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的写作有那些具体的要求吗先看谱,词谱网上能找到,书店也有,新手推荐《百香词谱》这个谱相对要宽松1些。。 其次弄清楚汉字的平仄,分清平、上、去、入四声的字 平就是平声字,上、去、入是仄声字 具体要做的是:找一部平水韵或 晚翠轩词韵(网上有,BAIDU搜1下即可)看里面的入声字,读这些字, 如果您是南方人,您会觉得入声字的发音方法和平、上、去3声不同,那您就可以多读多熟悉,做到能分清楚普通话里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即可; 如果您是北方人,那么恭喜您,您不可能通过读分出入声字,您就需要把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背下来。 然后,你就可以按谱填词了,谱子里面要求仄声的字您就填个仄声字,谱子里面要求平声的字您就填个平声字,可平可仄的就可以随便填。 至于词的质量,那就需要您自己积累文化底蕴了 2.古诗有什么要求(写作要求)唐诗就是唐代诗歌 律诗是格律诗的简称,又称近体诗(在唐人看来,律诗是晚近出现的,故称).格律诗之所以称为格律诗,是因为它对平仄、对仗、用韵等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具体分为七律七绝、五律五绝(五律是最基本的格式),此外还有排律等. 古诗既可以泛指古代诗歌,也可以特指格律诗出现以前的古风.在后者的意义上,特点是可以不要求对仗、不要求平仄、可以用仄声韵.并且在律诗出现后,诗人在写古风时,往往特意用仄声韵. 其他的还有乐府诗、六言诗、打油诗、游仙诗、山水诗、宫体诗等非常众多的概念,但分类标准不一.。 3.写宋词一般的格式和要求是怎样的一字句的平仄 (1)多是虚字, 如:“难”、“故”、“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 动词也有:“把”、“向”、“指”、“对”、“望”、“着”、“看”、“念”、“叹”、“标”、“料”、“想”、“怅”、“恨”、“怕”、“问”等。 (2)多是仄声,且多是去声。 二字平仄 (1)平仄或(第一字平,第二字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平平式 如:“年年.如社燕,飘流泊翰海,来寄修椽。” 三字句平仄 (1)平平仄 如:“吹凉叶。”“人如削”、“凭闲久” (2)平仄仄 如:“佳丽地,南朝盛事准现?”“天且住”。 (3)仄平平 如:“鬓微霜”“玉川迷,路东西。” (4)仄仄仄 如“似梦里,泪泪滴” (5)仄平仄 如“汉江侧,月弄仙人佩声” 四字句的平仄 (1)平平仄仄 如:云南归雁、楼西飞雁 仄仄平平 如:楼锁轻烟、木落霜州 (2)仄平平仄——最普遍、常见(第三字必平) 如:汉家陵阙、江山如画、天南游客 (3)平仄平仄——也是常见的 如:遗踪何在、人在何处?枝上同宿 (4)平平仄平——也是常见的 如:从今又添、云窗静掩 五字句平仄 (1)五字律句平仄 即五言律诗平仄 仄仄平平仄 如: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平平仄仄平 如: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平平平仄仄 如:玉阶空伫立 仄仄仄平平 如:独自莫凭阑 (2)五字拗句的常见现象 平仄仄平仄 如: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 仄平平仄平 如:有人楼上愁 露华浓湿衣 仄平平平仄 如:有深深良愿 望秦关何处 六字句平仄 (1)仄仄平平仄仄 如:莫厌悲歌笑语 我欲乘风归去 (2)平平仄仄平平 如:临分败笔题诗 伤心千里江南 (3)仄仄仄平平仄 如:晚雨未摧宫树 转使客情如醉 (4)六字句常见的两种拗句 仄平平仄平仄 如:晚来无限萧瑟 一时多少豪杰 平平仄仄平仄 如:西风万里无限 关河梦断何处 七字句平仄 (1)与七言律诗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平林默默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断续寒飐断续风,纵使古条似旧垂 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楚客欲呵瑶瑟怨,那上少年今在否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岸花零落鹧鸪啼,小窗和雨梦梨花 仄仄平平仄平仄(特殊格式)点点波间冷云照 (2)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 仄平仄仄仄仄仄 如:酒旗息鼓甚处市 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露萤清夜照书卷 八字句平仄 (1)一字和七字句组合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度|绮燕流萤斗双语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2)二字句和六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3)三字句和五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 如:芳草郊|灯明闲凌泞 九字句平仄 (1)三、六字句式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如: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2)六、三句式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3)四、五句式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惟有林前|银炷照啼痕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野渡再横|杨柳得荫浓 十字句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最好是|一川应月光流渚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歌舞地|清天满目成秋苑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如: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十一字句平仄(最长的) (1)六、五句式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何人为写悲壮|吹角鼓城楼 (2)四、七句式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4.写作现代诗词有何要求近体诗或今体诗,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近是相对的,我们跟着古人这么叫罢了。据专家研究,近体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 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五花八门,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可以说古体基本不讲格律。 所以只谈近体诗。 基本格式 基本格式还是必须遵守的。 如同馒头和水饺的区别,不遵守就不伦不类了。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 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五言和七言格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每句的字数不同。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律诗共四联八句。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绝句的两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可以认为是从律诗转化而来的。 若两联都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若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首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和第二联都不对仗,则是截取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用韵 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近体诗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 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现在已看不出差别。 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 所以我们学读唐诗时,不要学偏,更不要故意也学该韵不压韵,古今读法不同而已。 古、今音的有不同,读古诗也要注意。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 这些属于训诂学的范畴,有兴趣者可以研究。 平仄 在用韵一章中已经讲了每句尾字的平仄,那是基本规定,最好遵守。 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 为什么要讲平仄?无非是为了顺口,读起来不别扭。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 有名家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 有专门论著规定了律诗的平仄格式,这里不赘述。 平仄是易学难精的东西,对于古人来说有文字游戏的成分。我们学习古诗没有必要完全遵守。 建议讨厌平仄的朋友可以不研究这些东西,凭语感顺口就可以了,同时注意每句尾字的平仄。注意不要因词害意。 粘对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 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 失对和失粘对古人来说,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 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 对仗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 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一般。 5.宋词的格式及写法求教宋词是有严格的声律的,所以比诗更有音乐性。 您提出的几种词牌的格律如下: 所用符号:“-”表示平,“|”表示仄,“+”表示可平可仄。 ①《卜算子》 +||--(句)+|--|(韵)+|--||-(句)+|--|(韵) +||--(句)+|--|(韵)+|--||-(句)+|--|(韵) ②《西江月》 +|+--|(句)+-+|--(韵)+-+||--(平)+|--+|(仄) +|+--|(句)+-+|--(韵)+-+||--(平)+|--+|(仄) ③《一剪梅》 +|--+|-(韵)+|--(句)+|--(韵)+-+||--(句)+|--(句)+|--(韵) +|--+|-(韵)+|--(句)+|--(韵)+-+||--(句)+|--(句)+|--(韵) ④《渔家傲》 +-+--||(韵)+-+|--|(韵)+|+--||(韵)-+|(韵)+-+|--|(韵) +-+--||(韵)+-+|--|(韵)+|+--||(韵)-+|(韵)+-+|--|(韵) ⑤《如梦令》 +|+--|(韵)+|+--|(韵)+||--(句)+||--|(韵)-|(韵)-|(叠)+||--|(韵)。 6.写宋词的规则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不同于诗。诗分五言七言,分绝句和律诗。 组合在一起,共四种此外还有古风,形式多变一些。但是总体来说,诗的格式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词的格式有上千种,各不相同。 于是为这些格式取名字,即“词牌”一个词牌,基本上对应一种格式(有的格式会有别格,另述)。偶也有同名不同调,或同调不同名的情况。 但基本上,看到一个词牌,就可以知道,这首词共有多少句,每句多少个字。押多少个韵,平韵还是仄韵。 甚至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这就是“词牌常识”。 词牌有词谱,词谱是记录每种格式的字数、韵脚、平仄的一种形式。所谓平仄,就是古代的四声。 古代的四声和今天的不同,不是分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是分平上去入。平,又分阴平、阳平。 阴平,即对应今天的一声。阳平,即对应今天的二声。 发音多悠扬,绵长。上声,对应今天的三声。 发音多转折。去声,对应今天的四声。 发音多劲远。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转化为了一二三声。 但在有些方言里,还依稀可以寻找到入声的影子。主要发音特点是急促。 诗词中,把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仄,就是“不平”之意。 习惯上,写作的时候会把平仄声交替着使用,以达到音律富于变化的效果。同时,因为四声的发音特点不同,于是也就是适合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感。 补充一点:填词不仅字数、平仄、韵脚要合乎要求,断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同为五言句,有词牌要做一四断,有词牌须作二三断。 同为九言句,有词牌须作二七断,有的则作四五断,等等。断句的方式在词谱中不会显示,但其规则却确实存在着。 这里在录入后主词时,一并把断句方式给出来。断错句子,虽然表面上看来,还是那个词牌,没有什么影响但实际上,读来已经破坏了词牌应有的气势和氛围。 因此虽然不算出律,乱韵,也依旧是不允许的。很多词,一个字的断法,会影响到整句的理解。 一句话的断法,会影响到整首词的语感。这里,把后主的词与词谱结合在一起。 用熟悉的句子来学习词谱,便于理解记忆,顺便也能普及一下平仄常识。词谱常用符号:○: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押平韵; ▲:押仄韵以下是正文一,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平△。 算来/一梦/浮生◎○◎●○●,醉鄕/路穏/宜频到◎●●○平△。此外/不堪行乌夜啼,别作《锦堂春》、《圣无忧》。 双调,47字,上阙两平韵,下阙两平韵。中途不换韵。 下片两个六字句,可对仗,亦可不对。另有别格上片首句为六字句,余同。 乌夜啼为小令,平韵。多为六言、七言句,句式较舒缓平稳。 适合抒发悠远绵长的情绪,不适合偏慷慨激昂或急促悲壮的情绪。因过片短小,可供过度的空间不大,亦不适合承载复杂或多变的内容。 二、一斛珠◎○◎▲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一斛珠,又名《醉落魄》、《怨春风》、《章台月》。双调,五十七字,上下阙各四仄韵,中途不换韵。 传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妃不受,以诗谢,有"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之句。玄宗览诗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名《一斛珠》。 故此词牌的本意为咏珍珠。本词中颗、那二字古音皆为仄声字,与过、个属同一韵部。 嚼字古音亦为仄,故本词未有出律者。一斛珠为仄韵小令。 故不适合承载较复杂的内容,且不宜抒发温柔含蓄的情感。三,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帰,◎○◎●△覚来/双泪垂。◎○○●▲高楼/谁舆上,◎●◎○▲长记/秋情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又名《菩萨蛮》、《重叠金》、《巫山一片云》。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韵交替。传宣宗“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往往依声填词”,此为《菩萨蛮》词牌名之由来。菩萨蛮,两句一韵,平仄韵递转。 平韵句温柔,仄韵句着力,适合抒发较为低回、婉转、反复的情感。谋篇不宜平坦开阔、一览无余,以层层转折,逐渐递进,一波三折,欲说还休为佳。 四、更漏子◎◎○,◎◎▲,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仄,●○△,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夜来/更漏残。 更漏子,又名《独倚楼》、《翻翠袖》等,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两仄韵、两平韵。下片三仄韵、两平韵。 亦有别格,下片两仄韵,两平韵,换头句(即下片第三字)不押韵。平仄韵递转。 更漏,是古代在夜间表示时间的工具,引申意为夜晚。故早期词人多依其本意,描写夜间的情景。 更漏子,两句一平韵,两句一仄韵,平仄韵交替,与《菩萨蛮》同样,适合层层转折的笔法,语气多婉转,宜抒发含蓄低回的。 7.写宋词有什么要求先看谱,词谱网上能找到,书店也有,新手推荐《百香词谱》这个谱相对要宽松1些。 其次弄清楚汉字的平仄,分清平、上、去、入四声的字 ,平就是平声字,上、去、入是仄声字 具体要做的是:找一部平水韵或 晚翠轩词韵(网上有,BAIDU搜1下即可)看里面的入声字,读这些字, 如果您是南方人,您会觉得入声字的发音方法和平、上、去3声不同,那您就可以多读多熟悉,做到能分清楚普通话里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即可; 如果您是北方人,那么恭喜您,您不可能通过读分出入声字,您就需要把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背下来。 然后,你就可以按谱填词了,谱子里面要求仄声的字您就填个仄声字,谱子里面要求平声的字您就填个平声字,可平可仄的就可以随便填。 至于词的质量,那就需要您自己积累文化底蕴了。 8.词的写作要求词的写作 词脱胎于诗,较诗更为活泼。 因此情况也更为复杂。分以下几个方面: 1、单句谱式: 词的单句谱式比较复杂,有些词书认为词的句式是从一字句到十字句,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是可以断为一字句到七字句的。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一字逗。逗是指停顿,所谓一字逗是指一个单句以一字为领格字,领起以后的内容。 如"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甚"即为领格字,领起以后的内容。 2、关于一调多名和一名多调: 所谓一调多名是指很多词调都有别名的现象,例如《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大江东》、《大江乘》、《酹江月》、《百字令》、《壶中天慢》、《湘月》等。 这是由于在词牌的发展过程中,作者如果以这一词牌写出了相当好的作品,后人就会用这一作品中的一些部分来作为别名,以表示对这一作者的纪念,仍以《念奴娇》为例,由于苏轼的"大江东去"一词极为世人所推崇,故此提取首句"大江东去"和末句"一尊还酹江月"成为《念奴娇》的别名《大江东去》、《大江东》、《大江乘》、《酹江月》。而有些别名则是由于词牌本身的一些特点,如《百字令》即由《念奴娇》有一百字而来,有些则是由于作者的需要,比如《摸鱼儿》的别名《山鬼谣》即因为辛弃疾以此词牌赋一名为"山鬼"的怪石而来。 而一名多调则是指一个词牌名有多个谱式的情况。很多一名多调的词牌的谱是都分为定格和变格。 定格是指词的基础格式,变格一般是指在定格基础上加以变化的格式,它是就整首词的谱式而言的,有的变格经过多次修改,或只是用了这一词牌名,因而与定格完全不同,这也是词的活泼性的一个方面。 而有些一名多调的情况又不同,如《浪淘沙》,有些作者有写作《卖花声》,如张舜民的《题岳阳楼》"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然而这并不是《卖花声》的本体,陆游有《谢池春慢》"壮岁从容,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 叹流年,又成虚度。"这才是《卖花声》的本体。 那么《谢池春》(即《谢池春慢》)的本体又是什么样的呢?李之仪有一阙《谢池春》"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这才是《谢池春》(《谢池春慢》)的本体。虽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活泼性。 3、叶韵: 叶(音协)韵是指词的押韵问题。词的叶韵不像诗那样固定不变,只押平声韵,词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平仄韵转换、通叶、错叶情况比较复杂。 我们将按押韵情况将词牌予以分类。 4、词的分类: 词如果按字数分类,那么,少于五十八字者称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称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称为长调。 按押韵情况分类的话,词可以分为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通叶格、平仄韵错叶格。 按词有几个部分可以将词分为单调、双调、三叠词、四叠词。 以上几种分法是就词的格律而言,如果按词的风格又可将词分为婉约词、豪放词等等,这就不是我们所讨论的范围了。 5、步韵(次韵): 我们在读某些词作(诗作)的时候常会发现其标题是"步(或次)某某某原韵"的类似的字眼。 步韵(次韵)是指某人已有词作(诗作)在前,写作时用其词牌(诗体),并且韵脚完全采用他的作品中的韵脚,次序也不能打乱,这种情况称为步韵(次韵)。这种情况是由文人互相唱和演变而来,但是唱和只要求词牌(诗体)相同,而对韵脚没有多大的要求。 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为原词。 而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时,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为和词。 这两首词韵脚完全相同,是典型的步韵(次韵)。(标有[]的即为韵脚) 6、关于衬字: 所谓衬字,是指在原谱式基础上增加的字。 衬字不同于变格,它是作者按照意愿加的,位置也是随机的,如"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中的"也"即为衬字。但词中不允许有太多的衬字,一般只有一个,这就。 9.宋词填词内容的要求有哪些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 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 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 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 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 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 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 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 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 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 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 ‘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 按“深”“幽”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