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喜欢宋词的理由 文章我喜欢宋词!便经常走进宋词。 走进宋词,我了解了豪放着的激昂,明白了缠绵中的婉约。 走进宋词,我明白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顽皮,也明白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 走进宋词,我了解了苏轼的苦闷,哀伤了李清照的凄婉,品味了柳永的细腻。 走进宋词,便也就走进了词人。词人的一喜一忧,一离一聚,一生一死,一情一爱,一心一意都在词中展露无疑。 苏轼泛舟赤壁,留下千古流传的名篇《赤壁怀古》,词风豪放却蕴含哲理,苏轼定是一个性情刚直,正气浩然的词人吧,不然怎能写出如此雄放的词来?然而当我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又惊讶于他凝重的思想,多情的笔调,理性的眼光。 走进宋词,便走进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岳飞“壮志饥餐胡虎肉,笑谈渴饮凶奴血”的精忠;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走进宋词,便走进 “愿我如水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完美爱情。 宋词是宝,宋词是我们身心修养的一部分。走进宋词,我们的心将越来越美,我的思想也将越来越成熟。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宋词。 2.宋词的忧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菩萨蛮温庭筠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消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李煜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 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浣溪纱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谢新恩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 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呈郑王十二弟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三台令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更漏子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又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又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边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长相思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一斛珠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蚟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或为冯延巳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又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柳枝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阮郎归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皴,回首边头,欲寄鳞游,。 3.要写一篇关于宋词的论文,谁能帮帮忙丫宋词美学思潮初探[摘 要]宋代美学思潮的运行,更多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的思想文化层次演进。 以宋文学的代表——宋词的美学风格分析来看,宋人的美学观念趋向于婉约含蓄,形成独特的美的韵味,同时北南宋的美学思潮的内涵又略有差别,婉约含蓄中又带有豪放和激昂,形成宋美学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宋词 审美 豪放 婉约继盛唐之后的宋王朝,始终是一个内忧外患交困,积贫积弱的王朝,然而,就中华民族的封建文化的发展而言,正是由于宋所处的独特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才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在这个时期内走向了成熟,传统的美学在这个时代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深化和实现,使得宋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居了无可非议的重要地位,显示出独特而恒久的魅力。 从宋文学的代表——宋词来看,晏殊词清丽洒脱,柳永词浪漫缠绵,苏轼词旷达恢弘,辛弃疾词豪放激昂……这些动人的华美篇章,折射着那一代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风尚和审美理想,反映着那个特定的时代氛围中美学观念、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 虽然我学力尚浅,很多知识的构建还不够充分,但由于我对宋词及美学的兴趣和平时的积累,我将通过对宋词及其代表作家、作品、风格的分析,由宋文学的创作主体即审美主体的宋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入手探析所蕴涵并体现在宋词中的美学思潮的特点和美学风格。 美,是要靠人也就是审美主体去追寻,去发现,去体味的。宋代社会的审美主体首先是其社会成员中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正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寻觅适合自我审美情趣的美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就是在这个寻找美的过程中,他们日渐成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美学风格,创造出了属于宋人自己的审美心理机制和美的创造方式,展现出与前代的美学模式风采迥异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结。 并形成具有其代表意义的书斋美学。在优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下,成为统治集团成员的宋文人士大夫们,享受着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因此而比别人更会有滋有味地享受生活。 这是士大夫阶层审美观念滋生的土壤,滋养出敏锐细腻的感觉能力,成为了既有钱又有闲的文人雅士自然而然将追寻的目光转向文艺生活,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领域。 同时,用词这种比诗更宽松又讲求韵律的文学样式来反映他们的审美情趣,寄托审美理想。 词,产生于唐五代,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于音乐脱离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从某种意义上讲,词是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初时起源于民间,后经文人的加工,有了格式和音韵方面的要求和规定。 换一个角度来说,词,产生于人们通俗的审美享受的需要,觥筹交错,肴蔌杂陈前的清歌妙舞,无形中陶冶了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激发了士大夫以清绝之辞助娇娆之态的雅兴,审美主体兴致盎然地观照审美对象,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所谓审美享受,是通过审美感受所获得的一种情感上的愉悦,这种愉悦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共同和谐振运动的极致状态,表现为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人的审美需要,直接表现在审美享受的追求上,尽管这是通过个人的审美活动获得的,但却渗透着宽广的社会内容,反映出个体审美心理和社会审美心理的统一。 而宋文人士大夫对室内乐舞的欣赏并以词助兴的审美方式,体现了在温饱满足后进而向更高文化层次追求的审美享受。 如此看来,似乎宋文人士大夫终日沉沦于妍歌妙舞,放荡不羁之中,实际如何呢?我们先来看一位宋初的代表词人——晏殊。 晏殊,14岁时即以神童之名进见皇帝,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的太平宰相。在凡人眼中,这是何等的大富大贵!“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运歌席莫辞频。”⑴“一曲细丝清脆,椅朱唇。 斟绿酒、掩红巾。”⑵“蜀弦高,羌管脆,慢扬舞娥香袂。 君莫笑,醉乡人,熙熙长似春。”⑶晏词中有大量相似的关于歌舞宴席的作品,声色歌舞跃然纸上,然而萦绕于词人胸怀的,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思。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 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 ⑷“劝君绿酒金杯,莫嫌经管催。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⑸词中情调乃是词人主观情愫的外化。 本来该是美好的意象,出现在词人笔下时却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忧郁。春花秋草的生命力何其旺盛,在词人眼中却不过是年华飞逝的标记;千娇百媚的歌儿舞女何其楚楚动人,亦难化解词人心中的离愁别恨。 位居三公是多少人的梦想,词人却并未感到多少的乐趣,反而发出意味深长的人生喟叹。未中前的清灯苦卷,高中后的大福大贵,眼前的一切富贵繁华真实而又虚幻,巨大的反差使词人的内心中产生难以言传的复杂思绪。 个人经历的前后变化,亦是宋代士大夫人生道路的概括和缩影,而在晏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情结,其实也正是这个文化阶层亦即时代审美主体共同的心态。 在经历千辛万苦后获得功名利禄,短暂的得意之后,没有了压力,失落了最高层次的追求,反而有一种若有所失的空。 4.关于宋词的学年论文落花之下的独立人——从宋词中的落花意象浅析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关键词】 落花 命运偶然性 文人的个人际遇 家国忧患意识【内容摘要】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试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落花凋零,飘摇随流水,太多的人看到这样的一幕,都会觉得一种不可自制的悲伤。 这是因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从稿》中也曾这样写道:“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 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毫无定则。从而,产生了一种,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 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落花意象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偶然观的是南朝的范缜。 在《南史范缜传》中,这样写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开藩篱落于粪溷之中。” 这段话是他与竟陵王萧子良就关于因果报应说所作的辩论。范缜说,“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风吹落到厅堂里,飘落到席子上,坐垫上,正如你一样出身高门,享受富贵;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粪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 这即是说,人的富贵、贫贱,只不过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罢了。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富贵贫贱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现象。 它包含了一种不可知论的前提,即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只能听其自然安排,个人是无能为力的。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约六百多首。 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因为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 故而,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宋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 同时,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处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内蕴也不尽相同。但是,我认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感时伤物的,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 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个重文抑武,优渥文人的时代。为了适应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成为了入仕的主要途径,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读书办学和研究学术的社会风气。 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明朝徐有贞在《重建文正书院记》中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盛过之。” 宋代统治者,鉴于前朝之教训,对文化没有实行专制,使学术思想得以活跃。宋代知识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论,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与“汉学”相对立的“理学”,以及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寻。 但是,他们可以论政,却仍然是统治者手中的筹码。其次,在经济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长治久安,商业繁荣。 这也使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 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但是,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国势渐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力已大不如前。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词人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价值取向和处世心态一旦确立和稳固,宋代词人才会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随心而动,去实现冶游、饮酒、隐逸、谪居、参禅等多彩的人生体验。 我大体上将宋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将从三个类别分述之。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 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有报国之心,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类型,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以晏殊、欧阳修为例。提起落花词,不得不提晏殊。 晏殊以一寒门士子而至于位极人臣,但是,检索晏殊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 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这种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导致了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的状况。 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悲哀。在耳熟能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