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封候升官的诗句

一、关于升迁的成语

成语标题 成语解释

不次之迁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出幽迁乔 比喻人的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出处:语出《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出幽升高 犹言出谷迁乔。比喻人的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出处:《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帝乃下诏曰:‘伦出幽升高,宠以藩傅,稽留王命,擅止道路,托疾自从,苟肆狷志。’”李贤注引《诗》:“出于幽谷,升于乔木。”

春风得意 得意:扬扬自得的样子。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进身之阶 进身:上升;阶:台阶。使身体能够上升的阶梯。旧指借以提拔升迁的门路。

出处:元·胡柢遹《紫山大全集·礼论》:“殊不察自即位以来,所闻之言无大利害,适足以为口舌者进身之阶,虚失待大臣之体,渎上下之分。”

进退出处 指仕途的升迁和降职,出仕和退隐。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连阶累任 指作官接连升迁、屡受任用。

二、袁崇焕的《边中送别》全诗的译文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侵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候。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1584年6月6日(明万历12年4月28日)生于广西藤县白马莲塘村。万历已未科进士,援邵武知县,是明末爱国明将,杰出的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诗人。

袁崇焕一生戎马生涯,著述甚丰。写作《边中送别》是以送别诗的形式表达自己为了国家,不计私利和生死的英雄气概。诗的前两句“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侵宝刀头。”点明了作者和亲友分别的时间和场景。“五载离家”应是指作者1622年被破格擢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后的第5年即1627年,“别路悠”,的“悠”则言明分别时间长和思亲心切,有一言难尽之意。“送君”是送别从家乡来探访他的亲友。寒侵宝刀头,指送别时为秋冬寒冷的季节。言简意明,切入送别主题。

诗的第三、四句“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欲知是要知道,肺腑,即肺脏,比喻内心,同生死,就是同一起出生入死。这一句是说你要知道我的内心世界,只要一同守边并肩战斗就会知道。“何用安危问去留”,即不要考虑我的处境是安全或危险,而问我是回家或继续留守边关。此句语气坦荡,豪迈,表达了袁公不计生死为国奉献之情,点明了诗意。

诗的第三四句,“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候。”是对前句“何用安危问去留”的解释和深化,是全诗的诗意所在。“杖策”指拿着马鞭,“只因图雪耻”,是指只是为了国家不受外族(后金国)入侵和骚扰。全句是说策马沙场在边关浴血奋战,是为免使国家不再遭受处族的耻辱。“横戈原不为封候”,是说扛着兵器对敌作战,不是为了升官封候。这两句是说守卫边关,对敌作战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封候。诗意坦荡,雄浑,彰显了军人以国家大局利益为重,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之情。把诗情推向了高潮,是全诗的点睛之处。

诗的最后两句“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这两句是说,如果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我怎么还不回去?你就告诉她们,我很惭愧自己尚未能结束边关战事。“愧”字,突出军人的卫国戍边的高度责任感,进一步彰显爱国之情。此两句照应开头的送别亲友,结构完整。全诗气势雄浑,音节清亮,对仗工整,诗意高远,不落俗套,是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三、古诗一首

我自从1622年被破格擢升为兵

部职方司主事后已过了5年,分

别时间长思亲心切,一言难

尽。

在秋冬寒冷的季节送别从家乡

来探访我的亲友。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内心世界,

只要一同守边并肩战斗就会知

道,

不要考虑我的处境是安全或危

险,而问我是回家或继续留守

边关。 策马沙场在边关浴血奋战,是

为免使国家不再遭受处族的耻

辱,

扛着兵器对敌作战,不是为了

升官封候。

如果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 怎么还不回去?

你就告诉她们,我很惭愧自己

尚未能结束边关战事。

四、古代贬官升官 的词语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

(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

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

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

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

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

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后汉书??李通传》)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

(《汉书??。

五、形容升官的成语

走马上任 走马:骑着马跑;任:职务。

旧指官吏到任。现比喻接任某项工作。

直上青云 直上:直线上升。比喻官运亨通,直登高位。

弹冠相庆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谈笑封侯 说笑之间就封了侯爵。旧时形容获得功名十分容易。

青云直上 指人的地位迅速上升。指飞黄腾达。

青云万里 比喻前程远大。 袍笏登场 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

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平步青云 平:平稳;步:行走;青云:高空。

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平地青云 平:平稳;青云:高空。

比喻境遇突然变好,顺利无阻地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 连中三元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加官进禄 晋升官职,增加俸禄 加官进爵 旧时指官职提升。 鸡犬升天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

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黄袍加身 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高官显爵 显:显要,显赫;爵:爵位,官爵。

官职很高,爵们显赫。 高官厚禄 禄:俸禄。

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官运亨通 官运:官场中的运气。

亨通:顺利。指仕途顺利,步步高升。

扶摇直上 扶摇: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形容上升很快或指仕途得志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

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大人虎变 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步步登高 步步:表示距离很短;登:上。一步一步地向高处登 白日升天 原是道教指白昼升天成为神仙。

后比喻一下子富贵起来。 拜将封侯 拜为将领,封为列侯。

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 拔宅飞升 拔:拔起;宅:住宅。

古代传说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参见“拔宅上升。

六、关于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

第二节 盛唐边塞诗人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初盛唐以来,由于国势强大,军事力量雄厚,经济基础牢固,同域外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文人们有很多出塞的机会,或是从军、或是游历,遥远陌生的边塞不但不使人们感到荒凉可怕,反而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猕漫在初盛唐社会,不少著名的诗人都亲历过铁马秋风塞北的军旅生活,如陈子昂、高适、岑参、崔颢、戎昱等人。

充满英雄传奇色彩的塞外军旅生活、雄奇壮伟的域外风物,都足以引起诗人们的创作兴趣,于是从隋代的杨素、卢思道、薛道衡以来逐渐发展成熟的边塞诗,在盛唐又出现了高峰,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推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渤海蓨是汉代的行政区域,唐时已无渤海蓨,《旧唐书》本传称其为“渤海蓨人”,是以郡望相称)。

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虽然高适的祖父、父亲曾经当官,但到高适的时候,家境已经中落。

高适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他自己说:“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别韦参军》)他原以为凭借才华,可以一举获取功名,结果失望而归。此后他北上蓟门,漫游燕赵,但也是“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归来之后,大约有十年间是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流浪生活,其间他也几度外出。值得一提的是天宝四载(745),他和李白、杜甫邂逅于汴、宋之地,一起登临怀古,把酒论文,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天宝八载(749) ,因人举荐,高适试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但因这个官职的“拜迎长官”、“鞭挞黎庶”(高适《封丘县作》),他三年后便辞职不干,不久入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高适跟随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此后官运亨通,屡屡升迁,最后官封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

因为经历的复杂,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

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杜甫曾称他:“高生跨骏马,有似幽并儿”(《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所以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仕途得意之后,诗歌创作数量不多,总体成就不如未达之前。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边塞诗中最负盛名的《燕歌行》,是他开元二十六年(738),第一次北上蓟门归来以后的作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前有作者自序,明确表示此诗是为“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高适自己也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所以诗中的思想感情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守边士兵浴血苦斗、“死节不顾勋”的高尚品格、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军中苦乐不均、边将不得其人的讽刺;既肯定男儿当建功立业,横行天下,又同情战争给征人思妇造成的痛苦。

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技巧概括当时边塞战斗生活的广阔场景以及各种矛盾。尤其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批判将帅骄奢荒纵,不恤士卒,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此诗语言多用七言偶对,几乎每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音调铿锵,表达了诗人时而沈郁、时而激昂、时而悲壮的心情,但给人的感觉不是形式的华美,而是沈至、浑厚、质实、雄健。 高适的边塞诗,议论深刻,见解过人。

如他的《塞上》诗,指出当时边患的严重和朝廷对外战争的失策:“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临此都。总戎扫大漠 ,一战擒单于。”

他认为唐朝习用的“和亲”手段已经起不到羁縻强敌的效果,应该像汉时。

七、边中送别 这首诗的 译文

这首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为感爱妾之逝而作,为悼亡词。

全词以感情为纽带,把旧时与今时的情景绾合在一起,对爱妾寄予了深挚的悼念。 起首二句写春风轻拂垂柳,语言很通俗,意思也很简单,但却层折多变,富于婉约特色。

句中的隋堤,指汴河一带的河堤。相传隋炀帝时开运河,自洛阳至扬州,沿堤广植杨柳。

初春时节,和煦的东风轻拂隋堤上的杨柳,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而“著意”二字,更把东风拟人化。

言外之意仿佛是说,自然界的东风对杨柳尚如此多情,而现实生活中的词人却如此孤单,再也得不到亲人的怜爱。词中写的是物态,蕴含的乃是人情。

这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依旧”二字,也就是说去年今日,正是东风骀荡、杨柳婀娜的时节,他和爱妾曾在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春光 。可是今日重来,东风依旧,人事全非,怎不让人心伤。

第三句蝉联首二句。东风对杨柳的“著意”,主要体现在一个“搓”字上。

此字以俗为雅,说东风轻拂杨柳,给人以轻轻搓揉、抚摩之感。在东风搓揉之下,柳枝上遂呈现出“鹅儿黄”的颜色。

鹅儿黄,指柳色的嫩黄。杨柳初绽的嫩叶,宛如雏鹅的羽绒 ,而这惹人喜爱的颜色,竟是东风搓出来的,真是奇绝之笔。

“天气清明时候”总括前文,在写景中蕴含一股淡淡的哀愁。 过片对仗工整,词意对比鲜明。

“去年紫陌青门”,与上片“东风依旧”相映射,是回忆从前在郊外与爱姬共同游赏之乐。紫陌,指京城的道路,如唐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云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

青门,汉时长安灞城门之别名,此处借指汴京城门。“雨魄云魂”,语本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以之形容爱妾死亡之后,魂魄飘荡,有如朝云暮雨,非常恰切。词笔至此,悼念爱妾的主题便趋于明朗化。

结尾二句,悲哀的抒发,至于极点。 “断送一生憔悴 ”,意即逗引得词人一生憔悴。

是春风在多情地抚弄杨柳,是清明时候的恼人天气,是爱妾业已消逝的雨魄云魂是这许多撩人愁绪的往事,触目惊心的现实 ,逗引得他黯然神伤而导致一生憔悴。 尤其在黄昏时刻,烟霭迷茫 ,景色惨淡,“能消几个黄昏”在失去爱妾的词人看来,仿佛来到一个催人泪下的境界 。

明人沈际飞评曰:“‘能消几个黄昏’,恒语之有情者。‘能’字更吃紧。”

(《草堂诗余正集》卷一)确实,著一“能”字,则加强了感情的深度,更富于感染力量。 这首词虽悼爱妾,非念正室,但其中沉痛哀伤之情 ,似不下于东坡的悼妻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如近人俞陛云所评,“抚今追昔,人之常情。此词结末二句,何沉痛乃尔!”(《宋词选释》)。

八、有谁知道关于战争的诗歌

征 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戎机:指战争。

若飞:象飞一样。○南朝梁·横吹曲辞《木兰诗》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旗彩:旗上的彩绘。

地暗:大地阴暗潮湿。鼓声:战鼓之声。

○南朝陈·江总《雨雪曲》 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 ○唐·胡皓《大漠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唐·王维《老将行》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麾huī下:部下。偏裨pí:偏将和裨将。

○·王维《陇头吟》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髑髅:死人的头骨。○唐·常建《塞下曲四首》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边烽;边界烽火,指边警。

○唐·盂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行人:指出征将士。刁斗:军用炊具。

公主琵琶: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弹奏琵琶曲调,乐调哀怨。○唐·李颀《古从军行》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玉门被遮:《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军攻大宛不利,武帝命人阻断退入玉门关之路,下令军士死战。

逐:跟随。轻车:武帝时有轻车将军。

○唐·李颀《古从军行》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羌笛:边疆地区常用的乐器。出塞声:边疆的乐曲。

○唐·李颀《古意》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榆关:边塞。

单chán于:汉时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唐·王昌龄《从军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骝 马:骅骝,骏马。

○唐·王昌龄《出塞》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辕门:营门。这两句写沙漠地区风扬尘土,天昏地暗,军队半卷持红旗,涌出军营。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金甲:磨透铁甲。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罗布泊西。

这里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洮táo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在甘肃临洮县。

吐谷yù浑:鲜卑族中一支的首领,这里指敌酋。○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唐·王昌龄《出塞》(又作李白诗,题为《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夜光杯:用玉制成的精美酒杯。前两句说:正在见酒想喝之时,军中已奏起琵琶安排宴饮。

后两句表现了战士们悲壮的心情,一说表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放气概。○唐·王翰《凉州词》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洗兵:洗刷兵器。

条支:古西域国名,即唐时的大食。两句极写出兵广远。

○唐·李白《战城南》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唐·李白《蜀道难》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驿yì使:送信的人。发:出发。

絮:整理缝制。○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有限:有限度。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制:制止。侵陵:侵扰,侵略。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唐·杜甫《后出塞五首》 有关战争的诗词 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斗:战斗。儒:读书人。

打仗时须用长枪利剑,不能用笔,故曰“耻为儒”。○唐·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寄高三十五记》 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唐·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寄高三十五书记》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辚lín辚:兵车隆隆声。

萧萧,战马嘶鸣声。行人:出发的士兵。

○唐·杜甫《兵车行》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军声,军队作战喊杀声。○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战格:作战时防御用的障碍物。

逾:越。○唐·杜甫《潼关吏》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 捷:胜利。

不云输:不报告败绩。○唐·杜甫《遣怀》 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 汗马:马因奋战而出汗。

疲卒:士兵因苦战而疲劳。○唐·刘湾《出塞曲》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辕门:军营门。

风掣chè:风吹动如牵引。翻:飘动。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伐鼓:击鼓。阴山:泛指边地的山。

这两句形容军威声势雄壮,地动山摇。○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唐·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风头如刀面如割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

万鼓哇殷地,千旗火生风 殷地:使大地震动。两句写军威雄壮,万鼓齐鸣,如雷声震动大地,千旗飘扬似风扬火势。

○唐·高适《塞下曲》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来解围 恩遇:朝廷特别优惠的待遇。恒:常。

○唐·高适《燕歌行》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死节:节,节操;为保卫祖同而死。岂顾勋:哪里是为了功名。

○唐·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后句写将军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唐·高适《燕歌行》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两句写行军队伍中传出嘹亮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