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描写儿童的宋词啊,越多越好,急用啊历代古诗中,相对来说,描写儿童生活的题材很少,所以,这些诗就更显得可贵。 这些诗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塑造了儿童的种种神态。大家熟知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胡令能的的《小儿垂钓》自不必说,已是大家耳熟能详。 吾查询资料,再精心选得几首,以飨读者: 溪居即事 唐代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溪边的趣事。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 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不知实情,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慌忙跑向家门报信,想打开柴门相迎,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 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嘻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瓈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嘻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桑茶坑道中 宋代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这是个雨后晴天,日头光灿灿的,微风清爽爽的,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踪无影,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 溪水穿过碧绿的原野,奔向无处;夹岸丛生着繁茂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那头老牛,却只管埋头吃自己的青草,越吃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去了枣没有人担心老牛逃走,它和小牧童是形影不离的老伙伴儿。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代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此诗描写梅子成熟、芭蕉荫浓的初夏风光和儿童扑捉柳花的场景,表现了清闲恬淡、天真无邪的情趣。“留酸软齿牙”句写啖梅传神;“分绿”句形容蕉叶的浓荫,暗示反光、投影作用;“捉柳花”句写儿童专心戏嬉之状,跃然在目。 诗句显示了诗人化工肖物的本领。 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才听懂大人讲话,就咿咿呀呀地说个不停。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歇。 一个活泼任性的小女孩儿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充满怜爱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喜悦,那种父女亲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初为人父的兴奋和激动。 2.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诗歌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蜡笔在幻想的世界里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人生蓝图。 顾城自己承认,他是个“从来没过八岁”的“始终没有发育成熟” 的“魔鬼般的顽童”。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 顾城,这个任性的孩子,这位天才的诗人,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如同一阵穿过篱笆的风给世界带来无比的清新之感,如今读他的诗仍能感到扑面而来的灵气,仍会被感动。 这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个耽于幻想的孩子,他想要画下纯美的自然,他想要拥有纯美的自然。 他想要爱情,他想要有美丽女孩担当主角的爱情。他是一个孩子,一个受过伤的孩子,他要受庇护,但他也用暴力创造他心目中的美。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我是任性的孩子》是顾城的代表作之一,诗人、诗评家陈超把它视为近三十年来中国最优秀的三十首诗歌之一。确实,这首诗很能代表顾城的风格,同时,似乎也暗示了他一生的悲剧。 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3.关于"儿童的任性与调皮激发和满足儿童的天性"的文章关于童心童趣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地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俊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 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葡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到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选自《散文》1980年第11期) 。 4.宋词20首和解释一,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曲牌名。 北曲入黄钟吕,共八句,前五句系词牌的上阕,略有变化。一般用作黄钟套曲的第一曲。 本词为节令抒怀之作。时逢重阳,作者通过独守闺房,寂寞抒怀,及把酒黄昏,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于佳节思亲的人之常情。 然而也是这最为生活化的描写,造就了千古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峰奇,思意绝美,为后世所赞。 集评: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 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易安作也(《琅寰记》卷中引《外传》)。 写景贵淡远有神,勿堕而奇情;言情贵蕴藉,勿浸而淫亵。“晓风残月”、“衰莫微云”,写景之善者也;“红雨飞愁”、“黄花比瘦”,言情之善者也(《论词随笔》)。 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而叶韵字尤宜留意。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隽响亮,如“人比黄花瘦”之“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则存乎其人之意与笔(《论词随毛》)。 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云韶集》)。 此阕为李易安早期代表词作之一。以“重阳”为题,抒节令思亲之情。 首先我们看到,这道词写的是重阳,既为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之时令,白昼应是越来越短,这里首句却是“薄雾浓云愁永昼”,何来“永昼”之说?显然这是作者自身的一种心理感知,于心理上说,时间对于快乐与痛苦的心境是分别具有相对意义的,乐而忘时,愁而步艰。作者正是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以心愁之,心绪凝结,不得舒畅,当然就自以为是“永昼”之愁了。 而这一切皆源于两地分别的相思之苦。 “瑞脑销金兽”,瑞脑,即龙脑,瑞龙脑,一种名贵的香料,金兽者,指兽形的香炉。 “淡烟炉中起,袅袅浮清室”作者感怀之时,枯座房中,对着“金兽”出神。炉上轻烟正如心头情思,悠悠无尽。 瑞脑虽有尽时,时光亦有老时,唯孤寂苦闷之情思难了难终,有之增而无之减,更勿言排遣。 首两句,一句言外,一句言内。 云烟雾气相溶相合,情景相交,整篇词作就在这种阴郁迷离的氛围中铺展开来。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虽是夜晚,却又是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秋意寒思透过帷帐侵入不眠人肌肤。 好一句“凉初透”,秋寒、心冷,字字点睛,意气满纸。重阳日,本为赏菊登高之佳节,当是味意盎然。 无奈何,亲人不在身旁,一个“又”字惶恐、忧怨、无奈,道尽心中离愁别恨。 “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之意,悠然自在,超脱化外。而作者酒在饮,花在赏,却是应景聊复,借酒浇愁之态,奈何愁上添愁,更对日落昏老的苍凉暮景。 怎不惹人伤怀悲愁。 北宋诗人林逋咏梅名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里以暗香指梅花。 而易安词中“有暗香盈香”的“暗香”代指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骨迎风,风格近梅花,指标作者意趣脱俗,胸怀高洁。 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全篇高潮,“莫道不销魂”破空而出,道破多少含之无露的情感,是人性无可压抑的真实情感的爆发。 用江郎《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销魂”二字,点出种种愁苦皆源自离别之痛。用于尾句,如灯启航、如钟醒目。 尾句双重否定的语气仿佛不是出自词中女主人公之口,倒更像是在旁为之动情感伤的第三者。这种书写作角度的改变,正是易安行文大胆出奇、峰峦突起的独特魅力。 作者超越了词中的那个小我,对自满怀同情,以“莫道不销魂”感慨之。更指点读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作者的情感通过第三者语气的渲泄,这种自我反观,将愁苦对象具体对象化,加以观照和呤味。 可谓情境深沉,掠人心魄。 宋词人程垓《摊破江城子》曾将人与梅花比拟,“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似有神韵。 唐司空图《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于菊”易安之“人比黄花瘦”似更胜一筹。 二,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词牌名。 因北宋周邦彦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得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 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六句,四平韵。 曲牌名。 南曲入南吕宫引。字句格律与词上阕同,亦有与全阕同者。 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 5.求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整首诗( 顾城1981年3月所作)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 我希望,我是一个睡在梦里的孩子,我希望,我是一个自由飞翔的孩子,我希望,我是一个童话里的孩子,没有实现自己的梦,却要将梦的蓝图焚烧得不留痕迹,前进不了,却又折了退路。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任性的孩子,我们都有那笨拙的自由,不流泪的眼睛。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画下想象中 我的爱人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座比一座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那么多的梦想,那么多的希望,无法实现,我们都是任性的孩子,那段日子 也许,不像想象中那么幸福,却也那么珍贵,那么单纯,那么任性的童年。 (网上搜的)。 6.求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诗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画下婚礼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赏析一:这首诗集中体现了顾城的审美理想——追求一个纯净、和谐,没有矛盾,使人心情愉快的另一世界,孩童时的遭遇,使顾城理想的梦破灭了,但他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希望在他的另一世界中重新实现。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蜡笔在幻想的世界里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人生蓝图,画下“笨拙的自由”、“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 然而,这幻想的美好蓝图在现实世界中能否实现吗?诗人离开幻想回到现实。“没有领到蜡笔”,指“我”的理想蓝图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我”在绝望中“只有撕掉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 “白纸”指“自我”、生命或没有写出的诗。但诗人是否从此就停止对幻想的追求了呢?不。 诗的最后一节再次点明,“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顾城在孩童时代曾有过种种与大自然身心交融的机会,他在大自然中发现了一具自由境界,在这自由境界,他可以暂且忘却现实中的种种忧伤和烦恼。 这自由境界就成了他执着地追求的幻想世界。由于诗人同大自然有这种特殊关系,因而大自然也就被同化在诗人的心理结构中,他的诗因此而具有了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赏析二:理想、现实:永恒的矛盾——《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读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我用以下的文字填满了印着这首诗的书页的空白处:“一个任性的孩子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画面,如果谁能不为之心动,那么他真的不该拥有读诗的权利。“一个任性的孩子,被幻想宠坏了,但他却没有为自己幻想太多,他的幻想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不是个人中心的。 因为‘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以世界为家,以自由为生活,以理想为现实,以梦为诗。 这个任性的孩子与他所画下的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一样美丽,并且可爱。“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它制造了幻想,却是为了将它撕破。 它给了这个孩子那么多美丽的梦,却不让他拥有‘一个彩色的时刻’来实现这些梦。孩子脆弱的心灵呀,又怎能禁得住这样的摆弄?他太小了,他无法采取其他的报复行为,他只有撕裂自己,他只能以自己梦的逃亡作为对现实的微弱的反抗。 “可是现实毕竟仍是现实,孩子毕竟仍然任性。这一对永恒的矛盾呀,为什么却成为市井间的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了理论家笔下犀利的言词?记得古人有这么一句话:‘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 ’这也许是我能给予这位任性的孩子的一句赞美吧,尽管微不足道。”现在我只想加一句: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一个人,你才能读懂他的诗,理解他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