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古代诗词是情理兼备的杰作古人说“诗言志”,又说“诗缘情”。“志”为情志,包括理想和情感;“情”为情感。但在诗歌中,抒情和说理其实并不矛盾。诗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其中的“观”就包含观察人生道理和自然物理的意思。说理的诗,在宋诗和禅诗中尤为多见,构成了古诗词中的一道风景。如下: 《无经藏》罗大经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掂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赵州禅师的诗偈》从谂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即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孟子·滕文公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供参考。 2.如何看出唐诗注重情宋词注重理哪个老师教出如此断章取义的论调? 唐诗注重情宋词注重理?无论诗词,要达到上乘境界,无一不是情理融通的。这老师教得狗屁不通,简直是误人子弟! 无论唐诗还是宋词,大体上都是走:由景或由事入情,由情明理的迂回路子,这符合这个时代文人表达的风格,一般不直白的诠述某种道理,而是让读者通过阅读理解延展,去得出自己的理解。只是唐诗是用来读的,为了便于吟诵,注重平仄押韵;宋词是用来唱的,为了便于配乐,除了韵脚更讲究合乎音乐的律理,所以有出律,合律的说法。 要谈说理,其实唐宋都注重说理,只是说理一般是以“文”为载体的,或者定义为“说理型散文”,而不是诗歌或词章,如唐代韩愈的《师说》《论佛骨表》和宋代苏轼的《答王庠书》《日喻说》。 3.求一些温婉美丽,清新自然的宋词浣溪沙 (李 璟) 手卷真珠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②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③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④,接天流。 【作者简介】 李璟字伯玉,史称南唐中主。好读书,多才艺。 “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 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冯延已等饮宴赋诗,于是适用于歌 筵舞榭的词,便在南唐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 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存词五首,其中《南唐二主词》收四首,《草堂诗 余》收一首。 【注释】 ①真珠:即珠帘。 ②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武帝。 这里指带信的人。 云外,指遥远的地 方。 ③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外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④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 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 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 彭城(今江苏铜山县 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评解】 这首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 主。 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 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 李璟的词,已摆脱雕饰的习气,没有晦涩之病。辞语雅洁,感慨深沉。 浣溪沙 (李 璟) 菡萏①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②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④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注释】 ①菡萏:荷花的别名。 ②韶光:美好的时光。 ③梦回:梦醒。 鸡塞:即鸡鹿塞,汉时边塞名,故址在今内蒙古。 这里泛指边塞。 ④吹彻:吹到最后一曲。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评解】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的悲秋念远之情,充满了感伤和哀怨,从而反映了封建时代夫 妻远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写悲秋,后写念远。构思新颖, 自然贴切。 体现了南唐词坛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色。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①起,吹绉一池春水。 闲引②鸳鸯香径里,手挼③红杏蕊。 斗鸭④阑干独倚,碧玉搔头⑤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作者简介】 冯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多才艺,工诗词。仕南唐, 李璟时为宰相。 他的词虽也写妇女、相思之类的题材,但不象花间派那样雕章琢句。他 能用清新的语言,着力刻画人物内心的活动和哀愁,他运用“托儿女之辞,写君臣之事” 的传统手法,隐约流露出对南唐王朝国势的关心与忧伤,对温庭筠以来的婉约词风有所 发展。 【注释】 ①乍:忽然。 ②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③挼:揉搓。 ④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 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⑤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评解】 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蕴藏个人的哀怨。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 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是传诵古今的名句。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 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①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长病酒②,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③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①闲情:闲愁。 实际指爱情、相思。 ②病酒:饮酒过量,醉酒。 ③青芜:丛生的青草。 【评解】 这首《鹊踏枝》,把“闲情”写得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词的上片着重写爱情。词中人物为相思所苦,憔悴不堪;下片着重写景。 而杨柳依 依牵愁,畔草青青惹恨。全词情景交融,意蕴深婉。 这首词并不着意刻画人物的外在形 象,也不经心描写具体景物或情事,而是把笔墨集中在创造缠绵凄恻的感情境界上,形 成了冯词的独特风格。 4.黄意明:哪些古代诗词是情理兼备的杰作古人说“诗言志”,又说“诗缘情”。 “志”为情志,包括理想和情感;“情”为情感。但在诗歌中,抒情和说理其实并不矛盾。 诗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其中的“观”就包含观察人生道理和自然物理的意思。说理的诗,在宋诗和禅诗中尤为多见,构成了古诗词中的一道风景。 春在枝头在中国文化史上,禅宗的影响是很大的。禅宗强调“明心见性”,认为对本心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坛经》记载:六祖惠能在广州法性寺时,有一次见风吹幡动。一个僧人说幡动,另一个僧人则说风动,两人争论不休。 惠能上前劝道:“仁者心动。”透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禅者对心的重视。 历史上,有很多僧人写诗。这些诗或反映他们悟道的心路历程,或说明人生的某种哲理,读来常常发人深省。 其中,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某比丘尼的悟道诗,就非常有名: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美学家宗白华曾以此诗来说明“美从何处寻”的道理。他批评这位尼姑:虽然似乎悟道,然而她的觉悟不够深、不够高。 她不能发现整个宇宙已经盎然有春意。她在踏遍陇头云时是苦闷的、失望的。 她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心的圈子里了。然而,此诗果真应该如此理解么?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是写一位比丘尼四处寻觅春天的过程;往深处思索,其实是在暗示探索真理的艰难历程:先来看“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春”可以象征美丽的大自然,也同时是真理和道的化身,更是佛教真如、佛性的象征,故这两句交代了历经千山万水、上下求索寻找真理的过程。但芒鞋踏破,真理依然隐而不现。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正揭示了求道悟道的艰难。再看后两句,这位比丘尼寻春不见、失望归来,无意中见到枝头梅花初绽,不禁手拈梅花,顿觉香气满溢,已是春意盎然。 这里,梅花是自心的象征,“笑拈梅花”即在自心自性中寻找真理和佛性。“春在枝头”就是悟出了佛性人人皆有,即心即佛、自性是佛的道理。 由此,这首诗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化中“道不远人”“吾心即是宇宙”之理。从象征角度讲,春天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外在的美景只是外境,外境必须通过内心才能起作用。 如果一个人能时时处处保持内心的澄明无染,就能不为外境所动,则无往而不是春天。当然,此诗中的梅花也可以比喻为眼前事物。 这样理解,则此诗又体现了即器存道、一花一世界的道理。在禅宗的历史上,还有一首关于赵州禅师的诗偈。 赵州禅师,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并坚持在艰苦的环境中弘传禅宗心印,接引四方学人。 赵州禅师有一个著名的公案:不管什么人来问道,他的回答往往是“吃茶去”。这个公案启发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 这首写赵州禅师的诗偈,非常质朴,却直击人心: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它说的是,赵州禅师80岁依然在各地行脚,参访各路高人,因为他对生命还有一丝疑惑,对真理还没有彻底了然。等到最后明白了,才知道走了那么多路、磨坏了那么多草鞋,只是白白浪费了金钱和时间。 因为道不在他处,而就在人心之中。一个人只要善于研究自身、发现真我,便不难明白人生的道理。 用后人的话说,或许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醉者与醒者老庄所创立的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任运自然。 他们贬斥世俗价值,强调“哀乐不入吾心”。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文人的影响很大,因而在文人的作品中,道家思想时有反映。 这方面的经典,可以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为代表: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宋人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苏轼被贬湖北黄冈,有一次喝醉酒,作了一首《临江仙》。这首词第二天就传开了,并且传说苏轼在作完此词后,将官帽官服挂于江边,驾一叶扁舟,长啸飘然而去。 当时的郡守听说了这个消息又惊又怕,要知道苏轼是以戴罪之身在黄冈劳动改造的,现在突然失踪,地方官的责任就大了。于是,他急忙赶到苏轼寓所,发现苏轼正鼾声如雷、宿醉未醒。 那么,此词到底表达了怎样的哲理,以至于成为经典?第一,醉醒转换,暗示跳出常规思维。“夜饮东坡醒复醉”,既说明作者因酣饮而多次沉醉,联系后文又暗示世间之醉者与醒者的对立。 有时候,醉眼蒙眬者或许很清醒,所谓清醒者却可能正是沉醉者。“仿佛三更”,暗寓时间的缺省。 对于一个明理的人来说,时间并不重要,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关键在于迷还是悟。“家童鼻息已雷鸣”乃举世皆醉之象征。 至此,沉醉众人与独醒作者之间的形象对比,已挺立出来。第二,万念俱息,感悟真实的世界。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寓意深远。“敲门”暗示醒者对世界的叩问,“不应”则暗示无人理解的现状。 “倚杖听江声”令人心神俱远。在传说中,一些高人大德离开世界的方式是拄杖而化,由此就勾勒出一幅飘逸的高人听涛。 5.结合唐诗宋词中具体诗歌作品试分析“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司空图著《二十四诗品》,他根据诗的意境,风格来将诗分为二十四品。 其中一品为“含蓄”。司空图仅运用寥寥几语便将含蓄诠释得清清楚楚,并且还说明了为什么会产生含蓄,最后,还教会我们如何才做到含蓄。 原文如下: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漉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首先,司空图先告诉我们什么是“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仅此八字便将“含蓄'的要旨述说出来了。接着,便用“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来对含蓄进一步深入阐释。两者结合,便恰到好处地给含蓄下了定义,即辞短意长,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它充分地表达了司空图所谓“象外之象”“韵外之韵”“味外之味”的诗美情趣,为历代诗家所重视。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与领悟其中要义。 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含蓄的主旨,是纲领性的理论判断,是含蓄的精要所在。那么,何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臆说》中解释如下:“纯用烘托,无一字道着正事,即“不著一字”非无字也。 不着一字即“超以象外,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另外,《诗品注释》中又说“言不着一字于纸上,已尽得风流之致也。”而元好问也解释为“诗家妙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 这些都是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注释。综上所述,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就是说——用最少的文字,不直接说出,而用修辞手法去烘托出最丰富的感情思想。 从而使诗风采蕴藉,情深意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唐诗中就有很多这一类的作品。 比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此诗确实含蓄俊永,余味无穷。 其字面意思简单明了,但是由于用字含蓄,而产生出审美的多义性,从而使不同的人读后产生不同的感受,或宁静悠远,或空寂惆怅,或其他。都表现出深远的情志意趣,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而传诵千古。 这便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很好例证了。 次句“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则是对含蓄含义的进一步深入补充和阐释。它的意思就是说,语言虽未涉及苦难,但就使读者不胜其忧。 它是紧承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来。侧重于说明含蓄的强烈效果与艺术感染力。 这里最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李商隐的《乐游原》了“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全诗只是纯粹的写景,全没涉及自己,而且也没有写一愁字。 但是,读后,却让人感到沉痛非常,悲凉无限。这种深厚的含蓄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艺术魅力,就叫“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中间四句,则说明为什么会产生含蓄,也即阐析产生含蓄的根本原因。“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则是说明造成含蓄的最根本原因,也即是含蓄的真谛。 而“如绿满酒,花时返秋。”则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深化与补充,侧重于说明含蓄的境界。 两者合起来,正深刻地阐述了产生含蓄的根本原因在于“要有真实的思想感情,并且还要含不尽之意。且看我的具体理解。 如下: 第五六句“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是含蓄的真谛,是其关键所在,是产生含蓄的最最根本原因。 而这两句诗的意思则是说,胸中只要有真情实感,语气所到之处自然或沉或浮,若隐若现。司空图着重地强调胸中要有“真宰”,也即人要有真挚之情,才能为含蓄。 进一步可理解为,只有炼意,以意为中心,才能达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含蓄之境。所以,只有含有精神之宰,才会达到含而不露,含而有味的境界。 这种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其中一个典型的,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中正因为诗人的真实情感的存在,才能把“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沧海明珠”“蓝田玉暖”等多种不相干的零碎的意象组合起来,而不显得零散,反而形成一种统一的谐和与浑然一体。 这可都全赖于诗人胸中所存之“真宰”。 第七八句“如绿满酒,花时返秋。” 则是主要阐述含蓄的意境。酒之香醇有味,慢慢渗出,花之含苞待放,芬芳在育,亦可想而知。 此种境界便为含蓄之境。而这两个比喻又是紧承上两句诗的,是上两句诗的深入补充。 而且,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含蓄风格真宰沉浮的样子。而且还有言尽意余,欲露还藏的特点。 而能达到这种含蓄的意境的诗很多。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意有尽而意无穷。正如陆时雍所形容的那样:“善言情者,吞吐浅深。 欲露还藏,便觉得此中无限。”便是此种境界。 缺少此种境界,即不成为含蓄之境。 最后,司空图即论述怎样才能够达到含蓄的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呢?他认为只要做到“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深浅聚散,万取一收。” 便可以作到含蓄了。也就是说,诗的最后四句,是让我们去领悟并帮助我们达到含蓄境界的最好途径与方法。 也即,面对纷繁的复杂包罗万象的瞬息万变的客观现实时,只有恰到好当处理好普遍与个别,概括与提炼的典型化问题,才可以做好含蓄。具体理解如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其字面上的意义为: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末飘荡涌流。 而将之延伸开去,深入理解,则不难得出这两句最终所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