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马长城窟行中用散文句简述诗中所写的梦境内容及特点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2.【结合诗句分析《饮马长城窟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处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这几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全诗只有100个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的女主人公运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使人读后心灵受到震撼.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饮马长城窟行〉是首可以入乐的「乐府诗」,作者的名字已不可考,但从所述内容看来,可知是属于「民间乐府」,时代应该是在五言诗发展已相当成熟的汉末.这首诗中的「行」根据元稹乐府古题序解释,乃是诗的体例之一.又诗体明辨曰:「步骤驰骋,疏而不滞曰行.」可见这样的诗体有行走顺畅,不受阻碍之意,同时也意味著前往某地旅行,或朝某个方向行进的畅通过程.诗起头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作者借著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绵绵」两字传达了两层的意义:妇人「思绪的绵绵」是由「草的绵延不绝」引起的.由于路途的遥远,思念也是突然的,只好在梦中求得相会,然而才在梦中实现的愿望,醒过来后又是遥远的空间隔绝,依旧是「他乡各异县」,彼此无法相见.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前提,在修辞技巧上,「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中的「梦见」,以及「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中的「他乡」,都是修辞技巧中的「顶针」句法.这样的连缀句子的方式,使得全段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是比喻自己凄苦的景况,同时也暗示远方的人也能了解.而邻居却只顾沉浸在家庭的欢乐中,不肯为她捎个信.最后一段是情节的转折.忽然有客从远方带来丈夫木质双鲤鱼夹封的信函,呼儿差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书中也获得了远方传来的,对她坚定不移的情意.这样的故事,主要在描述中国传统妇女「闺中思人」的感情起伏,文字质朴自然,情感真切悠远,是乐府诗中最广为传送的「闺怨诗」.顺便一提的是,三国时代另有陈琳所作同名诗《饮马长城窟行》,内容却大异其趣.那首诗形式上是采对话方式,内容则描写了筑城徭役带给人民的深重痛苦,比较具社会写实的意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言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3.饮马长城窟行中用散文句简述诗中所写的梦境内容及特点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4.阅读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写一段赏析文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①.远道不可思②,宿昔梦见之③.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④.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⑤.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⑥.入门各自媚⑦,谁肯相为言⑧!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⑨.呼儿烹鲤鱼⑩,中有尺素书⑾.长跪读素书⑿,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⒀,下言长相忆⒁. 【注释】①绵绵:连绵不断之貌.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远道:犹言“远方”. ②不可思:是无可奈何的反语.这句是说征人辗转远方,想也是白想. ③宿昔:一作“夙昔”,昨夜.《广雅》云:“昔,夜也.” ④这二句是说刚刚还见他在我身边,一觉醒来,原是南柯一梦. ⑤展转:同“辗转”.不相见:一作“不可见”. 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闻一多《乐府诗笺》云:“喻夫妇久别,口虽不言而心自知苦.” ⑦媚:爱. ⑧言:《广雅》云:“言,问也.”这二句是说别人回到家里,只顾自己一家人亲亲热热,可又有谁肯来安慰我一声? ⑨双鲤鱼:指信函.古人寄信是藏于木函中,函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一盖一底,所以称之为“双鲤鱼”.按以鱼象征书信,是我国古代习用的比喻. ⑩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⑾尺索:指书信.古人写信是用帛或木板,其长皆不过尺,故称“尺素”或“尺牍”.这句是说打开信函取出信. ⑿长跪:古代的一种跪姿.古人日常都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地,犹如今日之跪.长跪是将上躯直耸,以示恭敬. ⒀餐饭:一作“餐食”. ⒁这二句是说,信里先说的是希望妻子保重,后又说他在外对妻子十分想念. 【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又称《饮马行》.本辞不存.《古今乐录》说:“王僧虔《技录》云:‘《饮马行》,今不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乃是一篇思妇之辞,与长城饮马无涉,用作《饮马长城窟行》的乐辞.也有人认为它是汉末蔡邕的作品. 从风神意蕴看,本篇很像是刚从民歌脱胎的,酷肖《古诗十九首》中的某些篇章.所以前人或认为是拟古诗. 东汉末年,游学、游宦之风甚盛.一批游子思妇之词,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是这一类题材. 本篇可分作三节.开头八句为第一节.“青青河畔草”一句,是借用古诗《青青河畔草》的现成句子,作为开篇起兴.大约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吧,这位闺中少妇偶然抬眼望见河边的青青草色,随着河流去的方向,绵延不断,一直连接到很远的地方,不由地想到她在外的丈夫.“绵绵”,既说道路之遥远,更说情思之悠长.她这样想了一会,马上又觉得,每天老是这样胡思乱想,总也想不出个头绪,他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这工夫心里不免有些惆怅之感,叹一口气,自语道: “远道不可思.”于是眼前又恍惚现出昨夜那恼人的梦境:刚刚看见他就在自己身边,忽尔又似在他乡.梦中追随丈夫的踪迹,辗转到过好多地方,却老是各在一处,怎么也见不着面.自然,这梦境是思妇对丈夫日夜思念的结果,所谓“结想成梦”.梦里说好不容易见到了,却又飘忽不定,这是思妇渴望见到丈夫,既患得之,又患失之心理的幻化.这一段文字写得回环曲折,活脱轻灵. 思妇梦醒后,现实更残酷,更教人难堪.中间一节极为深刻地展示了思妇的内心世界.常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诗中却说,枯桑、海水也不是完全麻木无知的.枯桑虽说叶尽枝残,对于风也不会毫无知觉;海水尽管不结冰,对于寒暖也应该感觉得到.每到傍晚,人们都回到自己家里,男欢女爱,可是我,孤凄凄的,连说句话的人也没有.这很像李清照“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那种心情.整个意思就是说:我是一个人,我怎能耽得这样的孤寂啊!她自然也要想到:他是不是有了新欢呢?不然,也会捎个信回家呀?这四句,热切中带着凄怆,希望中含着失望. 从写法上说,两节之间,极尽转折跌宕之致;从转折跌宕中,见出感情的深沉和复杂. 诗意到此,已经结束.后面的八句是截取它篇拼合而成. 从形式上看,“谁肯相为言”和“客从远方来”这一节之间,似乎也紧相承接,实则诗脉并不相衔.更重要的是,最后这一节与原诗的构思不合.原诗以形诸梦寐极写思妇的相思之苦,诗的结尾则是相思梦的继续,言有尽而意无穷.如现在这样,再接下去写思妇果然接到远方捎来的书札之类,便成“续貂”,也是对原来诗意的破坏.拼合者只是满足于两者之间形式上的联系,以为做到天衣无缝了,不知这正是露马脚处. 这一点,已有人指出.清人朱乾说:“……惟《孟冬寒气至》一篇下接‘客从远方来’,与《饮马长城窟》章法同.”(《乐府正义》)余冠英先生更进一步说:“事实上,‘青青河畔草’八句和‘客从远方来’八句各为一首诗.”(《汉魏六朝诗论丛》) 《孟冬寒气至》的几句作:“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较之这一篇,《饮马长城窟行》将“一书札”换作“双鲤鱼”,将“上。 5.简述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举例说明比兴诗人看到河畔的草,而想到了远方的亲人.“绵绵”承接“河畔草”紧启下文“远道之思”,一语双关,既形容了“草”又形容了“思”.此句作为全诗的首句,开头便揭示了诗的主题.虽意象跨度很大,但读起来,令人自然流畅.饮马长城窟行》为汉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草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如诗中所写她家有人归来和自已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代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 6.饮马长城窟行中的细节描写是那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作者借著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虽无叶却能感到风萧瑟,海水即使不结冰也会感到天之寒冷。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 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 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中国古代征役频繁,游宦之风很盛。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出现了大量的思妇怀人诗。 这些诗表现了妇女们“独守”的悲苦和对行人的思念,写得真挚动人。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就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全诗从开始的魂牵梦萦,忧心缠绵,到收信看信,重逢的希望落空,通过多方描写,将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作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画。而就在思妇的相思苦闷发展到顶点时,诗却在含蓄得近乎平淡的意象中结束,余味无穷。 该诗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受到历代诗评家的赞赏。 作品原文 《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民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远道:远行。 宿昔:指昨夜。 觉:睡醒。 展转:亦作“辗转”,不定。 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 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入门,指各回自己家里。 媚:爱。 言:问讯。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尺素书: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长一尺左右的绢帛,称为“尺素”。素,生绢。 书,信。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 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下: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白话翻译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作品背景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乐府民歌是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通常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2] 中国古代征役频繁,游宦之风盛行。野有旷夫,室有思妇,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思妇怀人诗。 这些诗表现了妇女们独守空闺的悲苦和对行人的思念,大多写得真毕动人。 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沂编的《文选》,归入“乐府·古辞”。 关于诗题的由来,《文选》五臣注说:“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 以饮马。 征人路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 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 该诗的作者问题,历来有争议。《文选》李善注云:“此辞不知作者姓名。” 《玉台新咏》则以为是汉蔡邕所作。当代也有人从该诗的韵律、声律的角度分析,及对蔡邕创作情况的观照,说明该诗的作者与蔡邕并无关系,而是东汉之前即流传于民间的歌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 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 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 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蕴含深意。 7.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原文及翻译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尽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⑴作者简介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 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 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⑵基本解读 全诗共 20 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青青和边草”到“展转不可见”。这一层是写思妇昼思梦想的殷切和悲伤。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引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的大意是:丈夫离家远行不能终日思念,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的大意是:刚刚梦见丈夫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现丈夫原来还是在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的大意是: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外乡各地漂飘漂泊不能相见。 第二层从“枯桑知天风”到“谁肯相为言”。这一层是写寒门独居的痛苦和不平。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也是比兴,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这两句是说:丈夫不在家,使她深感门庭冷落,世态炎谅。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的大意是: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到家门与家人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第三层从“客从远方来”到“下言长相忆”。这一层是写喜获夫信的情况。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是说: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说:呼唤童仆打开木盒,里面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书信。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是说: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书信,书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是说: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⑶精华鉴赏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出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这几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⑷参考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 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 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 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 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 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 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饮马长城窟行〉是首可以入乐的「乐府诗」,作者的名字已不可考,但从所述内容看来,可知是属于「民间乐府」,时代应该是在五言诗发展已相当成熟的汉末。 这首诗中的「行」根据元稹乐府古题序解释,乃是诗的体例之一。又诗体明辨曰:「步骤驰骋,疏而不滞曰行。 」可见这样的诗体有行走顺畅,不受阻碍之意,同时也意味著前往某地旅行,或朝某个方向行进的畅通过程。 诗起头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是作者借著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绵绵」两字传达了两层的意义:妇人「思绪的绵绵」是由「草的绵延不绝」引起的。 由于路途的遥远,思念也是突然的,只好在梦中求得相会,然而才在梦中实现的愿望,醒过来后又是遥远的空间隔绝,依旧是「他乡各异县」,彼此无法相见。 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前提,在修辞技巧上,「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中的「梦见」,以及「忽觉在他。 8.急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①。 远道不可思②,宿昔梦见之③。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④。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⑤。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⑥。 入门各自媚⑦,谁肯相为言⑧!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⑨。呼儿烹鲤鱼⑩,中有尺素书⑾。 长跪读素书⑿,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⒀,下言长相忆⒁。 【注释】①绵绵:连绵不断之貌。 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远道:犹言“远方”。 ②不可思:是无可奈何的反语。这句是说征人辗转远方,想也是白想。 ③宿昔:一作“夙昔”,昨夜。《广雅》云:“昔,夜也。” ④这二句是说刚刚还见他在我身边,一觉醒来,原是南柯一梦。 ⑤展转:同“辗转”。 不相见:一作“不可见”。 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闻一多《乐府诗笺》云:“喻夫妇久别,口虽不言而心自知苦。” ⑦媚:爱。 ⑧言:《广雅》云:“言,问也。”这二句是说别人回到家里,只顾自己一家人亲亲热热,可又有谁肯来安慰我一声? ⑨双鲤鱼:指信函。 古人寄信是藏于木函中,函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一盖一底,所以称之为“双鲤鱼”。按以鱼象征书信,是我国古代习用的比喻。 ⑩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⑾尺索:指书信。古人写信是用帛或木板,其长皆不过尺,故称“尺素”或“尺牍”。 这句是说打开信函取出信。 ⑿长跪:古代的一种跪姿。 古人日常都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地,犹如今日之跪。长跪是将上躯直耸,以示恭敬。 ⒀餐饭:一作“餐食”。 ⒁这二句是说,信里先说的是希望妻子保重,后又说他在外对妻子十分想念。 【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又称《饮马行》。本辞不存。 《古今乐录》说:“王僧虔《技录》云:‘《饮马行》,今不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乃是一篇思妇之辞,与长城饮马无涉,用作《饮马长城窟行》的乐辞。 也有人认为它是汉末蔡邕的作品。 从风神意蕴看,本篇很像是刚从民歌脱胎的,酷肖《古诗十九首》中的某些篇章。 所以前人或认为是拟古诗。 东汉末年,游学、游宦之风甚盛。 一批游子思妇之词,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是这一类题材。 本篇可分作三节。开头八句为第一节。 “青青河畔草”一句,是借用古诗《青青河畔草》的现成句子,作为开篇起兴。大约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吧,这位闺中少妇偶然抬眼望见河边的青青草色,随着河流去的方向,绵延不断,一直连接到很远的地方,不由地想到她在外的丈夫。 “绵绵”,既说道路之遥远,更说情思之悠长。她这样想了一会,马上又觉得,每天老是这样胡思乱想,总也想不出个头绪,他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这工夫心里不免有些惆怅之感,叹一口气,自语道: “远道不可思。” 于是眼前又恍惚现出昨夜那恼人的梦境:刚刚看见他就在自己身边,忽尔又似在他乡。梦中追随丈夫的踪迹,辗转到过好多地方,却老是各在一处,怎么也见不着面。 自然,这梦境是思妇对丈夫日夜思念的结果,所谓“结想成梦”。梦里说好不容易见到了,却又飘忽不定,这是思妇渴望见到丈夫,既患得之,又患失之心理的幻化。 这一段文字写得回环曲折,活脱轻灵。 思妇梦醒后,现实更残酷,更教人难堪。 中间一节极为深刻地展示了思妇的内心世界。常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诗中却说,枯桑、海水也不是完全麻木无知的。 枯桑虽说叶尽枝残,对于风也不会毫无知觉;海水尽管不结冰,对于寒暖也应该感觉得到。每到傍晚,人们都回到自己家里,男欢女爱,可是我,孤凄凄的,连说句话的人也没有。 这很像李清照“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那种心情。整个意思就是说:我是一个人,我怎能耽得这样的孤寂啊!她自然也要想到:他是不是有了新欢呢?不然,也会捎个信回家呀?这四句,热切中带着凄怆,希望中含着失望。 从写法上说,两节之间,极尽转折跌宕之致;从转折跌宕中,见出感情的深沉和复杂。 诗意到此,已经结束。 后面的八句是截取它篇拼合而成。 从形式上看,“谁肯相为言”和“客从远方来”这一节之间,似乎也紧相承接,实则诗脉并不相衔。 更重要的是,最后这一节与原诗的构思不合。原诗以形诸梦寐极写思妇的相思之苦,诗的结尾则是相思梦的继续,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现在这样,再接下去写思妇果然接到远方捎来的书札之类,便成“续貂”,也是对原来诗意的破坏。拼合者只是满足于两者之间形式上的联系,以为做到天衣无缝了,不知这正是露马脚处。 这一点,已有人指出。清人朱乾说:“……惟《孟冬寒气至》一篇下接‘客从远方来’,与《饮马长城窟》章法同。” (《乐府正义》)余冠英先生更进一步说:“事实上,‘青青河畔草’八句和‘客从远方来’八句各为一首诗。”(《汉魏六朝诗论丛》) 《孟冬寒气至》的几句作:“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 9.大学诗词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民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 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 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中国古代征役频繁,游宦之风很盛。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出现了大量的思妇怀人诗。 这些诗表现了妇女们“独守”的悲苦和对行人的思念,写得真挚动人。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就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全诗从开始的魂牵梦萦,忧心缠绵,到收信看信,重逢的希望落空,通过多方描写,将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作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画。而就在思妇的相思苦闷发展到顶点时,诗却在含蓄得近乎平淡的意象中结束,余味无穷。 该诗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受到历代诗评家的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