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朱熹描写成功的诗句

1.朱熹写的古诗

朱熹 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 压架年来雪作堆。

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菩萨蛮(回文)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

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晚凉快写一篇诗。

不说人间忧喜。 身老心闲益壮,形臞道胜还肥。

软轮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鹧鸪天(江槛)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

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

几时还得去寻盟。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归日以呈茂献待郎,当发一笑) 脱却儒冠着羽衣。

青山绿水浩然归。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回头只见冢累累。

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南乡子(次张安国韵) 落日照楼船。

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

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

目断晴空雁字连。 满江红(刘知郡生朝)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

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水调歌头 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只恐买山隐,却要练丹成。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达。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土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莺鹤。

征车渺涉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

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忆秦娥 梅花发。寒梢挂着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鸣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水调歌头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空馀千太危石,高插暮云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2.描写成功的诗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3.关于朱熹的著名诗句和解析

关于“朱熹”的著名诗句和解析有:

1.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解析: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解析: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3.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偶成》

解析: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4.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鹧鸪天》

解析: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5.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菩萨蛮》

解析: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4.朱熹用来形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诗句

观书有感(其一)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编辑本段]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编辑本段]赏析(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事实上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一块半亩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理学家。

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其词结有《晦庵词》。[编辑本段]介绍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

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胜的。

(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

5.朱熹所有的诗句(经典的)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偶成——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

4、鹧鸪天——朱熹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5、浣溪沙——朱熹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6、菩萨蛮——朱熹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7、忆秦娥——朱熹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8、好事近——朱熹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9、西江月——朱熹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10、南乡子——朱熹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11、水调歌头——朱熹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12、念奴娇——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13、青玉案——朱熹

雪消春水东风猛。帘半卷、犹嫌冷。

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而今白发羞垂领。静里时将旧游省。

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14、满江红——朱熹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6.朱熹用来形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诗句

1、《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扩展资料 《观书有感》是朱熹用比喻的手法谈观书感悟的理趣诗。

宋诗受禅偈影响,说理者多多。但能把道理说好,又有文学趣味的不多。

朱熹这两首《观书有感》算是理趣俱佳之作。 朱熹这个人,无论是非对错,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大。

有一个对联,上联是: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梁启超批评清代依附皇权的程朱派大儒,尊朱甚于尊孔,具体表现为:宁说周孔错,不说程朱非。

这些说法,看似奇怪,但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虽然有陆王派与程朱对抗,但还是朱熹的影响。

王阳明早年迷信朱熹,后来反对朱熹自成一宗,最后还免不了撰写《朱子晚年定论》。 且不说朱熹的学术成就如何,他这两首《观书有感》的确是佳作。

第一首以方塘比喻书本(圆者为池,方者为塘),映现万事万物。池水清澈,正是因为有源头活水。

这活水,当然是源源不断的知识。 不过这首诗如果在云门宗的祖师那里,只能算不合格,正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流进来的水终归不是自家宝藏。

第二首讲得是能量大小和时机的问题。春水方生,大船也变得像羽毛一样,轻轻地浮了起来;之前水小的时候,白费了许多推移的气力;水他了,能在水中自在地运行。

鲲鹏扶摇直上,需要凭借羊角大风的力量;艨艟自在中流,需要凭借春水的浮力。这是能量大小的问题,也是时机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书有感二首。

7.描写成功的诗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8.描写成功的诗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