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隔江相望有关的诗句

一、关于后庭花的诗句

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晁冲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

极目风沙姚魏家,耳边忍听后庭花。——陈著《次韵弟观送牡丹》

风雨满天愁不动,隔江犹唱后庭花。——黄今是《渔父词》

南北自分仍自合,不应全殢后庭花。——李流谦《金陵二首》

客沽北府酒,女唱后庭花。——刘克庄《商妇词十首》

赋繁台雪云将暮,歌后庭花月未残。——刘克庄《十叠》

玉树后庭花不见,北人租地种茴香。——宋无《金陵怀古》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隋宫》

下若溪寒明月夜,后庭花落隔江秋。——曹学佺《金陵怀古四首和汪仲嘉》

二、从来隔江相望 下句怎对

03 分 28 秒 的歌曲

《离骚》

作词:十一少

作曲:灰色

编曲:灰色

演唱:灰色

汨罗江 未曾提笔已断肠

为谁凄美了皎洁的月光

书几行 谁朱唇低唱

墨染时光 字字珠玑的流畅

相思在宣纸上犹自哀伤

楚辞千行 只为你守望

默诵离骚 我等你归故乡

独自莫唱 怀沙赋太凄凉

江面月光 像谁孤芳自赏

丹青细描 你梦中的模样

情字长 蜿蜒曲折在手掌

亲手种红豆却不知寄何方

爱深藏 岁月已泛黄

离愁摇晃 顺流而下的悲伤

等你打捞起停泊在你心上

隔江相望 却没你目光

轻唱离骚 我等你归故乡

焚一炉香 思念徘徊绕梁

梨花又落 琴声随风远

黄昏斜阳 谁在黯然神伤

江面月光 像谁孤芳自赏

丹青细描 你梦中的模样

三、望天门山这首诗中写天门山隔江相对的诗句是哪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四、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爱问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

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