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影摇红 诗词1、烛影摇红向夜阑 宋 王诜 《忆故人/烛影摇红》 2、烛影摇红 宋 周邦彦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 3、通宵银烛影摇红 宋 胡仲弓 《宫词》 4、烛影摇红夜将半 宋 蔡伸 《洞仙歌·莺莺燕燕》 5、烛影摇红 宋 马光祖 《减字木兰花·多情多爱》 6、烛影摇红玉漏迟 宋 无名氏 《鹧鸪天·烛影摇红玉漏迟》 7、烛影摇红 元 明本 《行香子·四序无穷》 8、烛影摇红 元 明本 《行香子·四序无穷》 9、烛影摇红 元 王哲 《烛影摇红·烛影摇红》 2.烛影摇红(忆故人) [宋]王诜诗词赏析,谢谢忆故人 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 乍酒醒、心情懒。 尊前谁为唱《阳关》, 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 燕子来时, 黄昏庭院。 这首《忆故人》词意与调名相仿佛,为代言体形 式,写的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故人的忆念。全词深情谴 绻,感人至深。 首四句写女主人公深夜酒醒时的情景。“烛影摇 红”,写的是夜间洞房深处的静态:当时夜阑人静, 万籁俱寂,女主人公刚刚酒醒,睁开惺忪的醉眼看看 室内,只觉得空荡荡的、静悄悄的,唯有一枝孤零零 的蜡烛在摇着红色的光焰。 “长”字状静定空气中之 麝烟,似在目前;“摇”字形容微风中之烛光,亦分 明可睹。后来汤显祖《牡丹亭》烛影摇红,意趣盎然 引人遐想。 “向夜阑”,是说临近天晓。张相《诗词曲 语辞汇释》卷三说:“向,犹临也。” “夜阑,是说夜 将残尽。在更深夜阑之际,女主人公宿酒初醒,神思 慵怠。 着一“懒”字,写出了她心情之失意落拓。虽 未言“忆”,而回忆之意已隐然逗出。 “尊前”二句, 才开始落到忆字上。这里的倒叙不是平铺直叙地回忆, 而是在人物抒情时将往事自然而然地带出来,这样就 比客观地描述要生动得多,感人得多。 “尊前谁为唱 《阳关》”,说的是在饯别故人之时,她无可奈何地唱 了一曲送别之歌。至此,可知她的“酒醒”乃是在饯 别时喝醉了的,前呼后应,针脚绵密。 “谁为”二字, 饱含着幽怨。她虽然唱了《阳关》,但又是懊悔,又 是怨恨,充满了自怨自艾的情绪,至于为何,又不点 透,这样此句便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离恨天涯 远”,蝉联上句,意境又进一步拓开。大凡词中写离 情的,常常说“魂梦绕天涯”,此处女主人公本在睡 中,却直接用了“离恨”,这就避免了落套。 此词不 主故常,刬尽华藻,直抒胸臆,纯以情语见长。离恨 远至天涯,表明她的思绪也跟踪故人而去,其情之深 挚,露于言表。 下片起句用了一个典故,暗示幽会之后,故人音 讯杳然。宋玉《高唐赋序》云:“妾在巫山之阳,高 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 下。” 暗示楚怀王遇巫山神女,成为后世文人骚客寄 迹青楼的代称。“云沉雨散”,暗示词中女主人公乃是 一名青楼女子。 而冠以“无奈”二字,则加强了感情 色彩,似乎可以听到这名不幸的青楼女子的叹息声。 以下几句时间跨度较大,即从夜阑酒醒,到这时的倚 阑远眺,再到黄昏时的庭院。 在这长长的过程中,她 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量。此词意境空灵幽丽。 黄庭坚 云:“晋卿(王诜字)乐府,清丽幽远,工在江南诸 贤季孟之间,”(《词林纪事》卷五引)以这段评语来 衡量此词,也颇为恰切。从这几句,可以想见女主人 公斜倚阑干,凝神远望的神态。 她那双盈盈泪眼饱含 着离情别绪,饱含着怨恨和忧思。“东风”二字,勾 勒出她在特定的氛围中苦盼的神情,丰神独具,颇有 韵味。 词最后以景语作结。“海棠开后”,是说花落春 残,象征女子的芳华易逝,境已惨矣;“燕子来时”, 是以归燕反衬故人之未归,激发和增添女子之离思, 情更凄然。 此处化用晏殊《破阵子》之“燕子来时新 社,梨花落后清明。”把“梨花”易为”海棠”,并压 缩为一联四言偶句,以更为凝炼的词笔表现人物的伤 春之感和念远之情。 这两个并列的句子一写花,一写 鸟,原为两景,接着“黄昏庭院”一句,便把两景融 合在一个统一的意境中,自然浑成,思致渺远,真可 谓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3.烛影摇红(忆故人) [宋]王诜诗词赏析,谢谢忆故人 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 乍酒醒、心情懒。 尊前谁为唱《阳关》, 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 燕子来时, 黄昏庭院。 这首《忆故人》词意与调名相仿佛,为代言体形 式,写的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故人的忆念。全词深情谴 绻,感人至深。 首四句写女主人公深夜酒醒时的情景。“烛影摇 红”,写的是夜间洞房深处的静态:当时夜阑人静, 万籁俱寂,女主人公刚刚酒醒,睁开惺忪的醉眼看看 室内,只觉得空荡荡的、静悄悄的,唯有一枝孤零零 的蜡烛在摇着红色的光焰。“长”字状静定空气中之 麝烟,似在目前;“摇”字形容微风中之烛光,亦分 明可睹。后来汤显祖《牡丹亭》烛影摇红,意趣盎然 引人遐想。“向夜阑”,是说临近天晓。张相《诗词曲 语辞汇释》卷三说:“向,犹临也。”“夜阑,是说夜 将残尽。在更深夜阑之际,女主人公宿酒初醒,神思 慵怠。着一“懒”字,写出了她心情之失意落拓。虽 未言“忆”,而回忆之意已隐然逗出。“尊前”二句, 才开始落到忆字上。这里的倒叙不是平铺直叙地回忆, 而是在人物抒情时将往事自然而然地带出来,这样就 比客观地描述要生动得多,感人得多。“尊前谁为唱 《阳关》”,说的是在饯别故人之时,她无可奈何地唱 了一曲送别之歌。至此,可知她的“酒醒”乃是在饯 别时喝醉了的,前呼后应,针脚绵密。“谁为”二字, 饱含着幽怨。她虽然唱了《阳关》,但又是懊悔,又 是怨恨,充满了自怨自艾的情绪,至于为何,又不点 透,这样此句便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离恨天涯 远”,蝉联上句,意境又进一步拓开。大凡词中写离 情的,常常说“魂梦绕天涯”,此处女主人公本在睡 中,却直接用了“离恨”,这就避免了落套。此词不 主故常,刬尽华藻,直抒胸臆,纯以情语见长。离恨 远至天涯,表明她的思绪也跟踪故人而去,其情之深 挚,露于言表。 下片起句用了一个典故,暗示幽会之后,故人音 讯杳然。宋玉《高唐赋序》云:“妾在巫山之阳,高 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 下。”暗示楚怀王遇巫山神女,成为后世文人骚客寄 迹青楼的代称。“云沉雨散”,暗示词中女主人公乃是 一名青楼女子。而冠以“无奈”二字,则加强了感情 色彩,似乎可以听到这名不幸的青楼女子的叹息声。 以下几句时间跨度较大,即从夜阑酒醒,到这时的倚 阑远眺,再到黄昏时的庭院。在这长长的过程中,她 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量。此词意境空灵幽丽。黄庭坚 云:“晋卿(王诜字)乐府,清丽幽远,工在江南诸 贤季孟之间,”(《词林纪事》卷五引)以这段评语来 衡量此词,也颇为恰切。从这几句,可以想见女主人 公斜倚阑干,凝神远望的神态。她那双盈盈泪眼饱含 着离情别绪,饱含着怨恨和忧思。“东风”二字,勾 勒出她在特定的氛围中苦盼的神情,丰神独具,颇有 韵味。 词最后以景语作结。“海棠开后”,是说花落春 残,象征女子的芳华易逝,境已惨矣;“燕子来时”, 是以归燕反衬故人之未归,激发和增添女子之离思, 情更凄然。此处化用晏殊《破阵子》之“燕子来时新 社,梨花落后清明。”把“梨花”易为”海棠”,并压 缩为一联四言偶句,以更为凝炼的词笔表现人物的伤 春之感和念远之情。这两个并列的句子一写花,一写 鸟,原为两景,接着“黄昏庭院”一句,便把两景融 合在一个统一的意境中,自然浑成,思致渺远,真可 谓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4.哪有廖世美《烛影摇红·霭霭春空》诗词赏析●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 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 惆怅相思迟暮。 记当日、朱阑共语。 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 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 晚霁波声带雨。 悄无人、舟横野渡。 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廖世美词作鉴赏 上片首二句写时地。“霭霭”,云气密积貌。陶渊明《停云》诗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云层低垂,春雨迷蒙,词人登临安陆(今属湖北)浮云楼。“画楼森耸凌云渚”,画栋雕栏,凌耸入云,一写楼美,二写楼高。据杜牧《题安州(即安陆)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诗,“浮云楼”即“浮云寺楼”。因此,“耸”字前著一“森”字,以突出寺楼的庄严;同时也刻划出云气笼罩的氛围。次二句写登楼赋诗。“紫薇”,指杜牧。唐代称中书省为紫薇省,杜牧官至中书舍人,故又称杜紫薇。“登览最关情”,登高临远最能牵动情感,这一句为“惆怅相思”以下抒情张目。“关情”,即牵情之意。“绝妙夸能赋”,既称赞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之诗写得绝妙,又隐约道出自己登高能赋的才情。 “惆怅相思迟暮”,此句上承“关情”,下逗追忆之语,过渡自然。时值日暮,登楼伤情,引起相思:“记当日、朱阑共语”;而如今,“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括用杜牧诗语,表达一种离别惆怅之情。 “塞鸿难问”,即人似冥鸿,一去无踪:“岸柳何穷”,即空余岸柳,别愁无限。杨柳最易牵惹人们的离愁别绪;而人的别愁,又如同无穷数的岸柳之无穷数的柳絮那样多,那样纷起乱攒,“别愁纷絮”之句,直抒胸臆。 过片“催促”二句,岁月如流,年光易失,旧时倚栏共语处的楼下水,谁知今日又流到何处了呢?含有无限感慨之意。此日登楼极目远望,只见连天芳草,平野苍然(谢朓《郡内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不知何处是归路,已使人神伤下泪,又何必再增此“残阳”一景乎?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是此两句所本。翻进一层用笔,倍加凄怆入神“晚霁”二句,向晚破晴,波声似乎还夹杂着雨声。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云:“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廖于“无人舟横野渡”前更著一“悄”字,索寞、孤寂的心境全出。结三句“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写雨后,江上数峰青青,芳草更天涯之外,烟树参差凄迷;如此境界,反映了无尽怅惘之情。画面开阔,落笔淡雅,细玩词意,情味极佳。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苏轼《蝶恋花》云:“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云:“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廖词袭用并糅合以上三家诗词的语意,别出意境。 廖词熔裁前人诗词,又自出境界,有不尽之意,故妙。此词因题安陆浮云楼,又称道杜牧为此楼赋诗之绝妙,因此运用杜句之处亦特多。除杜牧诗外,此词还融合或化用多家诗词,语如己出。此词的另一妙处是语淡情深,优雅别致。周颐评“塞鸿”三句,以为“神来之笔,即已佳矣”;而“催促年光”以下六句,“语淡而情深”。 5.哪有廖世美《烛影摇红·霭霭春空》诗词赏析●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 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 惆怅相思迟暮。 记当日、朱阑共语。 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 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 晚霁波声带雨。 悄无人、舟横野渡。 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廖世美词作鉴赏 上片首二句写时地。“霭霭”,云气密积貌。 陶渊明《停云》诗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云层低垂,春雨迷蒙,词人登临安陆(今属湖北)浮云楼。 “画楼森耸凌云渚”,画栋雕栏,凌耸入云,一写楼美,二写楼高。据杜牧《题安州(即安陆)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诗,“浮云楼”即“浮云寺楼”。 因此,“耸”字前著一“森”字,以突出寺楼的庄严;同时也刻划出云气笼罩的氛围。次二句写登楼赋诗。 “紫薇”,指杜牧。唐代称中书省为紫薇省,杜牧官至中书舍人,故又称杜紫薇。 “登览最关情”,登高临远最能牵动情感,这一句为“惆怅相思”以下抒情张目。“关情”,即牵情之意。 “绝妙夸能赋”,既称赞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之诗写得绝妙,又隐约道出自己登高能赋的才情。 “惆怅相思迟暮”,此句上承“关情”,下逗追忆之语,过渡自然。 时值日暮,登楼伤情,引起相思:“记当日、朱阑共语”;而如今,“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括用杜牧诗语,表达一种离别惆怅之情。 “塞鸿难问”,即人似冥鸿,一去无踪:“岸柳何穷”,即空余岸柳,别愁无限。 杨柳最易牵惹人们的离愁别绪;而人的别愁,又如同无穷数的岸柳之无穷数的柳絮那样多,那样纷起乱攒,“别愁纷絮”之句,直抒胸臆。 过片“催促”二句,岁月如流,年光易失,旧时倚栏共语处的楼下水,谁知今日又流到何处了呢?含有无限感慨之意。 此日登楼极目远望,只见连天芳草,平野苍然(谢朓《郡内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不知何处是归路,已使人神伤下泪,又何必再增此“残阳”一景乎?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是此两句所本。 翻进一层用笔,倍加凄怆入神“晚霁”二句,向晚破晴,波声似乎还夹杂着雨声。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云:“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廖于“无人舟横野渡”前更著一“悄”字,索寞、孤寂的心境全出。结三句“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写雨后,江上数峰青青,芳草更天涯之外,烟树参差凄迷;如此境界,反映了无尽怅惘之情。 画面开阔,落笔淡雅,细玩词意,情味极佳。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苏轼《蝶恋花》云:“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云:“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廖词袭用并糅合以上三家诗词的语意,别出意境。 廖词熔裁前人诗词,又自出境界,有不尽之意,故妙。 此词因题安陆浮云楼,又称道杜牧为此楼赋诗之绝妙,因此运用杜句之处亦特多。除杜牧诗外,此词还融合或化用多家诗词,语如己出。 此词的另一妙处是语淡情深,优雅别致。周颐评“塞鸿”三句,以为“神来之笔,即已佳矣”;而“催促年光”以下六句,“语淡而情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