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丑奴儿是宋词吗

1.谁有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和他写的宋词(丑奴儿)的理解

丑奴儿① 书博山道中壁②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④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注释】 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 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③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 说还休。” 【品评】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

上片说 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 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 “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辛弃疾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

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

2.李清照丑奴儿诗词大意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上阕从视觉入手,生动地写出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的景象;下阕从听觉入手,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

全词篇幅短小,含蓄蕴藉,用语直白,运笔轻灵,情思沉切。 作品原文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白话译文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

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

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3.关于宋词格律我想要“丑奴儿、破阵子和少年游”的格律,因 爱问知识

丑奴儿: ⊙平⊙仄平平仄(句) ⊙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 ⊙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破阵子: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平。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平。 少年游: 定格】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别格一】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 【别格二】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 【别格三】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4.李清照丑奴儿诗词大意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上阕从视觉入手,生动地写出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的景象;下阕从听觉入手,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全词篇幅短小,含蓄蕴藉,用语直白,运笔轻灵,情思沉切。

作品原文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白话译文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5.宋词《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其中的内涵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这首词是作者辛弃疾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

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

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

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

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