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潮汕地区的诗句

1.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王安中《潮阳道中》

火轮升处路初分,擂鼓风潮脚底闻。

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云。

岭茅已远无深瘅,溪鳄方逃畏旧文。

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终欲老耕耘。(注:旧时潮阳即为今日潮州)

秀岭如屏耀明珠,

一江带水安北郛。

南北船舶旧航道,

来往车舆新要枢。

征舸高举云天远,

玉笛轻扬古调殊。

潮人自古重拼搏,

凤城于今展宏图。

(郛:古城;凤城:指潮州

2.赞美潮州人,潮州景的诗句有哪些

秀岭如屏耀明珠,

一江带水安北郛。

南北船舶旧航道,

来往车舆新要枢。

征舸高举云天远,

玉笛轻扬古调殊。

潮人自古重拼搏,

凤城于今展宏图。

这首诗生动的展现了作者泛舟韩江,饱览韩江两岸美景。看车水马龙,来往易市。一派繁忙的景象,作者不禁抒发对潮人拼搏奋斗精神的赞叹和建设美好家园努力的肯定。古时潮汕地区的真实写照跃然纸上,让人身临其境,更加激发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潮汕地区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全集 ---------------------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

4.一道有关写潮州诗句的题目

①示例: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们应该胸怀理想,不断努力,永不放弃。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依依惜别的深情。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美好的祝愿。……评分说明:答案符合情景,表达清晰完整即可。

但以下答案不符合要求,不给分。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②示例:⑴西湖莲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⑵西湖湖边柳荫——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⑶龙湫宝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⑷春天凤凰洲公园观赏桃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竹外挑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⑸游凤凰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⑹黄昏时游滨江长廊——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有关潮剧你去过潮汕地区吗

潮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已有430多年的历史。

四百年间,潮剧上演过数以千计的剧目,潮剧演出的剧目,也和表演艺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潮剧四百年的历史上,剧目出现过三次大的开拓,使上演剧目无论在题材,表现手法,以及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等方面,不断丰富充实,数量也不断增加。

根据现有资料,潮剧在明嘉靖年间至清代初年,上演的剧目主要是宋元南戏和明代传奇,如《破窑记》(吕蒙正的故事)、《鹦鹉记》(苏英梅妃的故事)、《白兔记》《荆钗记》《朱买臣休妻记》《金印记》(苏秦的故事)、《和戒记》(王昭君故事)、《珍珠记》(高文举的故事)等,其中也有根据潮汕地方人物故事编写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等。 大约在清代康熙以后,潮剧演出剧目的来源及题材,便开始发生变化。

第一次剧目开拓,出现在康熙末年至道光年间,(约18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间)即被统称为花部“乱弹”的梆子腔、皮黄腹、弦索腔等声腔剧种蓬勃兴起,并相继在北京立足之后,以北京和扬州为中心,迅速向南北方传播,在全国形成一个地方剧种争奇斗艳的局面。 地处东南沿海的潮州,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海上交通贸易的集散地,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客居潮州的外地商贾,先后在潮州建立会馆,各外地会馆聘请其家乡戏班来潮州演出,从而使西秦、皮黄、梆子等声腔剧种相继传入潮州,并落地生根,成为粤东地区的新剧种,如外江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正字戏等。

这些在潮州落地生根的外来剧种,特别是外江戏,不仅对潮剧唱腔音乐起了极大影响,而且也带来了一批从《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等小说改编的新剧目。这些新剧目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广阔的社会内容和文武兼备的戏剧场面而大受群众欢迎,很快为潮剧舞台所吸收,使潮剧剧目来源从比较狭窄的渠道中得到一次开拓,涌现了如《薛刚反唐》、《樊梨花》、《狄青》、《秦雪梅》、《刘备招亲》、《何文秀》、《凤仪亭》、《秦琼倒铜旗》、《卖胭脂》、《五台山》、《王昭君》、《下河东》、《时迁偷鸡》、《武松歇店》、《辕门射戟》等剧目;潮州歌册《花灯百戏名》通过一百屏灯所唱的一百出戏,基本上就是这个时期所出现的剧目。

潮剧第二次剧目开拓,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后至抗日时期,这次剧目开拓的出现,主要是受社会上民主思潮的影响,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影响。这次剧目开拓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剧目的思想内容出现了反对帝制,提倡共和:反对列强侵略,提倡民族振兴;反对封建制度,提倡男女平等,以及揭露贫富不均,民生艰难等社会问题,如《林则徐烧鸦片》、《袁世凯》、《徐锡麟》、《黎元洪反正》等,其中有创作的,也有根据文明戏(话剧)改编的。

第二个特点是一批受新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以改良潮剧为已任,加入了潮剧创作队伍,改编(或创作)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年代初,旅居泰国的潮汕华侨青年,以曼谷《国民日报》主笔陈铁汉为首,组织《青年觉悟社》、先后将当时流行的电影,如《孤儿救祖记》、《人道》、《都会的早晨》、《迷途的羔羊》、《渔光曲》,以及话剧《少奶奶的扇子》、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改编后剧名“一磅肉”)等改编为潮剧,使潮剧观众耳目一新。 抗日战争时期,海内外爱国知识分子,拿起笔来,创作、改编一批宣传抗日救国的剧目,如《上海案》、《芦沟桥》、《韩复榘伏法》等,特别是学校和广大农村的业余剧团,创作、上演了大量的号召民众抗日救国的剧目,如潮剧《都城喋血记》,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澄海一位中学教师以日本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创作的,揭露日本屠杀中国人民罪行的剧目。

这个时期开拓的剧目,以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烙印而流传于世。 第三次剧目开拓,则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

这次剧目开拓的出现,是五十年代初潮剧以“改人改戏改制”为主要内容进行改革之后,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对旧剧目进行清理,剔除其糟粕,保存其精华,使一批菁芜并存的剧目重现光彩;之后,遵照中央制定的传统剧目、现代剧目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的方针,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现代题材剧目和以新的历史观点编写的历史题材剧目。 潮剧专业作者和广大业余作者,以极大的创作热情,配合历次政治运动,如宣传婚姻法、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公社化、**等;创作了数以百计的现代剧目,使现代剧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这是就题材方面而言,而这次剧目开拓能够形成很大的规模,是因为建国以来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有组织有领导地举办全国、省、市、地区、县等各种类型的汇演、联合演出、观摩演出、艺术节、戏剧节;以及全国各地剧种(剧团)跨省、市、地区的巡回演出、交流演出;全国以及各省市的戏剧刊物如雨后春笋的发展起来;也大大地扩大了剧本交流的渠道。 这种剧种之间的大交流、大汇演,是潮剧剧目开拓的社会环境,使潮剧创作人员、潮剧艺人大大。

6.潮汕地区的气象谚语

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 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泥鳅跳,风雨到 东虹日头,西虹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 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 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 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 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 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大水无雷,浸崩屋 乌云过岗,风大就落雹黑龙过岗落雹 掘龙虹(短短一段),不出三天大风雨 一朝蒙雾,三朝雪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东虹日头西虹雨。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7.潮汕地区有哪些

潮汕地区并无作明确划分,但为海内外近三千万潮人所认同的潮汕范围有两种版图:一种按现代行政区划界定,范围包括今日的潮州、汕头、揭阳三座地级市,另一种则是按传统的划分方法:即在以上三地级市的基础上加多梅州市的丰顺县,这三市三县的组合便基本上是海内外潮人所认同的“潮属八邑”了。

一、潮汕核心地区:依据以上行政区划改革结果 汕头市(辖: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及南澳县);潮州市(辖:湘桥区、潮安县、饶平县);揭阳市(辖:榕城区、揭东县、揭西县 、惠来县、普宁市【代管】);汕尾市(辖:陆丰市(代管)、海丰县、陆河县、市城区)注:在一些观念里,汕尾不归入狭义的潮汕地区 二、传统潮汕地区,即海内外潮人认同的潮州八邑: 潮属八邑即在以上潮汕核心四市的基础上加多丰顺县,这古八邑名称及大致范围如下: 海阳(湘桥区、潮安县、枫溪区) 潮阳(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 揭阳(榕城区、揭东县、揭西县) 澄海(澄海区、金平区、龙湖区) 饶平(饶平县、南澳县) 普宁(普宁市) 惠来(惠来县) 丰顺(丰顺县) 三、民俗文化上的潮汕 除丰顺外,汕尾市陆丰以东包括竭石、甲子等乡镇语言及文化风俗与潮汕地区的普宁、惠来等地几乎一致,故又有不按行政区划而在潮汕核心地区基础上一北一南分布加上丰顺南部及陆丰东部形成潮汕地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