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朋友依依舍别的诗句赠汪伦作者: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按】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踏歌】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别董大 高 适 (一) 六翮飘颻私自怜, 一别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两首赠别诗,所送者董大。董大其人,名字已不可考,事迹也不清楚。 但历来的注家都认为他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音乐 家,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豪爽之士。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高适赴京投考,大概在这个时候,两人在长安相遇并成为朋友。 故人相见,自然是惊喜不已,免不了抵足叙旧。但是,身在异乡,终须一别,两人又要各奔东西了。 临别之际,高适乃赠诗表意。 这是一场怎样的重逢呢?诗人先从自己写起。 翮,本指鸟儿羽毛的茎管,后来代指鸟儿的翅膀。如《韩诗外传》说:「夫鸿鹄一举千里,所恃者六翮尔。 」起首即以鸿雁自比,但在这里高适反用了《韩诗外传》的意思。鸿雁一举千里,多形容士子得志,而高适说自己空有六翮却不能一举千里,只好飘颻无所止息,借以形容自己空有满腹抱负和经纶,却一直困顿坎坷,唯有顾影自怜而已。 开头这两句诗的语序又是倒装的。 根据高适的经历和全诗的意思,其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一别京洛十余年,六翮飘颻私自怜」。 高适把「六翮飘颻私自怜」一句提前放在句首,便突出了自己投考落第后的辛酸与窘迫,从而给董大留下了一个落魄士子的鲜明印象。 接下来两句是对自己十多年来境况的一个形象说明。 「丈夫贫贱应未足」,是说自己十多年来一直既贫且贱,功名无著,生计无著,岁月蹉跎。贫贱到什麽程度呢?「今日相逢无酒钱」。 故人相逢,本应该痛饮话旧,以叙离情,但却连酒钱都拿不出来了。还有比我更为贫贱的吗?没有了。 说「今日相逢无酒钱」,大概有些夸张,是高适自己对自己的调侃。这种调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高适豪爽豁达的性格,虽身处贫贱之中,却不失幽默和达观。 「丈夫贫贱应未足」,作者告诉故人,尽管我贫贱了几十年,但根据情形来看,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下去,因为像我这样的人是难以得到重用的。作者的这种预言并非没有根据。 两年后,高适在张九皋的荐举下中了道科,然而得到的只是一个「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小官——封丘县尉。可见在那个社会,像高适这样的人是无以施展其才能和抱负的。 第二首写送别董大。前两句写景。 「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字,指落日余光,点明时间是在黄昏。「北风吹雁雪纷纷」,又见出季节正值寒冬。 「北风吹雁」,既照应著第一首诗中的「六翮飘颻私自怜」,从而有断雁离群,孤飞杳渺之意;又因为它暗示著朋友离别,而为诗首的凄凉气氛增抹了一笔浓重的色彩。这两句是渲染,是衬垫。 渲染的是离别时的凄凉背景:白日西落,大雪纷飞,黄云千里,断雁遥空;衬垫的是下文所要抒发的情感。 这两句写景之所以很凄凉,是因为作者在其中融溶了凄凉的情感。 高适与董大都处在流浪漂泊、前途无归的境地之中,按常理,董大话别登程,不会在黄昏时节。高适偏偏把时间写在天寒日暮之际,其间未必没有良苦的用心。 只有这样写,才能更好地突出他与董大此时此地相同的处境和心情。也只有这样写,才能更好地见出下文转折之妙。 后两句抒情。诗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可见董大在与高适的话旧过程中,流露出了忧虑和担心。 忧虑和担心什麽呢?无非是忧虑前途茫茫,飘泊而无所依归;担心此地一别,从此形单影只,再无故人可以诉说艰辛,分担烦恼。在这种情况下,高适又是如何劝慰朋友的呢?在千言万语之中,高适挑选了一句话,「天下谁人不识君」。 意思是你放心登程吧,天下又有谁不认识你呢?你的朋友会多得很的。这句话真是合情合理,贴近吻合。 论情,董大此时此地处於十分压抑和失望的情绪低潮,需要的是鼓励和指出希望。高适告之以朋友处处可逢,无疑给董大以信心和勇气。 论理,董大是优秀的音乐家,一琴在手,何愁没有知音可遇!这首诗的后两句,高高地扬起乐观的精神,与诗篇的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必将使董大心情为之振奋,同时也会使千载之下的读者读到这里,豁然感到一种别开生面的欣悦。 从艺术上看,第二首诗要比第一首诗写得好。 但第一首诗对於第二首诗的感情抒发又做了必要的铺垫。高适只有把自己放在与董大相同的位置上,他的安慰和鼓励才会显得更加亲切,更加有分量。 否则,便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怜悯。特别是高适在这首诗中,显然也是在发泄其不平和郁结,这样便使两首平常的赠别之作包容了更加广阔和丰富的意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释〗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借杨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唐朝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唐朝 宋之问《折杨柳》玉树朝日映,罗帐春风吹。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 宋朝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仗东风便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赵孟頫的“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西城杨柳弄轻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咏柳喻人,在这类咏柳诗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3.描写依依惜别的诗句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处唐代李白的《赠汪伦》。 原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释义: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 汪伦是李白的友人。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4.写出表达朋友间依依惜别的诗句关于表达朋友间依依惜别的诗句包括: 1、唐代王之涣《九日送别》 原文: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译文: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 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就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2、唐代王昌龄《送柴侍御》 原文: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沅江四处水路相通连接着武冈,送你远行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3、唐代李白《送友人》 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4、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5、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6、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7、唐代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原文: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 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摇荡着船桨一直驶向临圻。 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 8、唐代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原文: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译文: 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 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5.与朋友依依舍别的诗句赠汪伦作者: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按】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踏歌】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别董大 高 适 (一) 六翮飘颻私自怜, 一别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两首赠别诗,所送者董大。董大其人,名字已不可考,事迹也不清楚。 但历来的注家都认为他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音乐 家,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豪爽之士。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高适赴京投考,大概在这个时候,两人在长安相遇并成为朋友。 故人相见,自然是惊喜不已,免不了抵足叙旧。但是,身在异乡,终须一别,两人又要各奔东西了。 临别之际,高适乃赠诗表意。 这是一场怎样的重逢呢?诗人先从自己写起。 翮,本指鸟儿羽毛的茎管,后来代指鸟儿的翅膀。如《韩诗外传》说:「夫鸿鹄一举千里,所恃者六翮尔。 」起首即以鸿雁自比,但在这里高适反用了《韩诗外传》的意思。鸿雁一举千里,多形容士子得志,而高适说自己空有六翮却不能一举千里,只好飘颻无所止息,借以形容自己空有满腹抱负和经纶,却一直困顿坎坷,唯有顾影自怜而已。 开头这两句诗的语序又是倒装的。 根据高适的经历和全诗的意思,其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一别京洛十余年,六翮飘颻私自怜」。 高适把「六翮飘颻私自怜」一句提前放在句首,便突出了自己投考落第后的辛酸与窘迫,从而给董大留下了一个落魄士子的鲜明印象。 接下来两句是对自己十多年来境况的一个形象说明。 「丈夫贫贱应未足」,是说自己十多年来一直既贫且贱,功名无著,生计无著,岁月蹉跎。贫贱到什麽程度呢?「今日相逢无酒钱」。 故人相逢,本应该痛饮话旧,以叙离情,但却连酒钱都拿不出来了。还有比我更为贫贱的吗?没有了。 说「今日相逢无酒钱」,大概有些夸张,是高适自己对自己的调侃。这种调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高适豪爽豁达的性格,虽身处贫贱之中,却不失幽默和达观。 「丈夫贫贱应未足」,作者告诉故人,尽管我贫贱了几十年,但根据情形来看,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下去,因为像我这样的人是难以得到重用的。作者的这种预言并非没有根据。 两年后,高适在张九皋的荐举下中了道科,然而得到的只是一个「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小官——封丘县尉。可见在那个社会,像高适这样的人是无以施展其才能和抱负的。 第二首写送别董大。前两句写景。 「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字,指落日余光,点明时间是在黄昏。「北风吹雁雪纷纷」,又见出季节正值寒冬。 「北风吹雁」,既照应著第一首诗中的「六翮飘颻私自怜」,从而有断雁离群,孤飞杳渺之意;又因为它暗示著朋友离别,而为诗首的凄凉气氛增抹了一笔浓重的色彩。这两句是渲染,是衬垫。 渲染的是离别时的凄凉背景:白日西落,大雪纷飞,黄云千里,断雁遥空;衬垫的是下文所要抒发的情感。 这两句写景之所以很凄凉,是因为作者在其中融溶了凄凉的情感。 高适与董大都处在流浪漂泊、前途无归的境地之中,按常理,董大话别登程,不会在黄昏时节。高适偏偏把时间写在天寒日暮之际,其间未必没有良苦的用心。 只有这样写,才能更好地突出他与董大此时此地相同的处境和心情。也只有这样写,才能更好地见出下文转折之妙。 后两句抒情。诗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可见董大在与高适的话旧过程中,流露出了忧虑和担心。 忧虑和担心什麽呢?无非是忧虑前途茫茫,飘泊而无所依归;担心此地一别,从此形单影只,再无故人可以诉说艰辛,分担烦恼。在这种情况下,高适又是如何劝慰朋友的呢?在千言万语之中,高适挑选了一句话,「天下谁人不识君」。 意思是你放心登程吧,天下又有谁不认识你呢?你的朋友会多得很的。这句话真是合情合理,贴近吻合。 论情,董大此时此地处於十分压抑和失望的情绪低潮,需要的是鼓励和指出希望。高适告之以朋友处处可逢,无疑给董大以信心和勇气。 论理,董大是优秀的音乐家,一琴在手,何愁没有知音可遇!这首诗的后两句,高高地扬起乐观的精神,与诗篇的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必将使董大心情为之振奋,同时也会使千载之下的读者读到这里,豁然感到一种别开生面的欣悦。 从艺术上看,第二首诗要比第一首诗写得好。 但第一首诗对於第二首诗的感情抒发又做了必要的铺垫。高适只有把自己放在与董大相同的位置上,他的安慰和鼓励才会显得更加亲切,更加有分量。 否则,便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怜悯。特别是高适在这首诗中,显然也是在发泄其不平和郁结,这样便使两首平常的赠别之作包容了更加广阔和丰富的意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释〗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王维在灞桥头与友人依依相别的诗句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 “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 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7.借舞道别的诗句有()走进经典,我们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如古人送借柳饯别:《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注:杨柳,取其枝条长而柔软之形,表示依依不舍之意.所以过去的人分别都会以折柳来代替惜别之情.所以借柳话别的诗句最多.借酒饯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昌龄:《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李白:《赠钱征君少阳》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借歌道别: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元稹 《重赠乐天》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许浑 《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之所以没有写舞,是不大确定古人在离别时是唱着还是舞着来相送的.总之《离歌》是要唱的,但和着歌声是否会起舞,就不得而知了……。 8.依依惜别的诗句如果帮到你请给我好评~谢谢 离别的诗句 1、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2、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5、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0、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1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1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8、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19、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0、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