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句诗中描写的动态景物是什么《绝句》诗中描写的动态景物是:黄鹂、白鹭 静态景物是:翠柳、青天、西岭雪景、停泊的船。 古诗全文:《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诗特点: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2.绝句诗中静态描写《绝句》诗中描写的动态景物是:黄鹂、白鹭 静态的景物是:翠柳、青天、西岭雪景、停泊的船。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 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 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3.绝句这首诗其中动态描写的诗句是《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远处山峦可睹,遥望峰巅,尚有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 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美不胜收,令人赞叹。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流畅自 然,一点儿也没有雕琢之感。因为贯穿始终的是诗人的心绪,一开始写 草堂的春色,情绪是怡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 现,触动了他的乡情。 诗人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复杂细致的心情, 正是此诗的主旨所在。 4.绝句这首诗其中动态描写的诗句是《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远处山峦可睹,遥望峰巅,尚有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美不胜收,令人赞叹。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流畅自 然,一点儿也没有雕琢之感。因为贯穿始终的是诗人的心绪,一开始写 草堂的春色,情绪是怡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 现,触动了他的乡情。诗人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复杂细致的心情, 正是此诗的主旨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