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夏天声音的诗句蝉 [初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唐·贾弇《孟夏》 江南孟夏天, 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 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 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 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 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2.描写瀑布的诗句10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 ——[唐]李白《庐山谣》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清]沈德潜《月夜渡江》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北宋]范仲淹的《瀑布》 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电非笙匏。 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 势急欲下石阻挠,回澜怒立猛欲跳。 逢逢布鼓雷门敲,水犀军向皋兰鏖。 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川崖壁齐动摇。 伟哉铜殿造前朝,五百罗汉如相招。 ——[清]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瀑布之水源何来,划然下裂长峰开。 下士目骇自天落,绝顶乃有千盘回。 青山断缺耸双剑,元气直泻岩头摧。飞流已出不肯下,一线中折分潆洄。 隐现数折蓄精锐,失势一落如奔雷。跳波乱击潭水立,怪物潜伏宁髻顋。 音声顷刻逐千变,万马赴敌金鼙催。天光半壁照空谷,此地万古无阴霾。 峰顶积雪挂千仞,山中猿鹤犹惊猜。 银花下散布水台,混沌凿破山根隈。 擘窠大字洗不尽,铁画满地镌青苔。太白已往老坡死,我辈且乏徐凝才。 恶诗走笔不敢写,册亭煮汲烧松钗。来朝竹杖青芒鞋,凌风踏碎烟云堆。 飞泉三叠绝倚旁,坐观一洗尘氛怀。 ——[清]蒋士铨《开先瀑布》 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 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舂。 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 ——[清]严遂成《白水岩瀑布》 禹功疏凿最先径,一线奔流若建瓴。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海吼雷霆。 ——[清]崔光笏《壶口》 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 ——[明]陈维藩《壶口秋风》 云烟雨雪银河虹,玉尘冰縠珠帘栊。 万象变幻那足比,若涉拟议旨非工。 ——[清]阮元在《大龙湫歌》 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元]赵孟頫 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布兜罗绵。 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 况复百丈与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初疑天孙工织素,雪梭抛掷银河边。 继疑玉龙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 ——[清]袁枚的《大龙湫》 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 ——[宋]王安石《咏千丈岩瀑布》 九层峭壁划青空,三级鸣泉飞暮雨。 ——[宋]白玉蟾《三叠泉》 翠屏横截万里天,悬水落成千丈玉。 ——[元]王季文《九华谣》 尚疑银河忽溃决,还惊长鲸吸百川。水帘横空垂不卷,万斛雪浪涌山根。 ——[清]黄休仲《咏潮音瀑》 。 3.丰源的诗句怎么写好诗句? 1、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等。要因情韵,因情变韵。 2、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 3、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4、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句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句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4.形容生物的诗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鹦 鹉?裴夷直?劝尔莫移禽鸟性,?翠毛红嘴任天真.?如今漫学人言巧,?解语终须累尔身.见鹦鹉戏作?王安石?云木何时两翅翻,?玉笼金锁祗烦冤.?直须强学人间语,?举世无人解鸟言.《咏蚕 》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释]1、之:往.2、失:失群.3、渚:水中的小洲.4、矰:(zēng) [评析] 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为此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律诗中的上品.”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注释]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3、薄宦:官卑职微.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评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 5.形容“生物”的诗句有哪些形容“生物”的诗句有 1.《和中甫兄春日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雪释沙轻马蹄疾,北城可游今暇日。 溅溅溪谷水乱流,漠漠郊原草争出。 娇梅过两吹烂熳,幽鸟迎阳语啾唧。 分香欲满锦树园,剪彩休开宝刀室。 胡为我辈坐自苦,不念兹时去如失。 饱闻高径动车轮,甘卧空堂守经帙。 淮蝗蔽天农久饿,越卒围城盗少逸。 至尊深拱罢箫韶,元老相看进刀笔。 春风生物尚有意,壮士忧民岂无术。 不成欢醉但悲歌,回首功名古难必。 2.《游山步》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蹇驴渺渺过云边,旋了三生物外缘。 平日视家真逆旅,此行出户若登仙。 饥从野店烹葵饭,困就僧床借枕眠。 所恨暮年交旧尽,佳时无与共联翩。 3.《新年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 水生挑菜渚,烟湿落梅村。 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 犹堪慰寂寞,渔火乱黄昏。 北渚集群鹭,新年何所之。 尽归乔木寺,分占结巢枝。 生物会有役,谋身各及时。 何当禁结弋,看引雪衣儿。 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 冰溪结瘅雨,雪菌到江城。 更待轻雷发,先催冻笋生。 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小邑浮桥外,青山石岸东。 茶枪烧后有,麦浪水前空。 万户不禁酒,三年真识翁。 结茅来此住,岁晚有谁同。 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探春先拣树,买夏欲论园。 居士常摧客,参军许扣门。 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 4.《寄题从兄坤载村居》 年代: 唐 作者: 李咸用 邻并无非樵钓者,庄生物论宛然齐。雨中寒树愁鸱立, 江上残阳瘦马嘶。说与众佣同版筑,吕将群叟共磻溪。 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 5.《哭玉碑子》 年代: 唐 作者: 卢仝 山有洞左颊,拾得玉碑子。其长一周尺,其阔一药匕。 颜色九秋天,棱角四面起。轻敲吐寒流,清悲动神鬼。 稽首置手中,只似一片水。至文反无文,上帝应有以。 予疑仙石灵,愿以仙人比。心期香汤洗,归送箓堂里。 颇奈穷相驴,行动如跛鳖。十里五里行,百蹶复千蹶。 颜子不少夭,玉碑中路折。横文寻龟兆,直理任瓦裂。 劈竹不可合,破环永离别。向人如有情,似痛滴无血。 勘斗平地上,罅坼多啮缺。百见百伤心,不堪再提挈。 怪哉坚贞姿,忽脆不坚固。矧曰人间人,安能保常度。 敢问生物成,败为有真素。为禀灵异气,不得受秽污。 驴罪真不厚,驴生亦错误。更将前前行,复恐山神怒。 白云蓊闭岭,高松吟古墓。置此忍其伤,驱驴下山路。 6.《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君言罗浮上,容易见九垠。渐高元气壮,汹涌来翼身。 夜宿最高峰,瞻望浩无邻。海黑天宇旷,星辰来逼人。 是时当朏魄,阴物恣腾振。日光吐鲸背,剑影开龙鳞。 倏若万马驰,旌旗耸奫沦。又如广乐奏,金石含悲辛。 疑其有巨灵,怪物尽来宾。阴阳迭用事,乃俾夜作晨。 咿喔天鸡鸣,扶桑色昕昕。赤波千万里,涌出黄金轮。 下视生物息,霏如隙中尘。醯鸡仰瓮口,亦谓云汉津。 世人信耳目,方寸度大钧。安知视听外,怪愕不可陈。 悠悠想大方,此乃杯水滨。知小天地大,安能识其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