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结合唐诗宋词理解苏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

小题1:(2分)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

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小题1: (2分)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 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小题1: (2分)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要扣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略。

2.哪些诗词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般来说,对于这样的手法,并不是每一首古诗都符合,主要针对那些寓意较深的诗文。

大致上来说,文末留白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景物留白或者称之为物象留白。

比如“山山映翠微”这一句诗就是明显的景物留白。虽然诗文的笔触只停留在山上的绿色上,但很自然能够让人想到山的后面会是什么。

给人一种似乎有话却没有说完的感觉。这样的好处在于开阔了诗文的视野,使得诗文的张力更大,给人更多的联想。

第二种是寓意留白。比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一句不难看出是寓意留白。

它的好处在于启发人思考,也就是常说的发人深省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扩大诗文的意境,提升诗文的哲理性和思辨性。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是诗文的结尾能够给人无限的启发和遐想,也就是经常说的文末留白。给读者一定的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1)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作答时先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然后概括分析诗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意境所蕴含的情感.概括时抓住关键词语“暮萧条”“黯未消”.首联的作用一般为点题、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本题根据意境的分析,这里是引出下文诗人的思归之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2)“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是指“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本题的重点是分析诗歌情感的表达,作答时分析手法,然后再分析情感.答题区间题干已经作了明确.“惆怅此时频极目”是直接抒情,“江南江北路迢迢”是写景,从整个尾联来看是借景抒情.作答时先结合尾联概述画面,然后从画面特点分析诗人情感的深远,注意抓住“路遥遥”.答案:(1)①首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1分)诗人客居异乡,登楼远眺,古城周围一片萧条,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暮色降临,古城孤立荒原,渲染出一片冷落萧瑟的气氛.(2分)②自然引出诗人的归思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2分)(2)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但见长路漫漫,不见故乡,把一片乡情融入“江南江北路迢迢”的画面中.赏析:这首诗描写登扬州城所见的迷茫旷远的秋色,从而抒发思乡之情.首联以萧条的景象定下了忧伤情调和思归的主旨.中间两联对仗写登临所见,还有些诗味.颔联写远景,境界尚开阔,“鸦外”、“雁边”暗含羁旅之愁.颈联写近景,观察颇为敏锐,且能融情于景.这两联对仗都是上句强,下句弱,因为上句更富形象思维.尾联转为抒情,“惆怅”呼应“萧条”和“黯”;“路迢迢”以景结情,能够宕出远神,“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算是“言行”一致.。

4.求简短些的唐诗宋词

王维:鸟鸣涧 鹿柴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送友人 夜宿山寺 秋浦歌 望天门山 客中作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春望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蜀相

孟郊:游子吟

韩愈:春雪 早春 晚春

白居易:忆江南 钱塘湖春行 大林寺桃花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闻席上见证 秋词 乌衣巷 石头城 浪淘沙

杜牧:泊秦淮 山行 秋夕 江南春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海棠 春江晚景 浣溪沙 水调歌头 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如梦令 醉花阴 声声慢 绝句

岳飞:满江红

陆游:示儿 冬夜读书示子聿 游山西村 诉衷情

范仲淹:渔家傲

=============

列举这些

推荐一本工具书 《新编学生古诗手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的

是最常见的诗词曲 从先秦到近代 分小学和初中部分

背完这本书 差不多够用了

5."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句话出自哪里

“言有尽而意无穷”出自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读音:yán yǒu jìn ér yì wú qióng 释义: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造句:这位演说家的演讲真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

6.结合唐诗宋词中具体诗歌作品试分析“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

司空图著《二十四诗品》,他根据诗的意境,风格来将诗分为二十四品。

其中一品为“含蓄”。司空图仅运用寥寥几语便将含蓄诠释得清清楚楚,并且还说明了为什么会产生含蓄,最后,还教会我们如何才做到含蓄。

原文如下: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漉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首先,司空图先告诉我们什么是“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仅此八字便将“含蓄'的要旨述说出来了。接着,便用“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来对含蓄进一步深入阐释。两者结合,便恰到好处地给含蓄下了定义,即辞短意长,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它充分地表达了司空图所谓“象外之象”“韵外之韵”“味外之味”的诗美情趣,为历代诗家所重视。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与领悟其中要义。

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含蓄的主旨,是纲领性的理论判断,是含蓄的精要所在。那么,何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臆说》中解释如下:“纯用烘托,无一字道着正事,即“不著一字”非无字也。

不着一字即“超以象外,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另外,《诗品注释》中又说“言不着一字于纸上,已尽得风流之致也。”而元好问也解释为“诗家妙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

这些都是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注释。综上所述,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就是说——用最少的文字,不直接说出,而用修辞手法去烘托出最丰富的感情思想。

从而使诗风采蕴藉,情深意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唐诗中就有很多这一类的作品。

比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此诗确实含蓄俊永,余味无穷。

其字面意思简单明了,但是由于用字含蓄,而产生出审美的多义性,从而使不同的人读后产生不同的感受,或宁静悠远,或空寂惆怅,或其他。都表现出深远的情志意趣,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而传诵千古。

这便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很好例证了。 次句“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则是对含蓄含义的进一步深入补充和阐释。它的意思就是说,语言虽未涉及苦难,但就使读者不胜其忧。

它是紧承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来。侧重于说明含蓄的强烈效果与艺术感染力。

这里最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李商隐的《乐游原》了“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全诗只是纯粹的写景,全没涉及自己,而且也没有写一愁字。

但是,读后,却让人感到沉痛非常,悲凉无限。这种深厚的含蓄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艺术魅力,就叫“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中间四句,则说明为什么会产生含蓄,也即阐析产生含蓄的根本原因。“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则是说明造成含蓄的最根本原因,也即是含蓄的真谛。

而“如绿满酒,花时返秋。”则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深化与补充,侧重于说明含蓄的境界。

两者合起来,正深刻地阐述了产生含蓄的根本原因在于“要有真实的思想感情,并且还要含不尽之意。且看我的具体理解。

如下: 第五六句“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是含蓄的真谛,是其关键所在,是产生含蓄的最最根本原因。

而这两句诗的意思则是说,胸中只要有真情实感,语气所到之处自然或沉或浮,若隐若现。司空图着重地强调胸中要有“真宰”,也即人要有真挚之情,才能为含蓄。

进一步可理解为,只有炼意,以意为中心,才能达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含蓄之境。所以,只有含有精神之宰,才会达到含而不露,含而有味的境界。

这种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其中一个典型的,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中正因为诗人的真实情感的存在,才能把“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沧海明珠”“蓝田玉暖”等多种不相干的零碎的意象组合起来,而不显得零散,反而形成一种统一的谐和与浑然一体。

这可都全赖于诗人胸中所存之“真宰”。 第七八句“如绿满酒,花时返秋。”

则是主要阐述含蓄的意境。酒之香醇有味,慢慢渗出,花之含苞待放,芬芳在育,亦可想而知。

此种境界便为含蓄之境。而这两个比喻又是紧承上两句诗的,是上两句诗的深入补充。

而且,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含蓄风格真宰沉浮的样子。而且还有言尽意余,欲露还藏的特点。

而能达到这种含蓄的意境的诗很多。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意有尽而意无穷。正如陆时雍所形容的那样:“善言情者,吞吐浅深。

欲露还藏,便觉得此中无限。”便是此种境界。

缺少此种境界,即不成为含蓄之境。 最后,司空图即论述怎样才能够达到含蓄的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呢?他认为只要做到“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深浅聚散,万取一收。”

便可以作到含蓄了。也就是说,诗的最后四句,是让我们去领悟并帮助我们达到含蓄境界的最好途径与方法。

也即,面对纷繁的复杂包罗万象的瞬息万变的客观现实时,只有恰到好当处理好普遍与个别,概括与提炼的典型化问题,才可以做好含蓄。具体理解如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其字面上的意义为: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末飘荡涌流。

而将之延伸开去,深入理解,则不难得出这两句最终所指。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