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趣味

1.有关古诗的古代趣味故事比如写错字的趣味故事,

推敲的故事译文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不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关于古诗的趣味故事

一、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

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

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

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

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

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3.求趣味古诗词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徐再思的《双调 水仙子 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反复“一”和“三”两个数字。 传说清代女诗人何佩玉的数字诗写得特别好。

她写过这样一首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一佛寺,一抹黄叶一僧归。”

陈沅也有一首“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写过一首七言诗:“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首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宋代有位名诗人对封建统治下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的劣迹深恶痛绝,写了一首《咏麻雀》的打油诗:“一个两个三四个,五六七八九十个。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清人张伯行,是位正直清官。他写过一篇《禁止馈送檄》,在当时影响很大。

文中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首民间流传讽刺泥胎的古诗:“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

五官不全,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

九(久)坐不动,十(实)足无用。” 代诗人流沙河有一首《重逢》诗:“一阵敲门一阵风,一声姓名想旧容;一番迟疑一番懵,一番握手一番疯。

清代乾隆皇帝曾写过一首谜语诗:“下珠帘焚香去卜卦,问苍天奴的人儿落在谁家?恨王郎全无一点真心话,欲罢不要去,吾把口来压。论交情不差。

染成皂难讲一句清白话。分明一对好鸳鸯,却被刀割下,抛得奴力尽才又乏。

细思量口与心俱是假。“把谜底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巧缀在每句诗中,更是妙不可言 司马相如给卓文君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数字从一到十,单纯来看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巧妙地运用它,进行艺术加工,嵌入诗歌,结构精巧,能使诗歌形式奇异,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横生,有独特的风格。

如描写乡村图景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的诗有: 其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其二:一年收出二年谷,三家有余四家足,举目五六七里内,八九十幢高楼矗。

再如解放前四川重庆市一家晚报登过这样一首描绘中学教师饥寒交迫生活的诗:“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七天一星期,八方逛几回,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一到十,在上面几首诗歌中运用自如,令人拍手叫绝。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说是几经周折,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终成眷属,回到成都。不久,汉武帝下诏来召,相如与文君依依暂别。

岁月如流,不觉过了五年。文君朝思暮想,盼望丈夫的家书。

万没料到盼来的却是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的家书。文君反复看信,明白丈夫的意思。

数字中无“亿”,表明已对她 无“意”。卓文君既悲痛又愤恨,当即复信叫来人带回。

信的内容是这样写的: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对这首用数字连成的诗一连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感到惭愧,越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妻子。终于用驷马高车,亲自回乡,把文君接往长安。

清人王士祯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也是有名的数字诗: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另有一首与此相似的诗: 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元代无名氏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会。

4.趣味唐诗

《趣味古诗 》 以下是一些关于宝塔诗的资料 宝 塔 对 在诗体中,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诗;在联苑中,也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联,这种对联首句为一字,以后每句递增一句,因形状象一座宝塔,所以得宝塔联的雅称。

如苏轼的一联: 坐 请 坐 请 上 坐 茶 敬 茶 敬 香 茶 据说这是最早的宝塔联。关于此联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相信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曾住杭州通判,有一天,便服出城,来到一座寺庙游览。

寺中老僧见他穿着平常,又不认识,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坐”,然后又向小和尚说了声“茶”,态度冷淡怠慢。老僧与苏轼交谈一番之后,见他谈吐不凡,并非俗客,于是,又招呼到:“请坐”,并吩咐小和尚:“敬茶”。

老僧待知道来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顿时满面笑容施礼不迭,恭敬地招呼:“请上坐”,还传呼小和尚:“敬香茶”。后来,苏轼告辞时,老僧急忙拿出纸笔,乞求墨宝,苏轼对这种看人行事的势利小人十分鄙视,即兴挥笔写下了这幅宝塔联讽刺老僧,老僧见后羞得满面通红。

藏头诗 看《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在“吴用智赚玉麒麟”一回中,由吴用口述,卢俊义曾在墙上写下这样一首诗: 卢花滩上一扁舟,俊杰黄错独自游。 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乍一看这首诗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诗的真意即暗藏于诗句之首为:“卢俊义反”四个字,这种诗叫“藏头诗”,又称“藏头格”,它是杂体诗的一种,一般讲究韵律、对仗,但字句不拘。这种诗的特点是:将不便明言的本义逐字分藏于诗句之首。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道《减字木兰花》 郑庄好客 容我尊前先堕帻。 落笔生风, 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老, 莹骨冰肌那堪老, 从此南徐, 良夜清风月满湖。 这首诗,每句句首藏一个字,合起来便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个字。

据说苏轼自杭州召回朝廷,过京口、润州太守林子中设宴款待,座中营妓郑容、高莹出牒,林子中命呈牒于苏轼,苏轼见牒上是二妓女求落籍、从良,即不当妓女而嫁人。那时有规定,营妓要求从良,须得本郡府长官批准。

苏轼时在作客,不便作主,便索笔题了这首词于牒后,批准她俩落籍从良。 藏头诗(二) 相传宋代时,蜀郡才女苏小妹曾三难新郎,开始她写有四句诗要秦少游猜,诗云:“钢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秦少游一看,这四句诗正是嘲笑他的,因为他曾假扮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相苏小妹。

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云: 化工何意把春催? 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 人人不敢上花台。

苏小妹一看,原来是一首藏头诗,每句顶头一字,合之乃“化缘道人”四字,正合她的诗谜。 清朝乾隆年间,李调元上京赴试。

在书院遇见一批文人在谈论诗文,大家问他姓名,李调元即作诗一首: 李白诗名传千古, 调奇律雅格尤高。 元明多少风骚客, 也为斯人尽折腰。

他作的是一首藏头诗,将每字连起来,便是“李调元也”四字,恰是答了众人所问。形式特别,与众不同,颇显才华。

复 字 对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秋菊飘香。

几个秀才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趁着酒兴,吟出一上联,让众友对,结果谁也没有对上来,除夕之夜,几个秀才又坐在一起,吃酒守岁。

在这一夜交替之际,出上联那位秀才灵机一动,对成了这副巧联。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都有其特殊规律。

此联正是悟出了其中之奥妙,中秋之夜出句,除夕之夜对成。对仗工整,令人玩味无穷。

回 文 谐 音 对 在有些回文联中,顺读和倒读、谐音相同,意思明确,称为回文谐音对,读读这副对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细细品之,此联无论顺读倒读,读音不变,平仄谐调,或音同字异,或义异字同,变化有致,回文谐音兼备,较之一般回文联难度更大。

说起此联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相传一位翰林到寺庙游玩,见庙里挂着一幅荷花,墨色淋漓,笔法挺健,特别是那亭亭玉立的荷杆一笔画就,尤见功力。翰林连声叫绝,问老僧是何人所作,意欲求之。

老僧说:“乃贫僧所画,我出一上联,大人若能对得,当以此画相赠”老僧的上联是: 画上荷花和尚画; 翰林一时未对上,只得悻悻而归,回到府内,仍在苦思。忽然看见每日临摹的字帖,心中亮,便做出了下联: 书临汉贴翰林书。

回文诗 唐宋以来,以回文体入诗之风很盛。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织锦图回文》诗云: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此诗不见回复文字,回文尚待读者倒读而成,这种回文诗属待回型。

倒读则诗曰: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这同样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回文诗是中国文化中心一个特殊形式,也是世界上为中国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苏轼还有一首《题金山寺回文本》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经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晚,霭霭红霞晓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雪峰千点数鸥轻。

反读则又为诗: 轻鸥数点千峰雪,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曰晓霞红霭霭,晚天江。

5.有关古诗的古代趣味故事

推敲的故事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不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