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塞上江南是什么意思塞上江南,原名塞北江南 拼音 sài shàng jiāng nán 解释 原指古代宁夏黄河河东灌区一带。后泛指宁夏黄河平原以及其他地方塞外富庶之地。同"塞北江南"。 出处 1、《太平御览》引隋郎茂《图经》一书"因谓之塞北江南"。 2、唐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3、叶圣陶《坝上一天》:"我们这一回参观访问,常常听见'塞上江南'的说法,常常看见'塞上江南'的字样。"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北方的地方来历 2.小学五年级语文.塞上江南.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塞上江南,初名“塞北江南”,最早指今宁夏北部黄河河东灌区,即今宁夏吴忠市一带黄河灌区。 今泛指宁夏黄河平原,包括宁夏北部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一带,自古修建秦、汉等渠,利用黄河水灌溉,农牧业发达,湖泊众多,湿地连片,风景优美,胜似江南。境内有以自然分光为代表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湖和沙坡头景区,也有以历史文化为代表的水洞沟、西夏王陵和镇北堡影视城,以及贺兰山、中华回乡文化园、鸣翠湖、黄河楼、黄河坛等众多旅游景区。 《太平御览》记载:“(隋郎茂)《图经》:周宣政二年(应为周宣政元年,578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古灵州城,故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古城,古灵州不在今宁夏灵武市,因为,今灵武市之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灵州”新城“,隋朝时今灵武市境内没有城市),郎茂指出:“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 这就是”塞北江南“的由来。 原本杂羌戎之俗的灵州,风尚为之大变,引水种稻,植桑养蚕,栽杨插柳,培李种桃,成为塞北江南。 后来,黄河水利灌溉事业由河东灌区进一步发展,使整个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 3.小学五年级语文.塞上江南.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塞上江南,初名“塞北江南”,最早指今宁夏北部黄河河东灌区,即今宁夏吴忠市一带黄河灌区。今泛指宁夏黄河平原,包括宁夏北部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一带,自古修建秦、汉等渠,利用黄河水灌溉,农牧业发达,湖泊众多,湿地连片,风景优美,胜似江南。境内有以自然分光为代表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湖和沙坡头景区,也有以历史文化为代表的水洞沟、西夏王陵和镇北堡影视城,以及贺兰山、中华回乡文化园、鸣翠湖、黄河楼、黄河坛等众多旅游景区。 《太平御览》记载:“(隋郎茂)《图经》:周宣政二年(应为周宣政元年,578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古灵州城,故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古城,古灵州不在今宁夏灵武市,因为,今灵武市之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灵州”新城“,隋朝时今灵武市境内没有城市),郎茂指出:“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这就是”塞北江南“的由来。 原本杂羌戎之俗的灵州,风尚为之大变,引水种稻,植桑养蚕,栽杨插柳,培李种桃,成为塞北江南。后来,黄河水利灌溉事业由河东灌区进一步发展,使整个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 4.宁夏缘何被誉为“塞上江南”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骑铁 衣鸣。”这是唐朝诗人韦蟾的名诗,是对宁夏风貌的写实之笔。 宁夏引黄 灌区素以“塞上江南”闻名于世。这一美誉是怎么得来的呢?据史书记载,早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周攻打南朝陈国,“破 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 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 北江南”。灵州,即今宁夏银川平原一带。 江左人,即江南人。“塞北江 南”的美称从北周时就出现了。 不过,原意仅着眼于居民来源、语言风俗 等方面。其实,宁夏引黄灌区早在2000余年之前即已得到开发。 秦统一六 国后,派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套地,戍边屯垦。 到两汉盛世,出现 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可与当时 全国最富庶的关中相提并论。 900多年前,西夏在此建都,就是凭借黄河 灌溉之利资其富强,与宋、辽、金鼎足而立200多年。至元代初叶,郭守 敬主持改建唐徕、汉延、秦渠等12条干渠、68条支渠。 到明、清,灌溉面 积与灌区人口剧增,农副物产达200余种,所谓“川辉原润千村聚,野绿 禾青一望同”,“黄河百害,唯利一套”和“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誉名扬海 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塞 上江南”誉满中外。 宁夏平原的土地、水、矿产、光能、生物等资源丰富,特别是引黄河水 灌溉的优越条件,在我国西北是一个资源组合较佳,开发潜力很大的地 区。 这里地势高而不寒,日照时间长而昼夜温差大,大气干燥而土壤不 旱,黄河水利既能灌溉又能排,还有西侧贺兰山天然生态屏障。 得天独 厚的天时地利,其条件之优越,可与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埃及的尼罗河 沿岸绿洲相媲美。宁夏平原自然景观之美好,综合农业生产力水平之高,在我国西部 干旱半干旱地区名列前茅。 难怪世人们把这里誉为“塞上江南”。 5.“塞上江南”有何由来一、成语 名称 塞上江南 拼音 sāi shàng jiāng nán 解释 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同“塞北江南”。 出处 叶圣陶《坝上一天》:“我们这一回参观访问,常常听见‘塞上江南’的说法,常常看见‘塞上江南’的字样。”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北方的地方 二、地理 在大西北的高山荒漠旁边,还有江南风光般的肥沃土地,这就是著名的“塞上江南”。这里的对比是强烈的,大漠金沙、黄土丘陵,水乡绿稻、林翠花红,在这里不仅都可以领略到,而且你还会惊奇地发现,这两种不同的景色,融合的竟是那么巧妙,交织出一幅“塞上江南美好画”的五彩画卷。去宁夏的游客都赞美说:“宁夏,就像一个刚刚揭开面纱的回族少女,内在美和外在美融集一身,太美了!” 在农业方面,宁夏平原为中国水稻集中产区之一,且河湖众多,颇似江南风光,所以叫做塞上江南。 6.请问有塞上江南形成的原因吗宋代著名地理志《太平衰字记》有这么一段记载“灵州(指令宁夏北部地区)本杂羌戎之俗,北周大成一年(公元579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比,因谓之塞北江南。”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江南已成繁华之地,开始为统治者瞩目、为世人所称道,所以在南方入迁来较多时,便得了这么个雅号。据此,“塞上江南”的原始意义仅着眼于居民来源、语言风俗等方面。以后,随着唐代唐沫渠灌区的大规模开发,稻麦面积迅速扩大,粮草充盈,士马强盛,民食充富,而且水乡景色与边塞风光交相辉映,给“塞北江南”增添了更多新的含义。唐代中叶韦蟾的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骑铁衣鸣”。 宁夏是我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引黄河水灌溉已有2000年的历史。早在秦朝就在此设郡县,行“屯垦”,引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修筑长达百余公里的秦渠和汉延渠。把原先的茫茫草原,改造成为我国西北最古老的大灌区之一。汉武帝时又建汉渠、光禄渠、美丽渠、七星渠等。两汉盛世,已经出现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人们把这里与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关中相提并论。唐代对已淤积阻塞的光禄渠。塞北江南旧有名,“破陈将吴明彻,所以在南方入迁来较多时。以后,随着唐代唐沫渠灌区的大规模开发。明清两代又修筑惠农渠。早在秦朝就在此设郡县。唐代中叶韦蟾的诗句、七星渠等,引黄河水灌溉已有2000年的历史,迁其人于灵州,人们把这里与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关中相提并论。水木万家朱户暗,粮草充盈,士马强盛。据此,历经盛世治理,发展农业,成为迄今最大的古灌渠、美丽渠。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羚羊寿等渠,给“塞北江南”增添了更多新的含义。两汉盛世。把原先的茫茫草原:“贺兰山下果园成,习俗相比,江南已成繁华之地,行“屯垦”,黄河灌区渠道纵横,民食充富,修筑长达百余公里的秦渠和汉延渠宋代著名地理志《太平衰字记》有这么一段记载“灵州(指令宁夏北部地区)本杂羌戎之俗,稻麦面积迅速扩大、光禄渠,而且水乡景色与边塞风光交相辉映。唐代对已淤积阻塞的光禄渠进行疏浚,改造成为我国西北最古老的大灌区之一,稻田遍布,“塞上江南”的原始意义仅着眼于居民来源。”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为世人所称道。 宁夏是我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已经出现了“沃野千里、语言风俗等方面,引黄河水灌溉,开始为统治者瞩目,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羚羊夹,便得了这么个雅号,并赐名唐徕渠,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弓刀千骑铁衣鸣”,伸延300多公里。汉武帝时又建汉渠,一派江南风光,北周大成一年(公元579年),因谓之塞北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