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昌

1.小学160首古诗

1.长歌行 (汉)汉乐府 2.咏鹅 (唐)骆宾王 3.望天门山 (唐)李白 4.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5.敕勒歌 (南北朝)北朝民歌 6.七步诗 (魏晋)曹植 7.绝句(1) (唐)杜甫 8.从军行 (唐)王昌龄 9.咏柳 (唐)贺知章 10.江南 (汉)汉乐府 11.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1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13.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14.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15.绝句(2) (唐)杜甫 16.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17.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18.静夜思 (唐)李白 19.春夜喜雨 (唐)杜甫 20.春晓 (唐)孟浩然 2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22.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23.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24.塞下曲(1) (唐)卢纶 25.鹿柴 (唐)王维 26.游子吟 (唐)孟郊 2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28.渔歌子 (唐)张志和 2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30.凉州词·出塞 (唐)王之涣 31.竹里馆 (唐)王维 32.元日 (宋)王安石 33.赠汪伦 (唐)李白 34.悯农(1) (唐)李绅 35.枫桥夜泊 (唐)张继 36.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37.清明 (唐)杜牧 38.出塞 (唐)王昌龄 39.送元二使之安西 (唐)王维 4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41.古朗月行 (唐)李白 4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43.竹枝词 (唐)刘禹锡 44.乌衣巷 (唐)刘禹锡 45.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46.忆江南 (唐)白居易 47.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48.江雪 (唐)柳宗元 49.望洞庭 (唐)刘禹锡 50.江南春 (唐)杜牧 51.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5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53.别董大 (唐)高适 54.秋夕 (唐)杜牧 55.春日 (宋)朱熹 56.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刘禹锡 57.山行 (唐)杜牧 58.竹石 (清)郑燮 59.寒食 (唐)韩翃 60.墨梅 (元)王冕 6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62.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63.赠花卿 (唐)杜甫 64.示儿 (宋)陆游 65.小池 (宋)杨万里 66.悯农(2) (唐)李绅 67.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68.乐游原 (唐)李商隐 69.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70.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71.梅花 (宋)王安石 72.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73.题临安邸 (宋)林升 7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7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76.石灰吟 (明)于谦 77.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磐 78.秋浦歌 (唐)李白 79.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80.凉州词 (唐)王翰 81.观猎 (唐)王维 82.画 (唐)王维 83.调笑令 (唐)韦应物 84.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85.长安秋望 (唐)杜牧 86.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87.少年行 (唐)王维 88.山中 (唐)王勃 89.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90.黄鹤楼 (唐)崔颢 91.牧童词 (唐)张籍 92.日暮 (唐)杜甫 93.塞下曲(2) (唐)卢纶 94.野望 (唐)王绩 95.蜀相 (唐)杜甫 96.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97.池上 (唐)白居易 98.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99.少年行 (唐)令狐楚 100.十五从军征 (汉)无名氏 101.山居秋暝 (唐)王维 102.风 (唐)李峤 103.山行留客 (唐)张旭 104.春望 (唐)杜甫 105.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106.再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107.望蓟门 (唐)祖咏 108.硕鼠 (周)无名氏 109.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110.乡村四月 (宋)翁卷 111.横江词 (唐)李白 112.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113.鸟鸣涧 (唐)王维 114.蝉 (唐)虞世南 115.军行 (唐)李白 116.洛桥晚望 (唐)孟郊 117.山中 (唐)王维 118.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119.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唐)王勃 120.大风歌 (汉)刘邦 121.所见 (清)袁牧 122.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123.村居 (清)高鼎 124.花影 (宋)苏轼 125.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126.国殇 (战国)屈原 127.渡汉江 (唐)宋之问 128.易水歌 (先秦)荆轲 129.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130.过华清宫绝句 (唐)杜牧 131.秋词 (唐)刘禹锡 132.晚春 (唐)韩愈 133.饮酒 (晋)陶渊明 134.云 (唐)来鹏 135.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唐)韦应物 136.观刈麦 (唐)白居易 13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 138.游山西村 (宋)陆游 139.春雪 (唐)韩愈 140.侠客行 (唐)温庭筠 141.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142.秋思 (唐)张籍 143.夜雪 (唐)白居易 144.垓下歌 (楚汉)项羽 145.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146.石壕吏 (唐)杜甫 147.蜂 (唐)罗隐 148.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149.渔翁 (唐)柳宗元 150.卖炭翁 (唐)白居易 151.赋新月 (唐)缪氏子 152.画眉鸟 (宋)欧阳修 153.观田家 (唐)韦应物 154.采莲曲 (唐)王昌龄 155.赤壁 (唐)杜牧 156.梅花 (宋)林逋 157.题西太一宫壁 (宋)王安石 158.题西林壁 (宋)苏轼 159.短歌行 (魏晋)曹操 160.昌谷北园新笋 (唐)李贺 具体的诗句见这个网站。

2.勤俭节约古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1、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3.古诗中有很多提昌“珍惜时间”的诗句,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中有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解读]原诗是一首七律。这两句是告诫弟侄——少年时期辛苦学习,将为一生的事业扎下根基,切莫有丝毫懒惰,不要浪费了大好光阴。诗句是对后人的劝勉,情味恳直,旨意深切。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石埭(今石台县)人。

杜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青年时期,累举考不第。直到大顺二年(891)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第八名)。当时政局动乱,未就官职,还乡闲居。后入南唐,授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不久即病逝。

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善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4.寻隐者不遇古诗百度知道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 寻隐者不遇 诗词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寻隐者不遇》[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让诗人惘然若失,无可奈何。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汉族。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贾岛。

5.古诗出塞的意思

释义:

秦汉以来,明月照耀下的边塞(存在着,守卫着,等待着,坚持着……),(此刻望着边塞望着明月的诗人所想的是)出塞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只要龙城仍有像李广一样的将军驻守,外敌的骑兵就不敢踏过阴山(入侵中原)。

创作背景:

《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文人乃至兵家对战争都不是向往或鼓励的。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万里所指,是从边塞到远方的战争之地的距离,并不是边塞到军人故乡的距离。

原诗:

《出塞》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出塞 (唐代王昌龄诗作)

6.王昌龄昌的与古诗

王昌龄写的古诗如下: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塞二首·其一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七首·其四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采莲曲作者: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闺怨作者: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从军行二首·其一作者:王昌龄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相关内容
上一篇
唐诗扬
下一篇
古诗词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