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维感情经典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王维《相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维《渭城曲 》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王维《相思》 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王维《送别 》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维《杂诗三首》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王维《竹里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 2.关于思乡情怀的诗句王维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 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首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①每逢佳节倍思亲.② 遥知兄弟登高处,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释】 ①异乡:他乡. 为:做. 异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③遥知:这里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的意思. 登高:古代风俗,重阳节要登高,饮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登高时佩带茱萸,可以避邪. 【诗意】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3.描写感情的诗句大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李商隐《乐游原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别董大二首》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王维《相思》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 卓文君《白头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 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描写感情的诗句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译文: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译文: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出自: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5、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出自:宋·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译文:这相思之情说给谁听呢,薄情寡义的人是不能体会的。 5.描写王维山水的诗句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6、《山中》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7、《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8、《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9、《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0、《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1、《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12、《送祢郎中》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 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 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 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13、《送钱少府还蓝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 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14、《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15、《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相思》王维 (感情基调、写作背景、全诗归纳)表明友谊的真切,如李白的赠汪伦,同是友谊诗但是写的手法完全不一样 王维的这首"红豆生南国"字字如花,字字表情,一种真情由外围景物的生动描写展现出来了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悄然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发几支,一语双关,既是写景又是表情,我对你的相思也如着红豆树.不绝不断.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自然的写来,自然的寓情,自然的深情萌发,与你的距离虽远,情却近却深。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