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落日景象的诗句是诗句哦要优美一点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斜阳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远归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 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 一溪绿水皆春雨,半岸清山半夕阳. 飞瀑正拖千幛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2.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 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 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 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 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3.描写日落的诗句大全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王维《使至塞上》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宋·范仲淹《苏幕遮》 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 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4、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译文: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4.描写日落日出的诗句1、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出自唐代张蠙的《登单于台》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释义: 春日里无战事士兵都已返回,我独自一个人登上了单于台。白炽的太阳从大地内部升起,奔腾的黄河从远天之外涌来。黄沙翻滚纹痕好似大海波浪,狂风呼啸响声疑是平地生雷。很想跨越阴山关隘看个究竟,阴山关隘虽已天亮门户不开。 2、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彭蠡湖晚归》 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 释义: 彭蠡湖的天色已晚,水边的桃花都透出春意。鸟儿渐渐飞远,变成很多的白色的点,红色的落日正好落到剩一半。为什么要做迁徙的客人呢,没有多少劳作,却落得一声病。如果来到这儿眺望,很少有不忧伤愁楚的人。 3、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出自宋代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释义: 其一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危楼。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其二: 晴空万里,湖面风平浪静,天空倒映在平湖中,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晚秋后异乡旅人登楼望景,落日缓缓落在君山之中。向北看只见稀疏的白色枯草,向南望则看见枫叶红艳似火。一路只顾观赏风景很少留神思考,结果到了巴陵还未作出好的诗篇。 4、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其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释义: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白日西沉。广漠的郊野,草色青青一望无垠。游春的人们哪管春天将去,脚踏落花在丰乐亭前来来往往。 5、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出自宋代雷震的《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释义: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5.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④次第:接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风鬟雾鬓 发 音 fēng huán wù bìn释 义鬟:环形发髻;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形容女子头发的美。 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雪柳:一种白柳,中国刺绣中喜用的花样。 妇女们常在衣、裙或腰带上用金线、银线绣上雪柳。簇带:是当时的方言,即“戴满插满”之意。 济楚:也是当时口语,指女子整齐美丽。【评解】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 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 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 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 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 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 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