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杜甫描写老年失意的诗句

1.杜甫在青年、中年、晚年分别所写的名诗篇

青年:杜甫三首《望岳》并读一份学期札记,望各位指正。

杜甫三首《望岳》并读杜甫曾经写过三首《望岳》。三首诗题目相同,然而描写对象、背景、旨趣、风格各异。

三首诗分别成於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当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的人生景况与心路历程。三首诗的成诗背景不同,体裁亦异。

虽然同写望岳,但所望之岳亦非同一山岳。第一首《望岳》体属五古,但全诗八句四十字很像五律,这是杜甫运用律诗句法於古诗的新手法。

大约作於开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当时作者约二十五岁,赴京兆长安贡举不第,於赵、齐一带漫游。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可知杜甫所望之岳是泰山。因为「岱宗」乃泰山的别名。

杜甫的第二首《望岳》体属七律。诗成於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其时作者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年约四十七岁。

诗中「西岳崚嶒竦处尊」一句点明此诗的描写对象为华山。 第三首《望岳》体属五古。

这是大历四年(公元七六九年),杜甫五十八岁之作。作者其时正飘泊江湖,由潭州取道往冲州,翌年便与世长辞了。

首句「南岳配朱鸟」即指出本诗所写为衡山。 三首《望岳》诗各有不同寄意和旨趣,可从中看出杜甫青年、中年、晚年时期因际遇的转变而有的不同胸怀。

咏泰山的《望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即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无限赞赏。作者面对如此雄奇壮阔的泰山,不由得感到难以下笔去形容泰山的壮伟以及兴奋仰慕的心情。

是山之壮阔,在杜甫笔下是「齐鲁青未了」。而且,泰山「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庄严神秀,是宇宙造化之所锺。

由於泰山是如此伟大,「汤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不禁激汤诗人的胸怀视野。眼前是这样的天下名山,正是二十多岁豪气英发的杜甫又岂会满足於「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句,正好点出作者欲亲履绝顶。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青年时期的自我期许。

这两句表现出作者不怕困难,敢於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本是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

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这是作者年轻时怀有大志之作。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

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於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

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彷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

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

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於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

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彷徨。咏衡山的《望岳》写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

「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

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

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於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由於三首诗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亦不一致。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因此诗句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

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但篇中并无一字明言之,我们只是从「安得仙人九节杖」、「高寻白帝问真源」得知,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沈郁顿挫。咏衡山一首则因书於晚年,即或是有所讽喻,都不过是「在德非馨香」淡淡数语。

所写景色如「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灵光飘渺之感。全诗表现出一种典赡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觉。

由此看来,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人生。

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

2.杜甫在青年、中年、晚年分别所写的名诗篇

青年:杜甫三首《望岳》并读一份学期札记,望各位指正。

杜甫三首《望岳》并读 杜甫曾经写过三首《望岳》。三首诗题目相同,然而描写对象、背景、旨趣、风格各异。

三首诗分别成於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当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的人生景况与心路历程。三首诗的成诗背景不同,体裁亦异。

虽然同写望岳,但所望之岳亦非同一山岳。第一首《望岳》体属五古,但全诗八句四十字很像五律,这是杜甫运用律诗句法於古诗的新手法。

大约作於开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当时作者约二十五岁,赴京兆长安贡举不第,於赵、齐一带漫游。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可知杜甫所望之岳是泰山。因为「岱宗」乃泰山的别名。

杜甫的第二首《望岳》体属七律。诗成於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其时作者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年约四十七岁。

诗中「西岳崚嶒竦处尊」一句点明此诗的描写对象为华山。 第三首《望岳》体属五古。

这是大历四年(公元七六九年),杜甫五十八岁之作。作者其时正飘泊江湖,由潭州取道往冲州,翌年便与世长辞了。

首句「南岳配朱鸟」即指出本诗所写为衡山。 三首《望岳》诗各有不同寄意和旨趣,可从中看出杜甫青年、中年、晚年时期因际遇的转变而有的不同胸怀。

咏泰山的《望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即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无限赞赏。作者面对如此雄奇壮阔的泰山,不由得感到难以下笔去形容泰山的壮伟以及兴奋仰慕的心情。

是山之壮阔,在杜甫笔下是「齐鲁青未了」。而且,泰山「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庄严神秀,是宇宙造化之所锺。

由於泰山是如此伟大,「汤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不禁激汤诗人的胸怀视野。眼前是这样的天下名山,正是二十多岁豪气英发的杜甫又岂会满足於「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句,正好点出作者欲亲履绝顶。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青年时期的自我期许。

这两句表现出作者不怕困难,敢於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本是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

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这是作者年轻时怀有大志之作。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

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於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

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彷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

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

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於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

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彷徨。咏衡山的《望岳》写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

「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

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

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於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由於三首诗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亦不一致。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因此诗句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

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但篇中并无一字明言之,我们只是从「安得仙人九节杖」、「高寻白帝问真源」得知,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沈郁顿挫。咏衡山一首则因书於晚年,即或是有所讽喻,都不过是「在德非馨香」淡淡数语。

所写景色如「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灵光飘渺之感。全诗表现出一种典赡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觉。

由此看来,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人生。

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

青年。

3.写杜甫晚年贫困生活的诗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4.杜甫失意时写了什么诗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 登岳阳楼 杜甫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简析】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5.形容人生失意的诗句

有很多,诗人大多是性情中人,且有点恃才傲物,经常遭遇坎坷,每逢此境必然写诗遣怀,所以这方面的诗特别多。

诗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写愁思的词也很多,比如李清照晚年的词,大抵写愁。纳兰容若的就更是了。

6.形容老年人的诗词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实,这满头稀疏的白发是诗人忧愁劳心所 致。

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然而却眼睁睁看着挚爱的国家一步步沉沦,这无疑是对他最沉痛、最残忍的打击。春来,祖国的大好河山依 旧,只是战乱之火却无情地蔓延,国破家亡,哀鸿遍野,连花鸟都让人触目惊心。

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家里的亲人境况如何,不得而知。当时杜甫年仅46岁,本不应该有太多的白发,因为忧愁而生白发,因为忧虑而致白发脱落,以至越来越稀疏了,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通过 “搔”这一个动作,把内心的焦虑彷徨和痛苦之情,极其有力地表达出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白发苍苍,忧愁郁闷的老人形象。 “尘满面,鬓如霜”苏轼在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不过四十岁,却已经“尘满面,鬓如霜”了。

“尘满面,鬓如霜”,简单质朴的六个字,把作者饱经 风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来。诗人陈师道也是如此,他在《除夜对酒赠少章》一诗中感慨道:“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说自己备受无情的现实之摧 残,以至头发脱落斑白,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显现红光。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不一定是实写,“颜衰酒借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

诗人此时不过三十出 头,本不应该有白发衰颜,只不过是借此表达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艰辛罢了。 据记载,陈师道早年受业于曾巩,得到器重。

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 史,但朝廷以陈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曾巩去世后,陈师道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但生活一直无着,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以至孤苦伶仃。

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在这样的人生遭际中,诗人怎不“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呢。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一诗,诗人抓住秋雨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安闲的老翁形象。“凉冷三秋夜”是老翁所 处的背景,他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十分“安闲”。

“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两句,写老翁就寝的 情景,也是“安闲”的一个具体体现。

“卧迟”是老年人的特性,正因为睡得晚,他才能在秋雨声中“睡美”。灯灭之后,闻着窗外淅沥的秋雨声入眠,他的心中是 静美的,连梦都是美的。

睡醒之后,他仍是安闲的——“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可他还要添香,打算 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末两句“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以景作结,写出老翁淡泊清净的内心。

此时,诗人白居易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俨然“安闲一老翁”,再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自然特别淡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写《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这首诗时,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乌桓,正踌躇满志,充满乐观自信的情调。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 了,想到自己的人生历程,不由得感慨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作者认为神龟虽然可以活几千年,最终仍难免一死,腾蛇虽能乘云驾 雾,最终仍不免成为土灰。 人生也是如此,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诗人却唱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高歌。他说,千里马虽然形老体 衰,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那些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仍有一颗勃勃雄心,他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 诗人以千里马自比,表 达自己不应因年暮而意志消沉,而要乐观奋发,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活力。

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气势豪迈,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 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则高唱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两句,以反诘领起,并作回答。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旦逝去,就不 可能再来,正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然而,在苏轼看来,人的青春虽然不可再现,但人可以老当益壮,可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使人焕发出 青春的光彩,即人生可以再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一样。

这两句振奋人心的议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休将白发唱黄鸡”,再次唱出催人奋进之曲。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而作者却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7.形容失意的诗词

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柳永》 4、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清平调词》5、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西江月》 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 8、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 9、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 1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