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白描写脱发的诗句

1.描写最长的头发的古诗

诗歌名称:《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翻译: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注释:

缘:原因、因为。

个:如此,这般。

作者: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扩展资料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把酒论诗,快意非常。北游幽蓟时,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

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

2.形容最长的头发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释义: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

古诗全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释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扩展资料

诗句赏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不仅理想得不到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所以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白发三千丈

3.形容最长的头发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 秋浦歌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

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

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因为。“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

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

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这个明镜,是没有感情的,就该没有愁绪

吧,怎么也映满了秋霜呢?秋霜是白色的,这里诗人用来形容白发,更增加

了森冷的感觉。这种语言,并不是故弄奇巧,而是情绪深沉的慨叹。连无情

的明镜,也都感染了愁绪了,也都很萧索了,至于对镜的本人,那还用说吗?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

唐王朝的政治腐败,乱象已成,诗人对整个局势怀着很深的忧虑。自已

的理想不能实现,相反地受到压抑和排挤。但是,有节操、有抱负的诗人,

不肯迎合统治阶级,他愤慨地叹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大约是他的愁绪郁结的原因了。

4.形容头发的诗词都有什么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白居易《长恨歌》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 杜荀鹤 《山中寡妇》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陈与义《伤春·庙堂无计可》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头发乱,髻鬟偏。

爱把花枝立舵前。——王谌《渔父词/渔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诗词释义: 高堂之上的人,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早上还是青丝到晚上就变得雪白。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半梳着云鬓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就走下坛来,还歪带着花冠。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

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白头发越挠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头发乱糟糟的,云髻都歪了,喜欢把长着花的树枝立在船舵前。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5.能否告诉我,关于头发的诗句

男儿的头发——国事家事天下事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 甫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东坡 “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照散发弄扁舟——李白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玉壶系青丝, 沽酒来何迟。 ---李白《待酒不至》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李白《捣衣篇》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李白《秋浦歌》 当年意气不肯平,白发如丝叹何益。 ---李白《前有一尊酒行二首》 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侠客行》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白居易《长恨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杨慎《临江仙》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将进酒》又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古农民起义曰: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李白诗《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女性的头发——闺怨春愁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迟(古诗源)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宝髻松松挽就 铅华淡淡妆成 红姻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不如不见 有情还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微醒 深愿月明人静 ---司马光《西江月》 从古至今,无论线条粗细的女子,对于与“情思”谐音的满头青丝,总有太多割舍不下的牵挂吧。单是看看那些描写梳头的动词:绾、结、挽,还有那些花样繁多的发髻:盘螺髻,秋蝉髻,倭堕髻,拂云髻,飞凤髻……这么多美丽的名字,记载了多少纷纷扰扰的心情。

难怪古代文人会在“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的情调里进退回环。即使英武如花木兰,在代父从军立下赫赫功勋的十二年之后,回到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何况是那些温婉可人的女子呢?她们在良人离别时,会小心地剪下一绺头发,珍重地请他带在身边。

而且,自君别后,她们是那样率性地放弃着自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悦己的人不在身边,连头发都乱蓬蓬的懒于梳理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外国作家塞缪而则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由发及心,古人如此,不知今人在不在其中。

无题 李商隐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经古行宫 杜牧 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环空断肠。

长恨歌 白居易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