雪封冻了高山,覆盖了大地,万物失去了生机,唯有茶树傲寒而立,青枝绿叶,茶花次第怒放,浓香溢人,煞有春意,似乎在向大自然宣告——我是强者。人们为了给这强者注入更强的活力,每年都及时对茶园进行封根培土,增施有机肥。 茶树借助这特殊力量和休养生息的机会,贮存了大量的养分,满足了翌年生长需要,加之深山区阳光迟来早去,所以这里茶叶内含物丰富,特别是氨基酸、儿茶素、咖啡喊、芳香物质、水浸出物等含量,均优于南方茶区,为南方茶区所不及。这里采茶期分三季: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种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 谷雨前后只采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视为珍品。每逢采茶季节,满山遍野身着红、绿衣的采茶姑娘,似仙女下凡,似玉蝶翩翩起舞,用她们纤细的嫩手,一朵朵、一芽芽的采摘细嫩芽叶。 你怎会想到1千克特级信阳毛尖竟然需10万多个芽头。这里凝结了多少采茶姑娘的心血啊。 “谁知杯中茶,朵朵皆辛苦”,可想信阳毛尖的采摘标准要求是如此严格。特级毛尖一芽一叶初展的比例点85%以上;一级毛尖以一芽一叶为主,正常芽叶占80%以上;二三级毛尖以一芽二叶为主,正常芽叶占70%左右;四五级毛尖以一芽三叶及对夹叶为主,正常芽叶占35%以上;要求不采蒂梗,不采鱼叶。 80年代后期,新开展的特优珍品茶,采摘更是讲究,只采芽苞。信阳毛尖对盛装鲜叶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气的光滑竹篮,不挤不压,并要求及时送回荫凉的室内摊放2-4小时,趁鲜分批、分级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信阳毛尖品质好,端在炒中成。信阳毛尖炒制工艺独特,炒制分“生锅”、熟锅”、“烘焙”三个工序,用双锅变温法进行。 “生锅”的温度140-160℃,“熟锅”的温度80-90℃,“烘焙”温度60-90℃,随着锅温变化,茶叶含水量不断减少,品质也逐渐成。“生锅”是两口大小一致的光洁铁锅,并列安装成35℃-40℃度倾斜状。 “生锅”用细软竹扎成圆扫茶把,在锅中有节奏地反复挑抖,鲜叶下绵后,开始初揉,并与抖散相结合。反复进行4分钟左右,实成圆条,达四五成干(含水理55%左右)即转入“熟锅”内整形;“熟锅”开始仍用茶把继续轻揉茶叶,并结合散团,待茶条稍紧后,进行“赶条”,当茶条紧细度初步固定不沾手时,进入“理条”,这是决定茶叶光和直的的关键。 “理条”手势自如,动作灵巧,要害是抓条和甩条,抓条时手心向下,拇指与国外四指张成“八”定形,使茶叶从小指部位带入手中,再沿锅带到锅缘,并用拇指捏住,离锅心13-17厘米高处,借用腕力,将茶叶由虎口处迅速有力敏捷摇摆甩出,使茶叶从锅内上缘顺序依次落入锅心。“理”至七八成干时出锅,进行“烘焙”;烘焙经初烘、摊放、复火三个程序,即成品优质佳的信阳毛类。 上等信阳毛类含水量不超过6%。信阳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 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色泽翠绿,冲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 4.描写信阳的古诗词信阳,古称义阳、申州、申城。 《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杜审言 野兴城中发,朝英物外求。情悬朱绂望,契动赤泉游。 海燕巢书阁,山鸡舞画楼。雨馀清晚夏,共坐北岩幽。 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玉泉移酒味,石髓换粳香。 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犹言宴乐少,别向后池塘。 携琴绕碧沙,摇笔弄青霞。杜若幽庭草,芙蓉曲沼花。 宴游成野客,形胜得仙家。往往留仙步,登攀日易斜。 攒石当轩倚,悬泉度牖飞。鹿麛冲妓席,鹤子曳童衣。 园果尝难遍,池莲摘未稀。卷帘唯待月,应在醉中归。 赏玩期他日,高深爱此时。池分八水背,峰作九山疑。 地静鱼偏逸,人闲鸟欲欺。青溪留别兴,更与白云期。 《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刘长卿 举目伤芜没,何年此战争。归人失旧里,老将守孤城。 废戍山烟出,荒田野火行。独怜浉水上,时乱亦能清。 《过申州》戴叔伦 万人曾战死,几处见休兵。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入残营。牢落千馀里,山空水复清。 《过申州作》方干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寥落千余里,山高水复清。 《申州道中》崔涂 风紧日凄凄,乡心向此迷。水分平楚阔,山接故关低。 客路缘烽火,人家厌鼓鼙。那堪独驰马,江树穆陵西。 。 5.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说“淮南茶,光州为上”,就是指哪儿的茶叶【光州,古指今河南潢川等地】【淮南茶光州上】光州,古指今河南潢川等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种茶始于东周。那时茶由原产地云贵川从川陕大道先传入陕西南部汉中地区,再沿汉水传到东周的政治经济中心——河南。 在气候温和的南部生根,再向北、向东发展。向北发展到怀州(今河南沁阳),向东沿义阳(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光山、商城等),到安徽的西部寿州(今安徽的六安)。 形成淮南茶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到唐代,淮南茶区已成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陆羽《茶经》中记载:“淮南茶,光州上,义阳郡、舒州(今安徽舒城)次,寿州下,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又下。”茶圣陆羽告诉人们:唐代八大茶区之一的淮南茶区,光州所产的茶最好。 古时淮南茶区包括七个州郡,即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黄州、扬州。光州是七州郡之一,也是产茶最好的一个州。 当时的州府就设在潢川。到了宋代光州茶更加发展。 淮南茶区设了23个山场(当时官方设立收购茶叶的点,是榷茶的一种形式),就有两个在光州的商城和子安。据宋代沈括的《本朝茶法》中记载:在各山场的交易中,商城每年茶叶交易量40533斤,子安每年的茶叶交易量22803斤,两场共63336斤,占整个淮南茶区茶叶产量的7.2%,再加上外场的收购可达10%。 另外,据陆廷灿《续茶经》中讲:当时全国有26种名茶,光州就有3种。书中说:“东首、浅山、薄侧出光州。” 这说明光州茶到唐宋时代不但有一定的规模,而且有了名茶。到宋太宗时期,全国茶叶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淮南茶区首先出现了散茶。《宋·食货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茶有两种,曰片茶(饼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绿茶之十一等。” 到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贡茶正式废团茶而改散茶。《明会典》中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中岁贡上供茶,罢团茶。 令茶户惟采散茶。有司勿与,天下茶额建宁为上。 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光州散茶也是在这次“散茶出淮南”的变革中出现的。 据说开始是模仿六安小把茶制法,后来又融入龙井茶制法,形成了毛尖茶。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信阳毛尖制法。 1915年信阳县所做的毛尖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从此信阳毛尖就成了河南省的绿茶代表,即光州、义阳郡的代表名茶。此后,在1958年信阳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0年信阳毛尖又被国家授予银质奖。 于是,信阳毛尖盛名于国内外,生产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01年,已有信阳毛尖茶园34000公顷,占河南茶园总面积的90%;产量每年达7800吨,占河南茶叶总量8200吨的95%。 现在的信阳毛尖产区是:信阳、潢川、光山、罗山、商城、固始等县。产量主要集中在信阳等地。 由于原光州的所辖区与信阳的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基本相同,又制定了统一制茶标准,从而使“淮南茶,光州上”得到了充分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