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花中四君子的古诗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关于梅花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关于兰花的: 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 复非高秋月。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 关于竹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关于菊花的: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关于花中四君子的古诗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关于梅花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关于兰花的: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 复非高秋月。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关于竹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关于菊花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关于赞美花中四君子的诗句1、梅花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3、雪梅·其一 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白梅 元代: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5、山园小梅·其一 宋代: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6、题画兰 清代: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7、卜算子·兰 宋代: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 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8、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新竹 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0、寒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4.关于“花中四君子”的诗梅兰菊竹诗四首 梅 黄昏风雨断桥头,更被群芳妒不休。 奇士梅花今古慨,凄凉岂独问天楼。 兰 闻香喜识玉兰幽,雅洁清新韵欲流。 入画入歌皆不愧,也宜春色也宜秋。 菊 一 含翠分黄意念深,有人默契费沉吟。 群芳斗艳争春去,独向清秋展素心。 二 含香挹露黄金靥,耐冷凌霜造化功。 不羡繁华桃与李,朱砂石畔笑秋风。 三 德全五美号兼材,万物萧条独盛开。 唯有钧翁知我意,笔移金蕊入萧斋。 1、三国时钟会《菊花赋》:“夫菊有五美焉为:黄花高悬,准天极也;纯 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 仙食也。”兼材,指菊花有多种用途,如药用、除虫用、食用及观赏用等。” 2、广西艺院大雕塑家、画家朱培钧老曾画菊相赠,并系以诗曰:“萧瑶潇洒有风神,笑傲江湖剑胆心。最爱千禧迎瑞气,黄花晚节共芳馨。” 题台岛易苏民先生《兰竹图》 劲节独能持,幽香有所思。 比邻兄与弟,同气复连枝。 5.文学作品中关于"花中四君子"的诗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梅兰竹菊(一) 林翁爱梅 孤傲的梅花/用生命的力量/冲破矜持和羞涩/用美丽的花瓣/向我们报告春天快到了! 朽木爱兰 花如白玉/冰肌玉骨/宛如翩翩起舞的仙女/淡淡馨香/绵绵情意/让多少脚步不愿离去! 坡翁爱竹 虽然/在你的身边匆匆而过/但/你那生机勃勃的竹茎/你那婀娜多姿的叶子/却深深留在我的心中! 陶翁爱菊 喜欢/不是你的色彩/而是/你那风中飘逸的姿态/你那不畏寒霜的风采 梅兰竹菊(二) 《四君子赋》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 华夏园艺绵延数千载,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而不俗。 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 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兰,幽而不病。 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 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竹,轻而不佻。 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菊,丽而不娇。 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 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梅兰竹菊(三) 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咏兰 蒋 兹 曲奏当年明月夜, 美人心事水潺潺。 如何芳草迷归路, 洒落香痕满世间。 咏竹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 乐哉! 玩物宜情。益哉!赏物养性也。 人物类异,其性同也,然人堕尘世苦厄无奈,而物随造化却乐天任性。是故,千古文人之所以倾心梅兰竹菊者,无他,皆因由物思己,惺惺相惜也。 而园艺之事又与君子立身治业何异哉?园艺者,举四季勤劳而砺其身心,唯持之以恒而用心良苦者,方使草木荣茂,焕天然之神采。君子安身立命,建功立业,唯以修心持恒,倾其心智,方臻化境。 此外,别无捷径矣。 6.关于“花中四君子”的诗梅兰菊竹诗四首 梅 黄昏风雨断桥头,更被群芳妒不休。 奇士梅花今古慨,凄凉岂独问天楼。 兰 闻香喜识玉兰幽,雅洁清新韵欲流。 入画入歌皆不愧,也宜春色也宜秋。 菊 一 含翠分黄意念深,有人默契费沉吟。 群芳斗艳争春去,独向清秋展素心。 二 含香挹露黄金靥,耐冷凌霜造化功。 不羡繁华桃与李,朱砂石畔笑秋风。 三 德全五美号兼材,万物萧条独盛开。 唯有钧翁知我意,笔移金蕊入萧斋。 1、三国时钟会《菊花赋》:“夫菊有五美焉为:黄花高悬,准天极也;纯 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 仙食也。” 兼材,指菊花有多种用途,如药用、除虫用、食用及观赏用等。” 2、广西艺院大雕塑家、画家朱培钧老曾画菊相赠,并系以诗曰:“萧瑶潇洒有风神,笑傲江湖剑胆心。 最爱千禧迎瑞气,黄花晚节共芳馨。” 题台岛易苏民先生《兰竹图》 劲节独能持,幽香有所思。 比邻兄与弟,同气复连枝。 7.花中四君子的古诗和赏析1梅 墙角数枝梅, 淩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 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 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 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 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 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 “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 “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 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 “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 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因为梅花的清纯雅洁,人们也常用梅花来描写一些品格高尚的人. 2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赏析】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 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 “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 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 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 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 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 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 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 “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 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 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