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秦穆公的诗句

1.有关秦穆公的成语

拜赐之师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二年》:“春秋时,秦晋肴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 厉兵秣马: 公元前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其北门之管“,即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协作内应。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便不听大夫蹇叔的劝阻,立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兵进攻郑国。 蹇叔的儿子也随部队出征,蹇叔对自己的儿子哭着说:“你们一定会在淆这个地方遭军队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淆国,刚好被郑国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郑穆公报告,一面到秦军中慌称自己是代表郑国前来慰问秦军的。

弦高说:“我们君王知道你们要来,特派我送来一批牲畜来犒劳你们。” 弦高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袭郑秦军的怀疑,使秦国怀疑郑国已做好了准备,所以进军犹豫不决。

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报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门查看,果然看见杞子的军队“束载、厉兵、秣马矣”,即人人扎束停当,兵器磨得雪亮,马喂得饱饱的,完全处于一种作为内应的作战状态。对此,郑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说:“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

你们的孟明就要来了,你们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便分别逃往齐国和宋国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怏怏地下令撤军。

成语“厉兵秣马”既来自于典故中“束载、厉兵、秣马矣”,指准备战斗 。

2.有关秦穆公的成语

拜赐之师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二年》:“春秋时,秦晋肴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

厉兵秣马:

公元前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其北门之管“,即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协作内应。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便不听大夫蹇叔的劝阻,立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兵进攻郑国。

蹇叔的儿子也随部队出征,蹇叔对自己的儿子哭着说:“你们一定会在淆这个地方遭军队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淆国,刚好被郑国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郑穆公报告,一面到秦军中慌称自己是代表郑国前来慰问秦军的。弦高说:“我们君王知道你们要来,特派我送来一批牲畜来犒劳你们。”

弦高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袭郑秦军的怀疑,使秦国怀疑郑国已做好了准备,所以进军犹豫不决。

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报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门查看,果然看见杞子的军队“束载、厉兵、秣马矣”,即人人扎束停当,兵器磨得雪亮,马喂得饱饱的,完全处于一种作为内应的作战状态。对此,郑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说:“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们的孟明就要来了,你们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便分别逃往齐国和宋国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怏怏地下令撤军。

成语“厉兵秣马”既来自于典故中“束载、厉兵、秣马矣”,指准备战斗 。

3.关于秦穆公的成语

称王称霸

chēng wáng chēng bà

【解释】王:帝王;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比喻凭借权势横行一方,或狂妄地以首脑自居。

【出处】三国·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宋·汪元量《读史》:“刘项称王称霸,关张无命无功。”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贬义。比喻像君主霸王似的独断专行的人。一般做谓语、宾语。

【正音】称;不能读作“chènɡ”。

【辨形】王;不能写作“玉”。

【近义词】称孤道寡、盛气凌人、飞扬跋扈

【反义词】谦谦君子

4.求有关君臣(关系)的诗句、谚语

关于"君臣"的诗句1、君臣相顾尽沾衣(唐·白居易·《长恨歌》)2、政尔良难君臣事(宋·辛弃疾·《贺新郎》)3、君臣留欢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君臣一梦(宋·苏轼·《行香子》)5、千载君臣鱼有水(宋·刘克庄·《念奴娇》)6、唯愿君臣千万世(宋·宋太宗·《缘识》)7、君臣已与时际会(唐·杜甫·《古柏行》)8、君臣一德、志交孚(宋·无名氏·《六州》)9、眼见他一刀两断君臣定(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0、你看他鱼水君臣倒也情意高(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1、君臣际会诚难(宋·曹勋·《沁园春》)12、一体君臣祭祀同(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13、异代君臣莫更论(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14、君臣不易逢(宋·张镃·《杂兴》)15、五位君臣(宋·释惟一·《偈颂一百三十六首》)16、君臣相遇(宋·陈著·《水龙吟》)17、君臣一梦(宋·苏轼·《行香子 过七里濑》)18、君臣称瑞频腾奏(宋·岳珂·《宫词一百首》)19、君臣千载(宋·毛滂·《沁园春》)20、五位君臣(宋·释道宁·《偈六十九首》)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慎子〉 ●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唐·张蕴古) ●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宋·朱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天下之众本在一人(宋·周敦颐) ●吐一言可以匡俗振民,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梁·王僧孺)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清·唐甄)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三国·诸葛亮) ●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乔·爱略特) ●谈吐彬彬有礼,柄政独断专行(朗费罗) ●试图用暴力控制人的思想的人是暴君,而屈从于他的人则是奴隶(英格兰) ●不讲法律,一意孤行的统治者就是暴君(伏尔泰) ●国家的头号敌人是暴君,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没有法律,而只有一个统治者,他把法律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平等就不复存在(欧里庇得斯) ●暴君统治国家就像一个倒置的圆锥体(塞·约翰逊) ●对暴君的反抗是对上帝的依从(杰弗逊) ●若有可能,奴隶也会成为暴君(塞·约翰逊) ●暴君们通常要去砍断他们爬上王位的阶梯,他们担心,如果梯 子留在那儿,别人也会爬上来(托·富勒) ●一个暴君无论杀戮多少人,也杀不掉自己的继承 者(塞涅卡) ●父子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家(唐·吴兢) ●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唐·王勃)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宋·苏轼)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下轻上重,其覆必易---〈淮南子〉 ●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明·冯梦龙)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汤显祖)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 ●伴君如伴虎 ●谁离王冠太近,谁离死亡也就不远(丹尼尔) ●位历将相,国家之柱石臣也〈汉书〉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史记〉 ●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宋·王禹楗) ●任重者其忧不可以不深,位高其责不可以不厚(宋·王安石) ●良禽相木而栖,良臣相主而佐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怒(宋·晁说之)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 ●兴利除害,尊主安民〈汉书〉 ●厉精图治,将有大为〈宋史〉 ●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谏,危时却要忠臣干(元·郑廷玉) ●欲知宰相能否,但视天下安危(清·申涵煜)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发圣神也(唐·白居易) ●宰相肚里能撑船。

5.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功臣是谁

秦国地处渭水流域,于西戎、北狄之间。

周宣王时封秦仲为大夫,秦仲在攻伐戎、狄的战争中战死;其子庄公继续攻伐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西周灭亡,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占据了以岐、沣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势力逐渐发展起来。

经过一百多年,到秦穆公时,秦国发展成为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秦穆公的霸业得益于善用人才,招来许多贤人为他辅佐政事,如当时著名的政治家百里奚协助秦穆公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秦国国力渐强。

在晋称霸时,秦也很想向东发展自己的势力。秦晋殽之战后,秦向东扩张的道路被晋所阻。

于是,秦穆公采用谋臣由余的计谋转而向西发展。在由余的指点之下,秦国对戎人的山川地理、民情风俗了如指掌。

于是,秦国开始了对戎人的大规模征伐。短短一年里,秦国共消灭了戎人的十二个大的部落,开拓疆土千余里,终于在西方称霸。

6.《秦穆公亡马: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9秦穆公亡马 %9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

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

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

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此德出而福反也。 %9注释: %9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9岐下:岐山下。岐山在今陕西西省境内。

%9野人:当地土着居民 . %9椎锋:刀枪一类的武器。这里的意思是拿着武器。

%9椎锋争死:拿着锐利的武器以死相救。 %9亡:丢失 %9得:捕获 %9而:而且 %9逐:追捕 %9伤人:对人体有害。

%9晋侯:指晋惠公夷吾。 %9次:次序。

%9惠公:晋国国君。 %9食:吃 %9野人:农民 %9逐:追逐 %9害:伤害 %9乃:于是 %9伐:讨伐,攻打 %9困:困住 %9为:被 %9以:按照 %9归:返回 %9饮:给···喝 %9椎峰:手持锐利的武器 %9欲:想 %9法:惩罚 %9闻:听说 者:… 的人 %9伤:伤害 %9德:恩德 %9译文: %9秦穆公曾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

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

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是要死人的。”于是按次序给他们酒喝。

杀马的人都惭愧地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

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可以用出力(为君王)拼死作战,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于是冲散了包围,穆公终于解决困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

这样的道德行为做出来,必然会有好事回来。 %9要点引导: %9这个故事叙述了秦穆公对偷杀骏马吃肉的人们,不仅不追究责任,还请他们喝酒,最后得到了好的报答。

从而赞扬了秦穆公宽容豁达的品格。 %9作为国君,对百姓宽容豁达,一旦国家有难的时候,百姓就会知恩图报,挺身而出,冒死献力;对百姓宽容豁达,是收拾民心的有效办法,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实作为普通人,如果能做到对人宽容豁达,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发时候,人们也同样会竭尽全力帮助你。 %9秦穆公的为人: %9胸怀宽广,能体恤百姓的国君。

%9为人宽厚,不计得失,豪放阔达,能以德报怨,不为所失去的马迁怒于那些野人。 %9秦穆公简介: %9秦穆公(?—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在《史记》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还是缪氏祖宗。 %9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

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

后分别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大败,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 %9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贤臣良将的辅佐。

还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

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9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谥号穆,葬于雍(今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

《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