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海潮 柳永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赏析 这首词以“东南形胜”三句入手擒题,起笔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说明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各样的建筑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 “参差”可理解为形容楼阁高下不齐,也可解释为大约之义,与下面的“十万”联系,大约十万人,未必是确数。此句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和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由大都市转写到郊外,一行一行的树围绕着钱塘江的大堤繁茂的生长,远远看去就像云雾一样。 一个“绕”字,把长堤曲折迤逦的形态写了出来。接下来写了钱塘江水的气势的浩大。 历来钱塘江八月观潮是盛举。三变用一“怒”字将钱塘江潮的盛世之况表现出来。 然后词人写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三句中三变从“珠玑”、“罗绮”和“竞豪奢”三个方面写出了杭州的繁华和人民生活的富庶,甚至达到了穷奢极欲的程度。 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美在于西湖,西湖之美在于其景,更在于其人美。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山山水水着实清丽可嘉;可是这里却有比画一样的西湖还美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佳句,无华的字宇间透露着别样的华丽。 “三秋”说明了桂花开的时间比较长,非常的清香扑鼻,长久不散;“十里”是说这一带的湖中大量种植着荷花,待到花开时就应了那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这一句中包含了丰富的意象,有湖、山、秋月、桂花、荷花。 细致的描述了这里的自然环境。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 “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 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 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对仗工稳。 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说的是笛声和歌声昼夜不停,或是在晴空中飘扬,或是在月夜里轻荡。 “弄”和“泛”字生动地表现了吹笛和唱歌的人心中的欢快和喜悦。“嬉嬉钓叟莲娃”,说的是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 通过这一句话描绘了一幅老少同乐、国富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下来词人写“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一位达官贵人在此游乐,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一派暄赫的声势。落笔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地位显赫且风流倜傥的长官在此饮酒赏乐,乐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 也点明了词人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深知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 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可是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法相见。 柳永就填了这首《望海潮》先在歌妓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孙何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的和未写出的尽数包括。 说的是当达官贵人们召你回去的时候,就将这里的美丽景色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可以在同僚面前夸赞一翻,告诉他们世间真的有这样一个人间仙境。 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很强。 词人以清新的笔墨,铺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把杭州富丽非凡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钱江潮的壮观,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区的富庶繁华,人民生活的美好都尽收词人笔下。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十分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罗大经《鹤林玉露》)虽然说金主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不太可信,也许只是谣传。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同时作为高级官僚的范缜对柳永这首词。 2.写柳永的优美文章翻开宋词读柳永 在文学绚如夏花的今天,坐在书桌前,翻开一本厚厚的宋词,怀念一个叫柳永的人,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可是柳永总是不经意地从我打开的书页里走出来,一手挽起宽大的衣袖,一手泼墨挥毫,把天地间的灵气凝成珠玑一颗颗镶进我的梦里,挥之不去。 柳永的幸运在于他生对了时代,诗歌走到宋朝,已经像一件被女人们穿腻的华丽衣裳,不复再有盛唐时的喧嚣了。 读者需要变换一下口味,能够拎起笔吟咏几句的文人们,也需要转变一下观念,改变一下文风。词的韵律比劳神费思的诗要强些吧,而且也适合于吟唱,事实上它也就是为吟唱而诞生的。 感谢宋仁宗,没有能够让柳永这位才情并茂的小文人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才得以让我们今天有幸读上《雨霖铃》和《八声甘州》。 创造婉约派的柳永该有一点我们在电视肥皂剧里常见的八旗子弟的样子吧?吃饱了喝足了迈着悠闲的碎步四处撒情。 好在这位秀才不遛鸟,只是爱逛逛很基层的小街道,混迹一下脂粉气氤氲的青楼。体察下情抑或找找乐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不得志自我麻醉的同时,把十年寒窗苦倒进肚里的那点墨水曲线救身地变成了歌词。 一千年前的柳永当然不会想到失意之下的涂鸦会为他带来盛名,他只是不停地咏叹着小市民的生活,兼而为自己不幸的仕途发发牢骚,如此而已。这样的咏叹和牢骚被谱上曲,被歌女们弹唱,谁知道就这么流行呢?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流行到“一夜之间红遍全国”之类,但一位体察西夏的官员回到京城,就曾亲口对皇帝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这位西夏官员想来与凡俗的柳永不会有什么背后的交易。不靠包装,不靠吹捧,凭着肚子里的墨水,点灯熬油一个字一个字地埋头苦干,赢得“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待遇,柳永真的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好好学习。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走到十里长亭,拉着友人的手,哭得一声声凝噎。醉身儿女情长,很不丈夫气概,是不是?可谁又知道不能溜须拍马屈膝逢迎的柳永不是触景生情,在哭仕途多舛的自己?哭几声也罢,在皇帝老儿主宰一切,百姓有口难辩的封建王朝,你能指望所有的文人都能像辛弃疾一样一手握着笔,一手挥着战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其词格固不高,但论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无出其右者。” 翻遍一大本厚厚的宋词,能够得此殊荣者,有谁,还有谁呢?单凭了这一点,作为婉约派当家人的柳秀才也值得我们在啃着麦当劳之流文化快餐的同时,把他装进我们的脑海里,闲暇之余,细细品咂。 3.唐诗宋词写景佳句、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那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该句足以与《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句媲美,在写景上,壮阔雄浑。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惋惜与欣慰之情交织,流畅含蓄,工巧浑成,可谓千古名句。 3、欧阳修《浪淘沙》中“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该句将三年的花季加以比较,融别情于赏花,借喻人生的短促和聚散无常,是绝妙之笔。 4、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词的名篇《雨霖铃》,我觉得全篇都是名句,最脍炙人口的是那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妙笔构语,成为千古名句。写离情写到这种程度的词作不多啊! 5、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感情真挚而执着,沉痛而柔厚,不愧为千古名句。 6、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都好,该词风格雄健,内容清新,富于想象,所以有人说,中秋词自从有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后,其他人的词就全每人读了。 7、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此就不多讲了。 8、秦观《望海潮》中“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文字精密,一个“乱”字,点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思路幽绝,令人激赏。 9、晁冲之《临江仙》“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弟弟,因与苏轼交往,受到新党政治迫害,该词追忆昔日欢娱和友情,这两句写得情深语重,但又给人洒脱、开朗的感觉,余味无穷。 10、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富于民歌风味,情深意切,情景妙合,十分别致。 4.优美感伤写景抒情的宋词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5.柳永的词10首附赏析一、《鬻海歌》 作者:宋代柳永 1、原文 鬻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2、翻译 海边的盐民靠什么谋生?女不养蚕织布,男不耕种田地。 衣食来源又不足,靠的是用牢盆熬盐来交纳赋税。 每年的春季和夏季,海潮涨满海滨,潮水退了之后,搜刮含盐的泥土,堆积得大如岛屿。 盐泥经过风吹日晒,增加了盐味,然后在上面灌上海水,淋出盐卤。 淋成的盐卤比海水含盐度大得多,但与盐相比,还淡得多。所以盐民不敢停闲,需要入深山打柴。 明知深山有虎豹也不敢回避。照样日出而去,日夕而还。 船载肩扛,无暇休息。柴投入巨灶,炎炎发热。 从早晨烧到晚上,使海水变成雪白的盐,堆积成高高的盐垛。 从聚集成盐卤到熬制咸盐期间,因无盐可卖,无非靠借贷维持生活。 待盐熬成低价卖给官府得到的钱,首先要还债,借一缗往往要还十缗。 刮泥、淋卤、打柴、熬盐,这样周而复始,没有休息。 赋税还未交齐,私债又催逼不止。 为完成制盐任务,驱赶妻子劳动,使他们徒具人形,面黄饥瘦。 煮海的盐民何等辛苦!怎样使国家富裕而人民又不贫穷? 本朝没有一事办得不失当,但愿皇帝的仁爱广及到海滨盐民。 消除战争,停止盐民纳税。 国家无战争,就可减少开支,国君就有了余钱,就有能力罢免盐铁赋税。 太平盛世,宰相作用如调味的盐一样,可以辅佐国君,使国家再现夏商周的盛世。 3、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领起全诗,以“鬻海”为业而不事耕织的盐民引出盐民煮盐的艰辛;接着二十句写盐民在官租私租逼迫下过着的苦难生活,先是写劳动环境的恶劣,再写劳动过程的漫,加之服徭役的痛苦与官租私租的重重剥削; 最后八句是诗人的政治见解,寓讽谏之意。全诗结构谨严,层次井然,不同的艺术手法恰适应了不同内容的需要,卒章显志则体现了曲终奏雅的讽谏之意,读起来似奏章却不失诗味。 二、《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作者:宋代柳永 1、原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翻译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 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3、赏析 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 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三、《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作者:宋代柳永 1、原文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2、翻译 我骑马在长安古道缓慢前行,秋蝉在高高的柳树上不住鸣。 夕阳在高外的远方渐渐沉落,旷野荒原之上秋天之风习习,极目四望旷阔天空幕帐四垂。 时光逝去永远不会再次回来,旧日的期望和约定何处去寻?寻欢作乐的兴致早已经淡漠,那些一起喝酒的朋友也散去,再也不像少年之时狂放不羁。 3、赏析 此词写深秋时节在长安路上的所见所思,上阕从秋天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下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作者之落拓无成作结。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堪称是作者悲苦一生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 四、《望海潮·东南形胜》 作者:宋代柳永 1、原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翻译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 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 6.宋词 蝶恋花 柳永伫立高楼倚栏杆,和风细细,极目忘春愁无际,黯黯暮霭自天边涌起。夕阳斜照里,青青草色映着烟霞的光彩,无言与诉,谁会领会我凭栏的心意?打算疏放狂荡地图个痛快一醉,对着美酒纵情高歌,强求一乐反而觉得无趣味。纵然衣带渐渐宽松也终生不悔,为了她值得我刻骨相思人憔悴。 这首词又题为《凤栖梧》。上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见出作者伫立望远之苦;下篇以明畅淋漓的笔调抒写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恋情,真挚感人。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未传颂千古的名句。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以这两句所表现的爱情,来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的第二境(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锲而不舍、甘愿献身的精神,并说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 我认为,此词以春愁带情伤,回味无穷,发人深思 我选b~ 7.写景的宋词有哪些,或现代写景的诗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柳枝 白居易 一树春风万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南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婉转绕芳甸 月照花霖皆似霰 空中流霞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年初照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珠帘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谈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春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晚秋天,一霎微雨撒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天渊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傅孟愠伲坏老纯橄蚰现Α?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8.柳永的宋词名篇有那些(一)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2]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3]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4] 苒苒物华休。 [5] 惟水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6]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7] 想佳人妆楼颙望,[8]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9] 争知我,[10]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11] 【注释】: [1]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 《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 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 九十七字,平韵。 [2]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3]凄紧:一作“凄惨”。 [4]是处:到处,处处。 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 翠:一作“绿”。 [5]苒苒:茂盛的样子。 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6]渺邈:遥远。 [7]淹留:久留。 [8]顒望:凝望。一作“长望”。 [9]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10]争:怎。 ⑾恁:如此,这般。 [11]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 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颙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 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 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 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 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二)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时情苦。 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 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 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 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评解】 斜月西沉,霜天破晓,执手相送,情何以堪!这首送别词,既表现了送行者的无限 依恋,也抒写了行人的感怀。 把送别和别后相思的情景,层层铺开。深刻细致地写出了 人物的感受。 最后以景结情,倍觉有情。全词铺叙展衍,层次分明而又曲折婉转。 不仅情景“妙合”,而且写景、抒情、叙事自然融合,完美一致。体现了柳词的特 色 (三)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 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 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四)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 9.写景宋词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