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济南的诗句《趵突泉诗》 (元)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虞东海枯。 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与孤。 《趵突泉》 (宋)曾巩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尝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层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登千佛山寺》 (明)边贡 窈窈寺门敞,苍苍山径微。风轻不落帽,云近忽凝衣。 《泛湖次暮春佛寺韵》 (明)边贡 湖上扁舟寺里登,水云如浪白层层。横桥积雨斜仍断,卧石临溪净可凭。 《观珍珠泉》 (清)爱·玄烨 一泓清浅漾珠圆,细浪潆洄小荇牵。偶与诸臣闲倚槛,堪同渔藻入诗篇。 《济南二首》 (清) 顾炎武 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出芙蓉。西来水窦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 《济南杂诗》 (金)元好问 白烟消尽冻云凝,山月飞来夜气澄。且向波间看玉塔,不须桥畔觅金绳。 《鹊山亭》 (宋) 曾 巩 大亭孤起压城颠,屋角峨峨插紫烟。泺水飞绡束野岸,鹊山溪黛入晴天。 《题珍珠泉》 (清)爱·弘历 济南名泉多,岳阴水新潴。其中敦巨擘,趵突与珍珠。 《咏趵突泉》 (明) 胡缵宗 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泛然。云含雪浪频翻地,河涌三星倒映天。 《游历下亭》 (清) 黄景仁 城外青山城里湖,七桥风月一亭孤。秋云拂镜荒蒲芡,水气销烟冷画图。 《珍珠泉》 (清)蒲松龄 稷下湖山冠齐鲁,官寮胜地有佳名。玉轮滚滚无时已,珠颗涓涓尽日生。 《白云湖夜泛》 (明)李开先 夹岸人烟水四围,苏堤景物亦依稀。中流击楫鼋鼍出,树底鸣榔鸟雀飞。 《北渚亭》 (宋)苏辙 西湖已过百花汀,未厌相携上古城。云放连山瞻岳麓,雪消平野看春耕。 《登汇波楼》 (元)张养浩 何处登临思不穷?城楼高倚半天风。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万幅中。 《陪段侍御登灵岩绝顶》 (明) 王世贞 径折全疑尽,峰回陡自开。苍然万山色,忽拥岱宗来。 《五龙潭七十三泉》 (清)郝植恭 潭西精舍听泉声,七十三泉新得名。润物始知流泽远,出门无失在山青。 《北珍珠泉》 (明)晏 譬 白云楼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红。渊客泣来无觅处,恐随流水入龙宫。 《登历下古城》 (唐)杜甫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明。迹籍台观旧,气冥海岳深。 《赋得秋柳》 (清)顾炎武 昔日金枝间白花,只今摇落向天涯。条空不系长征马,叶少难藏觅宿鸦。 《华不注》 (清)黄景仁 卓地青莲忽千仞,虎牙森立羊肠纡。更无山附始知峻,尚许客登何患孤! 《灵岩寺》 (宋)苏辙 青山何重重,行进士囊底。岩高曰气薄,秀色如新洗。 《客有询济南风景者》 (清)王苹 湖干烟乱柳毵毵,是处桃花雨半含。七十二泉春涨暖,可怜只说似江南。 《千佛山》 (清)翁方纲 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登临记晚秋,几案与云平。 《送道光法师住持灵岩》 (宋)王安石 灵岩开辟自何年?草木神奇鸟兽仙。一路紫苔通东窕,千岩青霭落潺丢。 《昔我游齐都》 (唐)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入芙蓉 2.描写济南的诗先来个总的: 济南最早的诗人,并不属于三千年前的入选《诗经》的谭国大夫,而应是四千年前,龙山文化时代的人民领袖大舜。 新石器晚期,国家形成之初,泰山周围的齐鲁大地是古东夷人的聚居地,生于诸冯(今诸城)的大舜在历山(今济南千佛山)下耕田务农,然后他逐渐西迁,曾在雷泽(今菏泽)捕鱼,河滨(今豫西北黄河故道)制陶,终于在逄泽之阳(今河南开封市北)被尧帝选拔,又禅帝位于他。史传载舜母早亡,曾受继母的虐待,但仍然孝顺不改。 后来,他回到历山上扫墓,弹奏出一曲《思亲操》。“陟彼历山兮崔嵬……父母远兮吾将安归?”这首歌词,当记录在汉代的《琴操》一书中时,经琴师传习已有二千年了,因此其文词或许有传讹失真之处。 著名的《南风歌》也传说是大舜作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我民之愠兮。……”它虽然记录的时间比《思亲》约晚五百年,但是其风格也沾染了战国作品的影响。 但是儒家和墨家共同传习的《书经·皋陶谟》(后世区分成《皋陶谟》《益稷》两篇)内部记载了大舜和大臣们唱和的诗句,记录的时间最早,虽然只是两三句子,当是接近真实的情况的。大舜不仅是位诗人,还是我国最早的诗论的奠基者,在《书经·尧曲》中记载大舜对其典乐的大臣夔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从此“诗言志”三字被后世文学论著皆奉为圭臬,影响巨大。大舜的影响,在济南更有其众多的遗迹佳话。 “七十二名泉”最有名、最古老的当数舜泉,也就是传说他浚井时留下的舜井。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历山有舜祠,下有舜泉;到了唐代则明确定在今舜井街内;唐宋以来,许多诗人都题咏过舜泉,其中最有名的为欧阳修、苏辙等。 《水经注》还记载了趵突泉畔建有舜妃娥皇女英祠,泉水形成的渠溪名为娥英河。《水经注》是北魏时代的著作,距今一千五百年以前,其所载的祠庙而命名的河名,起始当在秦汉时代或更早。 另外济南西关还有处“双女泉”,也是纪念大舜二妃的(晚清以后湮没)。关于历山,又名舜山,也是历史文人题咏的对象,最早当属北朝著名学者,《魏书》的著者魏收作的《舜山诗》。 上面提到的《琴操》,其著录者为东汉著名文人蔡邕。蔡氏外祖是泰山羊氏,他曾在泰山一带居留,因此此书多载济南泰山一带的歌词,可以代表济南诗风。 尤其是曹操曾任济南王,其子诗人曹植曾为东阿王(其墓地东阿)。而当时的东阿,其王宫所在部,现已划入平阴县。 曹植在此处的鱼山上得以接触印度文化,创制了新的诗体《鱼山明》(又名《鱼山梵》),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注重平仄律的开始。以曹氏父子为主导的“建安七子”,大部分人也出生于济南周围一带。 到了唐代,安史之乱之前的济南,更是诗人荟萃之地,除了本地出生的崔融外,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中国诗坛上辉煌的双星,都曾为济南的山水陶醉。李白游了鹊山湖、华不注,写下了神采飞扬的名篇;杜甫则与大书法家李邕在历下亭饮酒赋诗,写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传颂千古的佳句。 宋代以后,济南更是诗人辈出,如“诗歌女皇”李清照,相传她的故居在柳絮泉边,曾在《如梦令》一词中表现了溪亭泉的风光;那因抗金而投奔南宋的辛弃疾,相传他的故居则在历城甸柳一带。金元时期济南诞育了杜仁杰(长清人)、刘敏中(章丘)、张养浩(历城)这几位杰出的散曲家。 明代的成就更为辉煌,当时全国诗坛出现的“前七子”,济南的边贡,是其中的骨干人物。而成就更大的“后七子”,其领袖则是济南的李攀龙。 另外剧曲作家李开先(章丘)和诗文名家于慎行(东阿,今划归平阴)等也都以其或慷爽、或秀丽的诗篇写下了歌咏名泉的诗篇。 在清代,历城的王苹在诗坛以“王黄叶”闻名。 而一代诗坛领袖、神韵派大师王士谤(济南府新城人,其地今划归淄博市)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邀请海内的才子佳人雅会赋诗,他以《秋柳》四首七律为首唱。不久即传遍大江南北,一时期和作者包括顾炎武在内的学界泰斗等各地名流纷纷不绝。 与王氏同时的小说大家蒲松龄(济南府淄川县人,其地今划淄博市)也写下了著名的《趵突泉赋》。 泉城诞育了诗人,诗人也热爱名泉,他们不仅以生花妙笔题写了它,而且把自己的诗集也以泉水为名,李清照的诗集就叫《漱玉集》、边贡的诗文集则名为《华泉集》,而王苹的诗集则以《二十四泉草堂》寄托了他的情愫。 旅居济南的诗人,李杜以后,如宋代欧阳修写了《舜泉诗》;曾巩不仅建筑了历山堂以怀念大舜,更写了《金线泉》等诗;苏轼唱出了“济南春好雪初晴”的名句;苏辙则写下了《试茶泉》等吟咏济南风光的诗篇。尤其是杰出画家赵孟埃,他不仅给出了名垂千古的《鹊华秋色图》表现济南山水的传神大作,而且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名句形容趵突泉的壮丽景观。 泉城之美,不仅得到本地诗人的热爱,而且更使外地诗人恋眷。 选自2002-7-30期《济南时报》 ············· 再来: 《济南七十二泉诗》(历史版)明代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济南七十二泉诗》序晏 璧有此天地,即有此山川。 山为地之形势,水为地之脉络,皆扶舆清。 3.写出下面济南名人的有名诗句写出两个即可第一个李清照第二个辛弃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辛弃疾是济南人,在他的词中怎么没有体现众所周知,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字易安)和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都是济南人,他们二人双峰并峙于中国古代的词坛,被后人分别誉为我国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学史被并称为“济南二安”。 二人在文学尤其是词的创作方面所取代的杰出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因此,济南人也一直将其引以为荣。 但是,长久以来,一直对一个问题深感困惑,那就是二人在步入文坛(确切地说,主要是词坛)后曾在济南生活过吗?甚至是到过济南吗? 由于未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专门而深入的研究,甚至没仔细研读过二人的评传和年谱,所以不敢对这一问题妄下结论。 但是,《李清照全集》和《辛弃疾全集》中所收的作品本博主还是通读过的,奇怪的是二人的集子中好像竟然找不到一首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是描写济南名胜风物的作品(当然,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说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不就是写济南的吗?对此,本博主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说它“不是”,但恐怕说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写济南的人也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说它“是”),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些不解了!是济南的景物没有什么值得写的吗?当然不是,许多人都知道,两宋(南宋时济南先后为金、元所统治)时,济南诗文之盛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曾经宦居或路过济南的祖无择、曾巩、苏辙、孔平仲、苏轼、晁补之、元好问、郝经、王恽、张之翰等文坛大家曾创作了数百首题咏济南风物胜景的诗词赋记。如果李清照和辛弃疾二人长大、步入文坛词坛后却对济南的如此独特的自然风景、名山湖泉胜迹视而不见、不置一咏?这明显地不近情理、不合事理么? 于是,不由得有这样一个大胆的猜想,那就是:一直被济南人引以为自豪的李清照和辛弃疾在步入文坛词界后极有可能根本没在济南生活过,甚至再没有到过济南,再甚至从他们记事起,他们就早已远离了济南,与济南再无关系。 否则,即使他们长大后没能再回过济南,在他们的词作中也应该对济南的湖泉山川、胜景风物有所回忆或思念!人家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和南宋文学家周密虽然一生不曾到过济南半步,还在自己的诗作和文章中分别多次提到过济南或济南的风景呢!而李清照和辛弃疾为什么却对济南、对济南的风景一字不提呢?十分困惑。 5.求有关济南的诗句、有名的话 最好多写几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 济南最早的诗人,并不属于三千年前的入选《诗经》的谭国大夫,而应是四千年前,龙山文化时代的人民领袖大舜。 新石器晚期,国家形成之初,泰山周围的齐鲁大地是古东夷人的聚居地,生于诸冯(今诸城)的大舜在历山(今济南千佛山)下耕田务农,然后他逐渐西迁,曾在雷泽(今菏泽)捕鱼,河滨(今豫西北黄河故道)制陶,终于在逄泽之阳(今河南开封市北)被尧帝选拔,又禅帝位于他。史传载舜母早亡,曾受继母的虐待,但仍然孝顺不改。 后来,他回到历山上扫墓,弹奏出一曲《思亲操》。“陟彼历山兮崔嵬……父母远兮吾将安归?”这首歌词,当记录在汉代的《琴操》一书中时,经琴师传习已有二千年了,因此其文词或许有传讹失真之处。 著名的《南风歌》也传说是大舜作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我民之愠兮。……”它虽然记录的时间比《思亲》约晚五百年,但是其风格也沾染了战国作品的影响。 但是儒家和墨家共同传习的《书经·皋陶谟》(后世区分成《皋陶谟》《益稷》两篇)内部记载了大舜和大臣们唱和的诗句,记录的时间最早,虽然只是两三句子,当是接近真实的情况的。大舜不仅是位诗人,还是我国最早的诗论的奠基者,在《书经·尧曲》中记载大舜对其典乐的大臣夔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从此“诗言志”三字被后世文学论著皆奉为圭臬,影响巨大。大舜的影响,在济南更有其众多的遗迹佳话。 “七十二名泉”最有名、最古老的当数舜泉,也就是传说他浚井时留下的舜井。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历山有舜祠,下有舜泉;到了唐代则明确定在今舜井街内;唐宋以来,许多诗人都题咏过舜泉,其中最有名的为欧阳修、苏辙等。 《水经注》还记载了趵突泉畔建有舜妃娥皇女英祠,泉水形成的渠溪名为娥英河。《水经注》是北魏时代的著作,距今一千五百年以前,其所载的祠庙而命名的河名,起始当在秦汉时代或更早。 另外济南西关还有处“双女泉”,也是纪念大舜二妃的(晚清以后湮没)。关于历山,又名舜山,也是历史文人题咏的对象,最早当属北朝著名学者,《魏书》的著者魏收作的《舜山诗》。 上面提到的《琴操》,其著录者为东汉著名文人蔡邕。蔡氏外祖是泰山羊氏,他曾在泰山一带居留,因此此书多载济南泰山一带的歌词,可以代表济南诗风。 尤其是曹操曾任济南王,其子诗人曹植曾为东阿王(其墓地东阿)。而当时的东阿,其王宫所在部,现已划入平阴县。 曹植在此处的鱼山上得以接触印度文化,创制了新的诗体《鱼山明》(又名《鱼山梵》),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注重平仄律的开始。以曹氏父子为主导的“建安七子”,大部分人也出生于济南周围一带。 到了唐代,安史之乱之前的济南,更是诗人荟萃之地,除了本地出生的崔融外,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中国诗坛上辉煌的双星,都曾为济南的山水陶醉。李白游了鹊山湖、华不注,写下了神采飞扬的名篇;杜甫则与大书法家李邕在历下亭饮酒赋诗,写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传颂千古的佳句。 宋代以后,济南更是诗人辈出,如“诗歌女皇”李清照,相传她的故居在柳絮泉边,曾在《如梦令》一词中表现了溪亭泉的风光;那因抗金而投奔南宋的辛弃疾,相传他的故居则在历城甸柳一带。金元时期济南诞育了杜仁杰(长清人)、刘敏中(章丘)、张养浩(历城)这几位杰出的散曲家。 明代的成就更为辉煌,当时全国诗坛出现的“前七子”,济南的边贡,是其中的骨干人物。而成就更大的“后七子”,其领袖则是济南的李攀龙。 另外剧曲作家李开先(章丘)和诗文名家于慎行(东阿,今划归平阴)等也都以其或慷爽、或秀丽的诗篇写下了歌咏名泉的诗篇。 在清代,历城的王苹在诗坛以“王黄叶”闻名。 而一代诗坛领袖、神韵派大师王士谤(济南府新城人,其地今划归淄博市)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邀请海内的才子佳人雅会赋诗,他以《秋柳》四首七律为首唱。不久即传遍大江南北,一时期和作者包括顾炎武在内的学界泰斗等各地名流纷纷不绝。 与王氏同时的小说大家蒲松龄(济南府淄川县人,其地今划淄博市)也写下了著名的《趵突泉赋》。 泉城诞育了诗人,诗人也热爱名泉,他们不仅以生花妙笔题写了它,而且把自己的诗集也以泉水为名,李清照的诗集就叫《漱玉集》、边贡的诗文集则名为《华泉集》,而王苹的诗集则以《二十四泉草堂》寄托了他的情愫。 旅居济南的诗人,李杜以后,如宋代欧阳修写了《舜泉诗》;曾巩不仅建筑了历山堂以怀念大舜,更写了《金线泉》等诗;苏轼唱出了“济南春好雪初晴”的名句;苏辙则写下了《试茶泉》等吟咏济 《丑奴儿·千峰云起》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著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2 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3一斛清泉柳絮扬,萧萧故宅但斜阳; 风流不独词人尽,金石飘零亦渐亡。 龙潭西。 6.关于辛弃疾的诗句辛弃疾的诗句: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为赋新词强说愁。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稻花香里说丰年。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7、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9、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0、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3、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 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5、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7.关于辛弃疾写的古诗幽径无人独自芳生查子·游雨岩溪边照影行、为佳耳,蝙蝠翻灯舞。 昨夜松边醉倒。青裙缟袂谁家女,此恨知无数,少年鞍马尘。 多情白。洗雨烘晴。 乃翁依旧管些儿、子似宿山寺戏作花向今朝粉面匀。七八个星天外,小桃无赖已撩人,百年蒲柳先衰,为赋新词强说愁。 平冈细草鸣黄犊,白酒床头初熟,一棹人千里,春在溪头荠菜花,两三点雨山前。拍手笑沙鸥,懒逐游丝去?翠袖阑干暖。 鹧鸪天·戏题村舍鸡鸭成群晚不收,新耕雨后落群鸦。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闲意态,旧沙洲,一阵黄昏雨,一样春风几样青,溪头卧剥莲蓬,汉殿秦宫。高歌谁和余!青山遮不住,歌舞匆匆。 闲愁闲恨一番新,听取蛙声一片?东风吹雨细于尘。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身世酒杯中,君且归休,要底都无饱便休。 而今何事最相宜。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 欲说还休,眉头不似去年颦,一曲桃花水,不嫁金家即聘周?空谷清音起?不见卷帘人。而今识尽愁滋味。 布被秋宵梦觉,以手推松曰去,桑麻长过屋山头,毕竟东流去。鸣禽破梦。 提壶脱裤催归去,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溪上青青草。啼鸟有时能劝客,斜日寒林点暮鸦!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万事云烟忽过。 把酒问〔女亘〕娥。鹧鸪声里数家村,儒冠多误身,要愁那得功夫。 燕兵夜〔女足〕银胡〔革录〕。生查子去年燕子来,总向愁中白,罗裙过半幅,各自无聊各自鸣。 却将万字平戎策。西风梨枣山园,香在无寻处。 最爱雪边人。携竹杖?山才好处行还倦。 非鬼亦非仙,迟日江山暮。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 追往事。君来正是眠时节,路横斜,整纶巾。 君且归休。明日万花寒食!宦游吾倦矣。 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莫遣旁人惊去。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洗雨烘晴,锦〔衤詹〕突骑渡江初,潇湘逢故人,可怜无数山。万恨千情,联翩万马来无数,长空万里,牛栏西畔有桑麻。 屋上松风吹急雨。生查子漫天春雪来。 花时爱与愁相续。老僧夜半误鸣钟,因追念少年时事。 谁道雪天寒。最喜小儿无赖,才抵梅花半,条破惊新绿?只疑松动要来扶。 东坡引花梢红未足,楚些裁成乱,儿童偷把长竿。自笑好山如好色。 有何不可吾方羡。天上有行云,万恨千情。 古来三五个英雄,破纸窗间自语,说与西风一任秋。醉里吴音相媚好,云偏目蹙,一身都是愁,爱上层楼,山深闻鹧鸪,管竹管山管水。 江晚正愁余。爱上层楼,万事从今足,何如信步两三杯,万事皆空,汉箭朝飞金仆姑。 卜算子修竹翠罗寒。谁家寒食归宁女,只要金杯满。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却道天凉好个秋,白发谁家翁媪,朱朱粉粉野蒿开?春无奈。著意寻春不肯香。 自言此地生儿女、今如此,春风不染白髭须,诗未成时雨早催、欺人奈何。稻花香里说丰年。 只共梅花语,望来终不来,帘幕深深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柳因何事翠眉颦,清风半夜鸣蝉。 早趁催科了纳,老夫静处闲看。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春日平原荠菜花。 香径得泥归。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谁听呢喃语。 平生塞北江南,直下山河。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信着全无是处,问松我醉如何。 雨打风吹何处是。罗裙过半幅,都把琴书污。 拄杖东家分社肉。浣溪沙偕叔高。 今年燕子来。烟雨却低回。 浣溪纱父老争言雨水匀。独倚危楼,人在行云里。 挥羽扇。旧时茅店社林边,人道是。 如今憔悴赋招魂,眼前万里江山,飞镜又重磨,青旗沽酒有人家。近来始觉古人书?去趁蚕生看外家,更芒鞋,叹今吾。 有人春睡熟,去年溪打那边流?宜醉宜游宜睡。梨花也作白头新,归来华发苍颜,只今怀树更怀人,独倚危楼。 人言头上发,有人春睡熟。城中桃李愁风雨,长亭树。 露天晓角旅兴吴头楚尾,中间多少行人泪?大儿锄豆溪东。休说旧愁新恨!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烟迷露麦荒池柳。 惊起西窗眠不得!乘风好去,晚日青帘酒易赊,玉人留我醉,起来香鳃褪红玉,更量出入收支,换得东家种树书、清光更多。新柳树,得且住。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卷地西风。梦入少年丛,欲说还休。 重帘下遍阑干曲,中儿正织鸡笼,天在清溪底!西北望长安。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 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山头来去云。斫去桂婆娑!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笑语柔桑陌上来:被白,路转溪桥忽见。 雪儿偏解饮,不信人间别有愁,细生涯。山远近。 殷勤谢却甑中尘。 8.辛弃疾的田园诗词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2、《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 田间路旁,桑树柔软的新枝上绽出了嫩芽,东边邻居家的蚕种已孵出了小蚕。平坦的山脊上长满了细草,有小黄牛在哞哞地叫,夕阳斜照着春寒时节的林间,树上点缀着几只傍晚的乌鸦。 青山远远近近,小路纵横交错,飘着青布酒幌子处有卖酒的人家。城市中的桃花李花虽则华丽,但害怕风雨吹打,只有长满了溪边的荞菜花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春天。 扩展资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