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怎样解读苏轼的蝶恋花蝶恋花·春景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注释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③“子”,毛本误作“小”。 “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④“绕”,元本注“一作晓。” ⑤“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⑦“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 ……,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 “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2.唐诗宋词十七讲之第十七讲摘要及读后感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 “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读后感)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 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 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中国作文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 啊,读宋词我真快乐!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作文唐诗宋词读后感600字_我读《宋词》有感。 3.高考两则古诗对比鉴赏技巧宋词;1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这是写一个独处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愁别恨至深的词。 词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离写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词篇本事,就此揭示了出来。 次句,“人不问”,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本够凄凉,有谁关心慰问,即连同情的人都没有,故“独自凄凉”,即分外感觉到凄凉难堪了。这里“人不问”之人,当指为其朝思暮想远在“天涯”之人。 其人“不问”,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难寄,这就必然加重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欲见”两句,写女子在百无聊赖愁苦之极,只好用燃香数刻来耗费时间。 “欲见”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用形状回环如篆的盘香,形容恰如人的回肠百转。“断尽”,指炷一根根断尽。 这里用以突出女子柔肠寸断,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受。香断烟消,也是形容时间流逝、愁闷未散,女子的愿望终于烟雾一样虚幻。 总之,这两句极写其相思怀人的愁苦。 过片从一年四季写愁。 “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尽管春天来临,“东风”劲吹,具有神奇伟大的东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吐艳。 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在“长敛”、“不展”背后其愁恨的深重。此句构思特妙,它和辛词《鹧鸪天》“春风不染白发须”同一机杼,都可说是文艺美学上无理而妙的写法。 即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达了人的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韵味。歇拍“困倚”二句,写她从夏到秋守傍高楼,默默无语地目视一群群大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渴望着有远人锦书的到来,但她凭着自己有多少次失望的经验,明知那毕竟是缥缈无凭的幻想,即使倚遍危楼,也依然是天涯离恨。 因此在她眼里,那远去飞鸿组成的“人”字飞翔,实际上都可说是一个个巨大的“愁”字而已。这就是俗话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因为她思念情人,见雁字倍增愁思,“人”字也就变成了“愁”字。因为人在激情强烈情况下,客观景物在人的眼里会改变情调色彩的。 所以,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这话是言之有理的。 (董冰竹) 2. 千秋岁·水边沙外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 又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少游此作就是将身世之感融入艳情小词,感情深挚悲切。 这种悲切之情,通过全词浓郁的意境渲染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词作于诗人坐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坐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政治上的打击接连而来之时。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 此四句是写景,处州城外有大溪,沙滩。此时春寒已退,该是晚春时节了。 后两句似出自晚唐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状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 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他乡逢春,因景生情,引起词人飘零身世之感。 词人受贬远陟,孑然一身,更无酒兴,且种种苦况,使人形影消瘦,衣带渐宽。“宽衣带”,出自《古诗十九首》“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哀婉深沉。 “人不见”句,从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出,以情人相期不遇的惆怅,喻遭贬远离亲友的哀婉,是别情,也是政治失意的悲哀。 现实的凄凉境遇,自然又勾起他对往日的回忆。 下片起句“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西池会,《淮海集》卷九:“西城宴集,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 会者二十有六人。”西池会即指这次集会。 《能改斋漫录》卷十九:“少游词云:‘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亦为在京师与毅甫同在于朝,叙其为金明池之游耳。“可见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光。 他在词中不止一次地提及。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 《隋书·音乐志》:“怀黄绾白,鹓鹭成行”,鹓鹭即指朝廷百官。飞盖,状车辆之疾行,出自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作者回忆西池宴集,馆阁官员乘车驰骋于大道,使他无限眷恋,那欢乐情景,“携手处,今谁在?”抚今追昔,由于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词人怎能不倍加忆念故人。 4.秦观《踏沙行原文: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 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这首词题为“郴州旅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 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 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 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 “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 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 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 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王静安先生吟诵至此,不禁挥笔题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人间词话》)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重累。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 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 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 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 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 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 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 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 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 5.填花名,填什么1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诗歌浅论 ZZ 前言 文学在有宋一代而达到极盛。 不仅一代文学之胜的宋词与唐诗、元曲、明清小说百花争妍而又各司所时。即使是宋代的诗文也各擅胜场。 单就宋诗而言,虽然初期仍沿袭晚唐、五代流风,然欧阳修一出,而气格大变,“为自然之声,穷极幽隐”[1]。 一时间梅尧臣、苏舜钦、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纷纷登上诗坛,蔚为大观。 苏公之时,宋诗风格渐成,“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2]成为宋诗最为突出的特征。自此,宋诗以其独特的风貌与唐诗分庭抗礼。 在此之间,有一位宋诗风气之外的诗人,他就是“苏门四学士”[3]之一的秦观。 秦观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不久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当时即负盛名,如陈师道《后山诗话》誉之为“当代词手”,他在北宋以后几百年被视为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作家。 秦观诗风大体与词风相近,不合于当时的诗风。 但是秦观在诗歌题材上有所开拓,在诗歌艺术上继承和创新也都有所发展,为宋诗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各种的原因,人们对秦观的诗歌不是很重视,本文尝试对秦观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历程做出阐释,以起抛砖引玉之用。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秦观当是“词家正宗”(清·《词洁》卷三)其实“秦少游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为渠帅,世遂寡称。”(明·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当前对于少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大都只是局限于他的词尤其是婉约词,对于他的诗文和思想状况还没有很系统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在少游的诗文中,既有“丹青倘不渝,与子同裳衣。”(《寄曾逢原》)强烈的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也有“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 任人笑生涯,泛梗漂萍。”(《满庭芳(红蓼花繁)》)充满仙风道骨的渔父之词。 既有“更无舟楫碍,从此百川通”(《拟郡学度东风解冻》)豪情满怀得抒写平步青云之志,也有“屠龙肯自羞无用,画虎从人笑不成”(《次韵参寥三首其三》)的痛苦失落。 不过秦观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女郎诗”[4],叶嘉莹在其《唐宋词十七讲》中言秦观是“词人之词”,我觉得其婉约柔丽,感情细腻、真挚的诗歌可称之为词人之诗。 一,秦诗不合时风 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唐诗那样突出,但它的成就却不能低估,唐诗、宋诗各有千秋,它们的风格不同。 一般地说唐诗讲神韵、格调,宋诗则讲气骨、理趣;唐诗多以热烈的感情去感受现实生活,宋诗多以冷静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唐诗气度宏大,宋诗钻研甚深。 此外,宋诗好发议论,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诸家在提倡古文的同时,诗歌上也接受了韩愈及其同派作家的影响,在内容上要求以诗歌“叙人情,状物态”,反对西昆诗人的无病呻吟;艺术上要求以清丽平淡的风格纠正西昆诗人的浮艳作风,这才开始表现了宋诗的独特面目。 此后经过王安石、苏轼到黄庭坚,他们从各自的生活道路出发,多方面向前代作家学习,通过诗歌抒发个人的生活感受,表现个人的政治态度、文艺见解,形成各自不同的诗歌风格,和欧阳修合称北宋四大家。由于宋代文人的政治地位高,容易脱离人民群众,长期的书房生活,使他们习惯于以学问相高,以议论相尚,而不大注意从现实生活吸取源泉,构成鲜明的诗歌意境来激动读者。 这种作风在欧、王、苏三家中已有所表现。到了黄庭坚、陈师道,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见严羽《沧浪诗话》)的江西诗派,风靡一时。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于个人性格和受到苏轼以诗入词的启发,秦观以词入诗,在情致上下功夫,创作出了婉弱柔丽,感情细腻、真挚的“女郎诗”。 这是秦观对中国诗歌艺术的继承创新,为宋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秦观自身的才学和天赋都难以与其师苏轼相比,其成就有限,不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这使女郎诗难以得到当时的承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