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描写毛笔的诗句唐朝诗人齐卫《送胎发笔寄仁公诗》中有"内为胎发外秋毫,绿衣新裁管束牢"的诗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宣城时,曾赋诗咏叹宣笔的精致。诗曰:“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宋代制笔业中,宣城的诸葛高、诸葛渐、诸葛元被誉为笔工高手,北宋诗人,也是宣城人的梅尧臣称赞说:“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欧阳修也称颂道:“宜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傅长毫,三付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可查看 2.笔墨纸砚的宣笔毛笔的历史更为悠久,秦朝之前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楚国称毛笔谓“聿“(吁),燕国称笔谓“弗”,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毛笔才有了统一的名称。 宣笔可以说是毛笔的起源。因为很久以前宣城就有“毛颖之技先天下”之说。 关于宣笔的由来,自古就有蒙恬造笔说法。唐代韩愈所著《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率军南征伐楚,行至中山地区(即宣城境内),具体方位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山在今宣城市宣州区和泾县一带;另一说中山在今江苏省溧水县境内。 据《元和郡县志》二十八卷记载,中山在宣州溧水县东南十五里处,因唐宋时期宣州府地域广泛,溧水县属宣州管辖。蒙恬发现中山兔肥毛长,质地最佳,于是以竹管为笔杆,兔毛(又称紫毫)为笔头制作毛笔,世人称“蒙恬笔”,为宣笔的鼻祖。 关于蒙恬造笔之说,史界有争议。据考证,秦之前已有毛笔。 如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战国墓就出土了楚国毛笔,该笔长462.5px,直径10px,笔锋长62.5px;笔杆系竹制,笔头为兔箭毛,与蒙恬笔的区别为该笔用传统的夹缠法固定笔头,即将笔头夹在划为四片的竹杆头上,以麻丝夹缠,并涂上漆汁。从这里可以看出,蒙恬并不是毛笔的发明者,而是对毛笔的制作进行了历史性改良。 即将笔杆一端镂空做成笔腔,再将笔头置入腔内,这样制出来的毛笔与夹缠法制出来的毛笔相比有三大优点;一是笔头整体固定在笔腔内,可以长期保持浑圆状态,利于书写;二是笔头可以保持端正的位置;三是更具有稳定感。所以毛笔至今一直延续蒙恬创制的笔腔式样不变。 古代毛笔与现代毛笔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古代毛笔为了便于人们别在头发或冠巾上随身携带而将笔尾部削尖,因此古人有“簪笔”之说。自秦到唐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并与宣纸一起长期被列为“贡品”。 宣笔的制作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据考证,制作上乘的宣笔所用之兔毛应为秋天所捕获的长年在山涧野外专吃野竹之叶,专饮山泉之水的成年雄性毛兔之毛,而且只能选其脊背上一小撮黑色弹性极强的双箭毛。 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取之不易。只有这样的兔毛所制成的毛笔才能达到尖、齐、圆、锐的要求,也才能被书画大家视之为“掌上明珠”,称之为“珍宝”。 所谓尖、齐、圆、键是这样的含义;尖:笔锋要尖如锥状,功用为利于书写钩、捺等笔画;齐:笔毛铺开后,锋毛平齐,功用为利于吐墨均匀;圆:笔根为圆柱体,圆润饱满,覆盖之毛均匀,功用为书写时流利而不开叉。键:笔锋在书写绘画时有弹性,能显现笔力。 兔毛(紫毫)之珍贵,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紫毫笔》诗为证: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兔毛(紫毫)之珍贵更有唐律为证。 唐律中把“宣笔”列为“贡品”,并作出“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之明确数量规定。用两为计量单位,且只有六两和三两在唐律所列出的“贡品”中可能是仅此一项。 历代文人雅士盛赞宣笔。以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对宣笔向往,或表达使用宣笔的感受,或表达从朋友处获得宣笔的激动心情。 以大书法家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为例,诗人写道:“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从该诗的三四两句可看出当时宣笔的代表作——诸葛笔只能从朋友处获得馈赠,即使花上千金,在市面上也买不到,用如今的话说,诸葛笔是特供品。 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盛赞宣笔,随书“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八个大字赠与泾县宣笔厂,并亲自监制莲蓬斗笔。自秦到唐宋,宣城制笔名家辈出,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诸葛氏。 史料记载其家族大多操持此业,所制之笔均为东晋和唐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等购用的宝品,此二人均向诸葛氏写过“求笔帖”求笔,或赠友或自用。古人赞誉这种诸葛笔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宣笔历史上也与许多名人有故事。仅举两个成语故事,其中的主人公与宣城有密切关系。 一则为“梦笔生花”。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白才华横逸,一辈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为什么呢?据说李白小时侯,曾梦见所用的笔头生花,醒后便文思敏锐,以斗酒诗白篇之豪气闻名天下,人称“诗仙”。 酒喝多了,朦朦胧胧中都能作诗。另一则为“江郎才尽”。 《梦求注》记载,南北朝有一个人名叫江淹,其年少时曾梦见一人送给他一枝五色笔,其人自称郭璞。江淹从此以文章闻名天下,但此事不见史传。 虽送笔无记载,但还笔却有记载。据《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曾夜宿冶亭,梦一老人,自称郭璞,他对江淹说,我有一支笔在你手中,已用了多年,现该还给我了。 江淹便从怀中取出五色笔还给老人。从此,江淹便才思衰竭,再无美文佳句传世。 “江郎才尽”就成为人们才情文思衰退的代称。到了元代,宣笔因统治者的轻视,再加上当时宣城一带战事频繁,笔工纷纷南流避难,宣笔随即被湖笔取代,这种局面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改变。 3.描写草鞋的诗句《草鞋歌》 年代: 宋 作者: 释梵琮 村里人,有意知,就手织成最容易。 长短大小在目前,密用工夫多快利。 草窠里面跳出来,结却绳头有巴鼻。 牢束跟,紧在耳。 掷地作金声,举步离泥水。 著入千山与万山,把定脚头并脚尾。 赵州尽力载不起,玄沙吃绊耀著指。 拖来拖去底头穿,轻轻飏在粪里。 《谢云居山人草鞋》 年代: 宋 作者: 张咏 云居山客草为鞋,路转千峰此寄来。 昨日公余偷步蹑,万端心绪忆天台。 4.描写庐山的诗句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庐 山 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 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 天缘有份再来游。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5.描写春天的诗句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平乐(词)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其他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唐 戴叔伦《苏溪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 杜甫《春望》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宋· 黄庭坚《清平乐》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宋·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 杜甫《春夜喜雨》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 韩愈《晚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h及第》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 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 王安石《元日》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 王安石《春夜》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 陆游《马上作》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 宋祁《玉楼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 白居易《忆江南》: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宋· 陆游《豆叶黄》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宋· 辛弃疾《浣溪沙》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宋·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宋· 姜夔《扬州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 李煜《虞美人》。 6.描写树的诗句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汉.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浩.《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宋.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晏殊.《蝶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