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能不能用仄韵

1.【有些宋词不符合格律辛弃疾的《贺新郎》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宋]

我仔细看过一遍,辛弃疾这首词是完全合律的.那字表“什么”,“怎么”,“哪里”的时候古时是多音字,可以有平、上两种读法,现代只留下上声一种了.平声《广韵》读诺何切,上声《广韵》读奴可切.辛弃疾这里是用了平声读法.你查版本全的《平水韵》或《词林正韵》,都可以在平声歌韵里找到“那”字.其他部分也合律,有些古入声字(属仄声),今读平声,如这里的歇、别、黑等字,都是古入声字,要注意甄别,不好以今律古,认为出律.宋词是有出律的,比如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几个字出律,但他是名家,有时候辞不害意嘛.大体上看出律的词当然占极少数,初学词的时候尽量对自己要求高点会比较好.。

2.宋词里的平仄韵怎么分的

汉字的发音有四种声调,古四声为“平、上(shǎng)、去、入”,新四声以普通话为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汉语拼音中对应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新四声中没有入声字(我们全椒话中有许多入声字,如曲、直、局、促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普通话朗诵古诗词,有时会感到别扭的缘故。若用新四声依律作诗,则用普通话朗诵就不会别扭。汉字的声调又有平、仄之分,古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为仄声,新四声中的“上、去”为仄声。

按现代音理解,平韵就是压1、2声,仄韵就是压3、4;按古代音理解,平韵就是压平,仄韵就是压上、去、入音。现代音押韵可以根据中华新韵。古代音押韵可以根据平水韵,词林正韵。

后面是我个人写诗词的一些理解,建议。希望能对你提供一些帮助。

3.宋词是否讲格律平仄

首先,宋词是一篇一篇的,每一篇,有个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格式,都是不一样的,是固定的

比如虞美人的格式,就是:

⊙平⊙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换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

⊙平⊙仄平平仄(换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再换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

其次,曲(或者说元曲中的小令),也有类似的格式。

最后提点建议:要写这种东西,最好能押韵。

比如“征夫去,望江山。”,如果改成“征夫去,江山望”,会不会更顺口一些?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要写的话,首先必须确定一个韵脚,当然抛开唐诗不谈,在整个篇幅中是允许转韵的,但是一般不提倡隔一句两句就转韵,不然就没有韵味了……

4.词只能压仄韵

古诗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体诗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怎么押韵都可以。

近体诗就是唐朝以后出现的律诗和绝句,还有长律也就是排律,不过很少看到。一般而言,近体诗只押平韵,不押仄韵。当然押仄韵的律诗和绝句也有,但是所占的比例很少,一般的说法,可以认为律诗绝句只押平韵。

至于宋词,格式很多,有只押平韵的,叫做平韵格;有只压仄韵的,叫做仄韵格;还有平仄韵交错转换的,叫做平仄韵转换格或者平仄韵错叶格。但是宋词的韵脚平仄是固定的,不能像现代诗一样平仄通押,要么仄韵,要么平韵,不能变来变去的。

你说的相见欢是平韵格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像虞美人,就是平仄转韵格,先压仄韵【了】,再转成平韵【风】,下阕起句用仄韵【在】,然后再转平韵【愁】,一共换韵四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5.宋词是否有平仄的韵调

完全看不懂题目,只能猜。

平声韵部、仄声韵部换着押韵的,(换押)减兰、菩萨蛮、清平乐、虞美人、更漏子等等。

某个平声韵部或仄声韵部为主体,交错押另一个韵部的,(错押)相见欢、荷叶杯等等。诉衷情的定格是只押平韵,只有温庭筠体变格才是错押,以平韵为主。

分别在特定位置押某个平声韵部与相同韵腹的仄声韵部(比如an的平声韵和an的仄声韵),(通押)常见的只有西江月(每片二、三句平韵,末句仄韵),其余如哨遍、醉翁操、戚氏、渡江云、曲玉管、最标准的六州歌头贺铸体。

某一个韵腹,在押韵位置想用平声就平声,想用仄声就用仄声的,没有。

6.据说宋词蝶恋花是仄韵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

如果你 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 言里都归了阳平。

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 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 声也是仄声。

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 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 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 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

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7.宋词同韵之间是否必押平音或仄音

宋词的平仄可以用现代普通话辨认大部分,还有小部分需用特殊的方法辨认。方法如下:

一、用现在普通话念宋词中的字,如果是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的,是仄声。

二、用现在普通话念宋词中的字,如果是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其中鼻韵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声。第一、第二声中非鼻韵母的字多数是平声,但有部分是仄声(即古入声字),如“鸭、接、耷、八、逼、拔、达、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从上述第二点看,比较麻烦的是要在现在的第一、第二声非鼻韵母的字中辨别古入声字,有一个方法可以分别出一部分古入声来:记住一些做声符的古入声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这些字作声旁的字,也是入声字,如“鸭、押、伯、泊、帛、柏、植、值、殖、洁、桔、佶、盒、颌、恰、洽”等等,属于仄声。

四、此外,也可以根据现在保留入声的方言来辨认,如粤语、客家话、吴语等,用这些方言来念,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长的便是,但要经过一定了解才能掌握。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查韵书,如《词林正韵》等。

通过运用上述的方法,能辨别绝大多数字的平仄声,少数拿不准的,通过查韵书来解决。

五、宋词的押韵,原本是参照《切韵》、《广韵》而放宽一些的,南宋有了《平水韵》便依《平水韵》且宽些。到清代,有人曾整理出词韵书来,较有影响的是清代一位名叫戈载的人编的《词林正韵》。有一点要注意:宋词的押韵绝对不依“十三辙”,因为“十三辙”已经把属于仄声的古入声字散混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字中了,那是元曲以后戏曲押韵用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